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仁清法師:眾生的五種不同根性

仁清法師:眾生的五種不同根性

時間:2019-05-22 17:47:0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眾生的根性

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根據不同根性的眾生,由不同的因緣緣起,而從自性當中流露的真實的東西。一切的佛法都是正確的。而不像有人說,某一部經典講對瞭,某一部經典講錯瞭。如果我們認為佛講的哪一部經典沒有正確,或者我們看不懂,是說明瞭我們的業障重,我們自己尚未理解如來的真實含義,這是我們個人的問題,不是佛經的問題。這個理念大傢一定要有。

佛陀在經上,實際上講經說法就是針對不同根性,說瞭不同的法。對於根性呢,一般情況我們可以分為五種。

眾生的根性之人乘

第一種就是「人乘」。就是乘啊,乘法的那個乘啊。我們這裡念‘乘’sheng‘人乘’就是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間。

古代也是有這種人。你說:“你成佛吧。”他可能不信,成佛是別人的事,成佛是幹什麼,不懂,也不理解,他沒有信心。包括我們現在也有人這麼說:“我是想來世再做個好人”。幹什麼呢?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好好孝敬我媽。”

人乘的思想,“來世再做個好人。”幹什麼呢?“我再找到我的那個媳婦,組織個和睦的傢庭。”有沒有這個情況?山盟海誓,指月為婚:“石頭也炸瞭,我們也不分。”領瞭結婚證第二天:“走,離婚去。”是不是啊,一個為情所動啊“來世咱們再相遇,還是那樣談。”老調長談啊,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當我們沒有認識到佛法,或者沒有那種根性和福報的時候,可能就是,他僅僅是一個人乘的根性,人乘的理念,人乘的根性、理念,那是個知見問題。

還有一種行法也是直接得人身的正因。就是乘五戒之行法。乘五戒之行法也就是說,我們受三皈受五戒,持住五戒,其他的什麼也不做。也不念佛求往生,也沒有大菩提心,也不知道自己能夠成佛。可能這時候他死瞭以後,因為這個功德和因緣,可能就得人身瞭。那時候真能得人身,至於他找到找不到他那個媳婦,那就很難說瞭。他能得人身瞭,但是他那個媳婦沒得,就不好找瞭。

看過《再世情緣》沒有?玉林國師?除非跟那個玉林國師一樣,像他跟他那個媳婦碰到一塊。兩個人一見,不行瞭,不行瞭。這個不行瞭是怎麼來的呢?哎呀,願力啊。以前嘛他們兩個人就死去活來的喊,“來世我還找你。”他也說“來世我再找你。”一定找,你看吧,找瞭。乘五戒之行法而得人身,這是一種,人乘。

眾生的根性之天乘

還有一種「天乘」,就是我想升天。民間的那個升天就是供玉皇大帝。殺個雞:“玉皇大帝你吃,死瞭我去你那裡。”殺個魚也是。每年過年啊,往往都是這樣。“好好伺候玉皇大帝,好好的供養玉皇大帝”,那個意思就是我們就能夠升天瞭。“去瞭以後玉皇大帝認識瞭”。玉皇大帝說瞭:“啊!你來瞭,那次你燉的那個雞不太爛。”是不是,認識嘛,是吧?這是民間的那種想法。但是民間的那種想法,說明瞭有一部分根性的人,確實是天乘的那種根性、那種理念、那種想法。

在佛教當中,如果你想升天,天界有二十八層,你要想往生到天上,那麼他那個正因是什麼呢?你得行「十善」。隻要你行十善,死瞭以後,你可能就往生到天上。你不用巴結玉皇大帝,照常能讓去。因為何因何果嗎。

「十善」大傢知道嗎?十善:身三、意三、口四。身三是:不殺、不盜、不淫。這個初學佛的可能還是聽不懂,那麼老佛弟子一聽就是囉嗦瞭,早就知道。

身體的不殺、不盜、不淫,是身體的三善業。意的三:不貪、不嗔、不癡。是意的三善業。口的: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那是口的四善業。如果你能保證這十條善業,死瞭以後你就往生天上。

所以民俗的為瞭能求生天上,殺雞、殺魚供養玉皇大帝,那是一種愚癡的行為。為什麼呢?你在殺雞殺魚的過程當中,又造瞭殺業。殺業這種業力,能纏縛著我們在六道裡輪回,能纏縛著我們墮落惡道。何況玉皇大帝不見得就吃我們殺的東西。這是第二條瞭。

眾生的根性之聲聞乘

第三個是「聲聞乘」。聲聞乘是乘「四諦」之行法而得的阿羅漢果位。四諦之行法,而得的阿羅漢果位。這個大傢能知道不?剛才已經講瞭阿羅漢瞭吧。四諦就是講的「四聖諦」。這個四聖諦在《涅磐經》是這樣說的「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這個四聖諦是聖者所見的諦理,是真實不虛的,恒常不變的。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是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冬天很冷很冷的,那個要飯的他也感覺到冷,那個省長他也感覺到冷。有人可能說瞭:“不,師父,省長那房子裡有暖氣。”那是他改變瞭緣,並沒有改變溫度低,人會感到冷的那種原理。這是一個比喻。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個聲聞乘是修四聖諦而證得的阿羅漢果。這一類人,這一類根性的人,他們是這樣修行的,得到的果位就是阿羅漢。所有的這些人,稱為聲聞乘的人。

眾生的根性之緣覺乘

第四:是「緣覺乘」。緣覺乘就是乘的「十二因緣」的行法,而得到的辟支佛果。我們佛弟子肯定很多人都知道辟支佛是什麼。修的十二因緣法而得到的辟支佛果。這就叫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

「十二因緣」,在佛經當中也叫「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緣起」。實際上,我們放生儀軌上給那些有情眾生所開示的那一段就是。它分為十二種:第一是無名、第二是行、第三是識、第四是名色、第五是六入、第六是觸、第七是受、第八是愛、第九是取、第十是有、第十一是生、第十二是老死。

它就像一個鏈條一樣,使眾生流轉不息。如果我們斷瞭這個鏈條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他就可能瞭脫、就有可能證果。但是,如果不是修六度萬行、志求佛果的話,這樣修行,最終求得的還是一個是辟支佛果,尚未圓滿佛果。這是第四條。

眾生的根性之菩薩乘

第五種是「菩薩乘」。菩薩乘也叫佛乘,也叫大乘,是乘「六度萬行」而上達佛果。就是修六度志求佛果,這一類眾生叫菩薩乘、也叫大乘。所以,佛講瞭很多經,無非是度這幾類的人。

這幾類的人由於根性、因緣和福報不同,他們讀誦的經典,修行的法門肯定有所差別。所以,在這裡剛才講到瞭「與其一類起善妙想與其一類 起惡劣想」就是謗法,這種想法就是謗法。

打個比方:如果我認為《地藏經》講好瞭,《彌陀經》沒有講好,這個念頭就是在謗法,就是誹謗正法。誹謗正法是墮落無間地獄的,往生不瞭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傢一定要知道。剛才這一段摘錄《遍攝一切研磨經》。

因為謗法瞭,所以「諸謗法者」所有的謗法的人,「由謗法故 是謗如來是謗僧伽」由於誹謗瞭佛法的緣故,他也謗瞭如來瞭,就是也謗瞭佛瞭,也謗瞭僧瞭。

為什麼呢?法是佛說的。如果我們說這個經書錯瞭,這個法錯瞭,就等於說佛打瞭妄語,佛在害人啊。大傢聽過一句話嗎?聽過一句流行語嗎?“佛啊,可把我們害苦瞭,你講瞭那麼多經,可把我們害苦瞭。”聽說過沒有?沒聽說嗎?哎呀!孤陋寡聞啊!佛陀說的一切經法,哪一部經法是害人的?“佛陀說瞭那麼多經,他可把我們害苦瞭。”請問,佛陀說瞭這麼多經,你研究透瞭哪一句瞭?是這意思吧。

這種說法的人,是用他自己的知見,理解佛教的含義。這種說法本來就是對於佛的一種誹謗。誹謗法就是誹謗佛,同時也是誹謗僧。為什麼呢?僧是法的真實的實踐者,僧同時也是法的弘揚者。如果法不正,那麼這個僧是什麼呢?邪師嗎?是這個道理吧?所以諸謗法故,「諸謗法者由謗法故 是謗如來是謗僧伽」這是《遍攝一切研磨經》中講的。(未完待續)

——摘自仁清法師《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或者叫做《往生西方的主要障礙》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