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一切眾生都在修佈施,為什麼所得的福報不一樣?
佛用六度的方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叫修行。菩薩修行,說實在話,就是修佈施。佈施一共有三大類: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我們把六度合起來看,佈施是財佈施,精進、禪定、智慧是法佈施,持戒、忍辱是無畏佈施。
你是一個持戒的人,大傢對你不會提防。比如說你持不偷盜戒,人傢的財物放你面前,不會有恐怖的心,這就是無畏佈施。你修忍辱,人傢得罪你,你不會計較、你不會記仇,人傢心安,不害怕,這也是屬於無畏佈施。六度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佈施,展開來是一切佛法,菩薩所修無量無邊法門,不出這六大類。菩薩法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修佈施。
佈施就是放下,就是舍,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舍,舍得幹幹凈凈,你就圓滿證入,為什麼不肯去做?我們要修一心清凈、端正身心,猛修佈施,就能夠得到,問題是你要真幹才行。
一切眾生都在修佈施,為什麼所得的福報不一樣?
再說「心有輕重」。你修福,前面講施就是佈施,是諸波羅蜜的核心。波羅蜜我們一般翻為「度」,自度、度他。《華嚴》裡面講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佈施波羅蜜,所以佈施是「諸度之前導」。佛常說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一切眾生都在修佈施,為什麼所得的福報不一樣?這就是心有輕重。
《瞭凡四訓》裡有一個例子,這些例子都不是人編造出來的,都是事實真相。他說有一個貧女到一個寺廟裡,見到佛菩薩形像,感動得在那裡膜拜、拜佛。身上隻有兩文錢,這說明很少很少。兩文要用我們現在錢來說,像我們現在的幣值來講,大概隻是兩毛錢,不到一塊,兩毛錢,你想想看你能買什麼東西?現在在香港,兩毛錢恐怕買一個面包都買不到。她身上隻有這麼多錢,恭恭敬敬的拿出來佈施供養佛,供佛,心真誠,身上的錢全部都拿出來佈施。隻知道佈施供養,也沒有想求福,你看這個心多真。住持老和尚受她的感動,親自接待她,給她誦經回向祝福,這個女孩子也很歡喜,離開瞭。
過瞭若幹年之後,她的福報現前,她做瞭王妃,帶瞭許多金銀財寶到這個寺廟裡面來供養。這是王妃來到寺廟裡修供養,這寺廟是大事,要來好好的接待她。老和尚沒出來,她就覺得很奇怪,我在很多年前非常貧窮的時候,隻佈施兩文錢,老和尚親自接待我,給我誦經回向祝福;今天我帶瞭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佈施,怎麼老和尚不見面?她去找老和尚。她找來瞭,當然老和尚就見瞭她,她就問這個事情。他說:從前你舍兩文錢,你的心真誠、恭敬,我要不給你誦經回向,我對不起你;今天你是貴人,你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佈施,你的心跟從前不一樣,你有驕慢心,貢高驕慢,地位高瞭。所以你今天佈施這麼多錢,這個福報抵不過從前兩文錢。以前兩文錢,你的福報是圓滿的,你今天佈施這麼多,你的福報隻有一半。我不必出來,我讓我的徒弟來接待你,給你祝福,夠瞭。心有輕重。
由此可知,修福不在乎你舍的物多少,不在乎這些。如果在乎這些,那好瞭,窮人就不能修福瞭,修福應該是富人的,富人就愈富,窮人就愈窮,哪有這種道理!這老天爺太不公平瞭。窮人的心謙虛、卑下、誠懇,往往那一點點施舍就能夠得大福報,富人雖然舍得多,實在講,如果我們從比例上來說差很遠。你的生活很貧困,一個月隻能賺個幾十塊錢,中國大陸現在還是這樣的。很多偏遠地區生活很艱難,他要佈施個兩塊、三塊;換句話說,一天的生活費、兩天的生活費,比例占得很大,占他收入的百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一,這比例就很大!我們再看看,這個世間有許多擁有大財富的人,他的財富有億萬財富,他要是佈施一百萬、一千萬,叫九牛一毛,在他不算什麼。所以他舍的一百萬不如人傢舍一塊錢,他舍一千萬不如人傢舍十塊錢,這個道理我想大傢不難懂。
我們看看世間這許多大宗教,小的宗教我們不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都是這個說法,這是共同的說法,謙卑的人有福。你看釋迦牟尼佛,你隻要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釋迦牟尼佛對於貧窮的乞丐尊重、敬愛,沒有一絲毫輕慢心,這有福。所以這個乞丐他乞討那一點點食物,甚至於餿瞭、壞瞭,那是他維持身命的一點東西。他看到佛,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就把這一點東西供養佛。佛接受,佛歡喜,佛是福田,給他種福,為他祝福,這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都過著托缽的生活,我們能想像得到,這些窮苦之人佈施這些食物不幹不凈,佛菩薩、羅漢統統都接受,從來沒有拒絕過的,佈施的人歡喜。那就看他的善根福德,有些人晚年他就轉過來瞭,有些人這一世轉不過來,來世轉,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所以「得報有差」,差別在這個地方。
這個跟前面清涼大師所講,福田是智慧,智照導引而生的。所以真正種福都是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種福。貧窮下賤,他沒有智慧,他怎麼樣曉得?他隻要想到,我這樣困苦、這麼艱難是我過去生中沒做好事,沒有修福,今天才落得這個果報,我遇到這個機緣,我要好好的修,這就是智慧。沒有智慧,他能想到這些問題嗎?智慧在引導。我們看到有很多豪門貴族,他不懂得修福,他修福實在講太容易瞭,不知道,隻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你從這裡看,你才曉得智慧的重要。這是得報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