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佈:修來的福報和求來的福報不一樣
現在很多出傢人非常貪執施主,尤其是貪執有錢、有能力、有勢力的居士。經常跟他們聯系、交流、接觸、搞關系,沒有別的目的,就是為瞭利養。在傢人主要是貪執親友,尤其是貪執對自己有利、有幫助的親友,也是為瞭利養。作為修行人,無論是在傢人還是出傢人,統統要斷掉這些貪執。否則,對自己的聞思修有一定的障礙,對今生的解脫也有非常大的障礙。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相續與心態,我們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與這些人交往的?如果是為瞭修行、為瞭對方,這樣也不會有什麼過失。比如說,你經常跟他們聯系、溝通、交流,對自己的學法修行有一定的好處,可以這樣做。或者,他們雖然有錢、有勢、有世間的一些福報,但是他們沒有遇到佛法,不懂佛理也不修行。你悲憫他們,以悲心來攝受他們。為瞭調整、轉變他們,為瞭讓他們也能瞭解佛法、得到解脫,你跟他們溝通交流,跟他們接觸、搞關系,這都是允許的,也可以說是必要的。
這裡講的是,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為瞭自己的利養,為瞭暫時的利益,去和這些人聯系、交往;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一定的障礙,有一定的罪過。所以大傢一定要註意,要分辨清楚,要如理如法地取舍,這個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就是為瞭利養。很多出傢人也是,對這些施主、施主傢有非常嚴重的貪執,經常患得患失。怕失去這些,怕對方不高興,怕不聯系、不搞關系,自己沒有供養;然後經常打電話,經常給他們寄東西等,這樣是一種過失。
作為修行人,作為出傢人,你好好發心,真心去利益眾生,這樣十方眾生自然都會恭敬你、供養你。你真正能夠發心、出傢,就已經成為瞭所有人天的福田瞭;眾生自然而然就會恭敬你、供養你,沒有必要去執著一兩個居士或一兩個施主。
作為一個在傢人,如果你發心瞭,認真學修瞭,真有成就的那天,你也會成為所有人天的福田;也可以說是成為所有人天的導師。這些恭敬、供養、暫時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
現在很多出傢人,包括很多法師非常執著一些施主,尤其是執著一些有錢的居士。很多出傢人、法師通過各種手段,想辦法讓他們皈依自己,甚至互相爭搶:這是我的施主,不允許到別的寺院,不允許到別的道場,就是怕失去他們的供養。現在有些出傢人找到瞭、結識瞭一些有錢的居士,然後就舍不得他們,經常跟他們聯系;給他們寄東西,想辦法讓他們高興。他們高興瞭,自己不就有錢瞭麼,這種情況真的不是很好!
有一句俗話:修行在山洞,飲食往上滾。有一種真正的修行人在山洞修行,他們不出山洞,但是吃的、穿的、用的自然而然會有,所有需要的東西都自動往山上滾,有人會自動往山上送。所以,作為一個出傢人不用去追求這些,沒有必要去執著這些。不用愁穿、愁吃、愁用,到時候自然而然就來瞭。我經常跟大傢講,世間的名聞利養、暫時的利益、福報,就像灰一樣,你好好發心學佛修行,這相當於點火。你把這個火點上,灰——這些世間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瞭。
現在有些大德高僧、修行人,他們有名聲,有勢力,又有權力。盡管他們所追求的、所需要的東西並不是這些世間的福報,但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就來的。你們老老實實地修行,世間的福報到時候自然就有,沒辦法,不要也有。若是你命中或者是阿賴耶識中有這些因緣,你想躲也躲不開;若是你自己的命中、阿賴耶識當中沒有這些,你想追也追不到,再想得也得不到!盡管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並不是追求這些,而是追求解脫、追求圓滿佛果;但是如果我們好好學佛修行瞭,暫時的這些利益、世間的這些福報自然而然就有瞭。
我以前說過,修來的福報和求來的福報不一樣。求來的福報始終都是痛苦、都是煩惱:先是求不得苦,後來雖然得到瞭,但還是一種煩惱。怕失去,然後去守護,最後也是痛苦,“愛別離苦”嘛!修來的福報不是這樣,因為沒有求過,是自然來的,所以沒有求不得苦。在享受的過程中也是自然的,因為不執著它,所以沒有這些患得患失,也不怕失去它。因而在享受、擁有的過程中也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修來的福報是無窮無盡的,是恒常不變的;沒有愛別離苦,始終是幸福、快樂,真的不一樣!大傢一定要取舍清楚,好好發心。
我們還是發心不到位。如果發心真正到位瞭,世間的這些福報自然而然就有。我們現在雖然也發心,為瞭建廟,為瞭供養上師,為瞭慈善事業做生意,但最終還是為瞭自己。這就是發心不純凈、不真誠!發心還是有問題,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沒有破除、斷除我執,摻雜瞭這個“我”,所以做事始終不成功。你已經發心瞭,還煩惱得不得瞭,操心得不得瞭,痛苦得不得瞭;整天愁眉苦臉的,這就說明瞭你發心不清凈!若是發心清凈瞭,應該隨緣,不可能因為這個煩惱、痛苦。你真是為瞭供養上師,真是為瞭建廟,真是為瞭慈善事業,這是純善,完全是付出。它能給你帶來煩惱、痛苦嗎?不可能!就是發心不到位,發心不純凈。
大傢不要再欺騙自己。若是你有這個願力,有這個福報,到時候一定會成功,一定會實現願望!若是自己沒有這個願力,沒有這個福報,就會非常失望,不可能成功。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