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什麼動力能讓人少睡覺多做事
中國聖哲是最重視光陰的,最熟悉的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說是這樣說,你有這個感覺嗎?有沒有這個感覺?有。我們去問問十幾歲的孩子,他有沒有這個感覺?很困難。所以一個人為什麼這麼珍惜時間?我們看看很多古代留名青史的這些讀書人,對時間都非常的珍惜。比方說司馬光,司馬光用瞭十九年的時間完成瞭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叫《資治通鑒》。
他為瞭怕自己睡太多,所以用木頭做瞭一個圓形的枕頭。圓形的枕頭睡起來怎麼樣?隻要稍微翻一下,可能就滑下來。所以他隻要醒過來瞭,已經稍微休息瞭,他就馬上再繼續工作。就是有這樣的態度精神,所以他全心全意完成這一部巨作。什麼樣的動力讓他寧可少睡覺也要多做事?諸位朋友,什麼動力?為國傢的動力,為往後子孫造福的動力。因為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隻要他們肯熟讀這一本《資治通鑒》,相信人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過失,所謂鑒往能知來。所以就是他有這一分使命,才能推動他這樣的積極精進把這一本書做好。
王陽明先生曾經提到一個人「志不立,無以成事」。一個人沒有立志,這一生能不能把事做好?不可能。所以要能珍惜時間,首先還要先立定人生的志向。人生很短暫,我們運用這個短暫的生命,要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對得起兄弟姊妹的照顧,要對得起成長過程中非常多長者的提攜,要對得起我們國傢對我們的諸多照顧。所以,當一個人念念會念著這些恩德,他將盡心盡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進一步奉獻社會。所以一個人他要能珍惜時間,還要從對人的恭敬開始。當他對父母、對關懷他的人都能恭敬,他就不願意糟蹋自己,而讓這些關愛他的人傷心難過。所以當一個人他懂得去完成他人生的本分、使命,沒有人去推他,他也會快步向前。
而人常常會忽略光陰,就是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敏感度不夠。所以有一位智慧者曾經說過,他說一個人從生下來隻有一件事沒有停過,哪一件事?就是從生下來就一直往死亡的大路邁進,從沒有停過。所以我們剛過完新年,代表新的一年又來瞭,另外一個角度是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瞭,我們還有多少重要的事、該做的事還沒有做?明代有一個畫傢叫文嘉,他就曾經寫到一首詩,也是給我們期許、提醒,他寫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假如我們常常想著還有明天、還有明年,這個光陰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流失掉,這樣就太可惜瞭。
-
1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