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居傢學佛之道
在出傢、在傢二眾佛弟子中,在傢眾總是占絕大多數,他們在護持和弘揚佛法上,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乃出傢僧伽的基礎和外護,為在社會生活中實踐佛法的主體。《優婆塞戒經》卷二稱在傢眾為“道莊嚴”,謂“三乘出傢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傢而為莊嚴”。
在傢眾、出傢眾雖然皆循三學、六度之道而趨解脫,但因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生活、修持條件的不同,在傢眾在學佛的次第、內容、重點和方式上,都與出傢眾有所區別,這是不難從釋尊對在傢眾所說法中去發現的重要原則。一條與出傢學佛之道有別的在傢學佛之道,在佛經中指示得相當分明。然而,由於種種社會,歷史原因,中國傳統佛教界對在傢學佛之道的弘揚,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從而產生瞭一些副作用,造成社會人土對佛教的誤解。晚近太虛、印順等大師,深刻反省瞭傳統佛教的這一致命弊病,強調建設在傢佛教的重要性,可謂慧眼如炬者。本文擬遵循教典,聯系現狀,對佛陀所示的在傢學佛之道,作一概括勾提。
多障難亦多殊勝
在傢人浸泡於五濁、五毒具足的世間傢宅,內有父母妻兒之累,外有聲色財利的誘惑,各種社會力量的挾迫,心思精力,大部分都用來維持生存,滿足匱乏性的需要,可謂重重系縛,道道障礙,難得安閑自在,專精修習戒定慧。其進道、解脫之難,自多倍於出傢人。對此,經教中多所慨嘆,喻為牢獄之囚、火宅之客。
然而,多諸系縛障礙,隻是說修行條件較差,並非說不能修行,也並非說雖修行而不可得解脫。經論中一般說,居傢學佛,可能證入小乘的初、二、三果和大乘佛位以下的菩薩,《惟日雜難經》還有居傢亦可證阿羅漢果、即生超出三界生死之說,甚至有居傢亦可成佛的說法,有天王佛以在傢相成佛的典型。在佛世,在傢佛教徒中證得道果者甚多,如稱優婆塞中最為第一的商客居士,即證得第三不還果。《長阿含•遊行經》載佛入寂前路過那陀村時,預言此村中有伽伽羅等十二居士命終得不還果,五十人得二果,五百人得初果,一個小村莊就有這麼多在傢佛教徒即生證得道果,是相當可觀瞭。大乘經中描述的鬱伽長者、賢護長者、善財童子、維摩居士、勝鬘夫人、一切世間喜見離車童子等,皆智慧猛利,過於出傢聲聞聖人。《鬱伽羅越問菩薩行經》佛告贊美居傢菩薩鬱伽長者:“是鬱伽長者雖住居傢地,常有等心,於是賢劫,所度人民甚多,勝餘出傢菩薩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難,雖有出傢菩薩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鬱伽長者。”《大寶積經》卷八二佛說“百千出傢菩薩所有功德,不如是鬱伽長者所有功德。”辯才無敵、神通廣大的維摩詰居士,尤稱在傢菩薩的典型。
以後在傢眾中所出的法門龍象亦不在少數,如印度的羅閱氏居士、勝軍論師,中國的傅大土、李長者、龐蘊居士、雍正皇帝等等,或妙悟超群、勝辯無礙,或解脫自在、遊戲神通。西藏迦舉派初、二祖瑪爾巴、米拉日巴,迦當派奠基者仲敦巴,薩迦派開創者卓彌譯師等,皆卓有成就的在傢居士,米拉日巴尤稱即身成佛的典范。近世以來,居士在弘揚佛法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出瞭不少願力深宏、福智兼備,擊大法鼓的法將,如楊仁山居士創辦祗洹精舍、支那內學院、金陵刻經處培養人才、流通經典,被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與楊仁山發願復興中國佛教同時,達摩波多(1864-1933)、安培多格爾(1893-1958)則努力復興印度佛教,安培多格爾帶動成百萬賤民改信佛教,貢獻巨大,被印度佛教徒尊為“牟尼”。日本鈴木大拙、池田大作弘法於歐美,影響巨大。至於精勤修持、往生凈土者,更不勝枚舉。
在傢學佛的障難雖多,但也有出傢學佛所不及的殊勝之處;不依靠他人供養為生,而從事生產,創造財富,可奉養親眷,供養僧眾,廣興佈施,服務社會,利益人群。《優婆塞戒經》卷四說:“出傢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施))波羅蜜,在傢之人則能具足。”不離傢庭、社團,從事各項為社會服務的工作,較出傢人更便於修深入世間而出世間的大乘道,達到世間,出世間兩全,福德智慧雙圓。身處人群民眾之中,與大眾同事,活動自由,接觸面廣,較出傢人更便於用四攝法攝取,度化眾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在傢菩薩為欲化導,淫室屠肆,皆得親近,出傢菩薩則不如是。”《優婆塞戒經》卷二雲:“在傢菩薩能多度人,出傢菩薩則不如是。”
依大乘般若深義;菩提覺智,不離世間,佛性種子,發於五蘊,煩惱塵勞,即是菩提,火中生蓮,最為奇特。在傢的種種系縛、煩惱、魔難,隻要能以般若正智融歸自性,都能轉化為修道的殊勝助緣,成為培育菩提覺花的優質肥料。從煩惱塵勞中磨練出來的道,最為真實堅固,大慧宗杲禪師說得好:“俗人在火宅中與貪嗔癡為伴,作為見聞,無非惡業,然於中打得徹,其力勝出傢兒千倍……所以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就此而言,居傢學佛,的確較出傢學佛好更近於大乘精神。晚近不少學者認為大乘運動發源於在傢眾,起碼說對瞭一半。從經教看,釋尊開示以大乘道者,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上根在傢眾,一類是回小向大的上根聲聞眾,如《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維摩經》、《勝鬘經》、《觀無量壽佛經》、《優婆塞戒經》等大乘要典,皆為在傢人所說,說明在傢人可直入大乘,非如出傢眾之宜從小向大。還有學者認為,佛教,應該說是以在傢道為本,以出傢道為應機的方便,佛的報身、大菩薩眾,皆天冠披發、天衣瓔珞的天相(在傢相)而非比丘相,密乘法中的佛菩薩更公開與明妃相伴相抱。佛菩薩所現在傢相,當然與凡夫俗子的在傢相有實質性的區別,為一種否定瞭凡夫在傢相後的超越相。但這起碼表明,佛法的究極處,與其說超越在傢相,無寧說更超越出傢相。佛菩薩的在傢相啟示在傢人:從在傢學佛的基地上直趨向上,完全有可能達到究竟成佛。
因此,就絕大多數人來講,居傢學佛,最為合宜。惠能大師說過,“若欲修行,在傢亦得,不由在寺。”尤其在當今,出傢眾農禪結合,亦難脫俗務,其修學條件雖然比一般在傢人仍然較好一些,但也難得專精修習定慧,弄不好很容易破戒墮落。當然,對於有志於現出傢相住持弘揚正法,及根器非宜在傢,出傢後更易進道證果弘法的人來說,出傢修行弘法,應鼓勵贊嘆。
在傢學佛,也和出傢眾一樣,先須由信而入,受持歸戒,聽聞、研讀教典,樹立正見。三學、八正道、六度四攝等,皆屬應修,尤須以清凈戒行為定慧之基。然在傢眾在持戒、修學方面,全憑自願,按其接受程度和修學條件,可僅受三歸依,也可受五戒乃至五戒中的一,二、三、四戒,有條件者還可受持專為在傢眾所設的短期出傢戒——八關齋戒,和在傢出傢皆可受持的菩薩戒、密乘戒;可以僅修人天乘道,也可進修解脫道、大乘道,而不像出傢眾那樣要求嚴格,必須受沙彌、具足戒,必須修解脫道。在傢五戒、菩薩戒、皆以戒殺為首,於淫僅戒邪淫,不作禁絕。太虛大師《居士學佛之程序》說得好:“夫居士學佛與出傢僧眾異:出傢僧眾乃少數人之住持佛教,專務內修外宏者也;而居士學佛,則期以普及乎全人類,風俗因以淳良,社會由之清寧者也;由遵行人倫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十善菩薩行者也。”
人天乘善法為基
釋尊所說的在傢學佛之道,大略由人天道、解脫道、大乘道三級構成。其修習的重點和次第與出傢眾之以一禪二誦三勸化為正業不同,可謂以“一正命二佈施三勸化”為正業,以人天乘善法為基址,這在大小乘佛典中,說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1、正命
正命,即如法地、正確地生活,狹義的正命專指謀生,為八正道之一。廣義的正命,可包括物質生活、倫理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等。此即如何正確地過好現實生活、好生做人的問題。與出傢眾受人信施為生不同,在傢眾應做的事,首先是掌握知識技術,從事正當的職業,養活身傢性命、親眷兒女,服務社會,盡到人類社會中一分子的義務。佛陀關於這方面的教誡,頗為篤實詳切。如《雜阿含》第九一經中,佛為婆羅門青年鬱舍迦說在傢人須先有四種具足:一方便具足,謂“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勢力學習知識技藝,從事農,商、工、政等職業;二守護具足,謂善於保護財產;三善知識具足,謂親近,交接有正見,有德行的良師益友,遠離惡友;四正命具足,謂善於理財,收支平衡,不奢侈浪費。具有這四種具足,才能獲得“現法安樂”,過好生活。《長阿含》和《中阿含》中的《善生經》,載佛為居士子善生(屍迦羅越)詳說營生、習技藝、理財等法。謂求財物應遠離耽湎於酒、好博戲、放蕩、迷於伎樂、惡友相得、懶惰六種非道,學習、做事應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則事業無不成。收入應分為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或曰分作六分,一分飲食,一分營生,一份儲蓄,一分借貸,一分準備婚事,一分造作屋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則說:“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需;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大乘《優婆塞戒經》謂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所得財物四分為用,同《善生經》說,經中還說有十二或十五種惡律儀(畜養雞羊豬、釣魚、網魚、殺牛、獄卒、養獵狗、作張弦,作獵師、咒龍、殺人、作賊、兩舌、以苦刑加人),是正信歸戒的佛弟子所不應作的。凡毀犯五戒,有害於眾生的職業,如打獵、捕魚、屠宰、造作販賣煙酒毒品、賣淫、違法經商、宣揚邪見等,皆不應為,以此謀生,叫做“邪命自活”。
在傢人還應敦倫盡分,孝養父母、和睦夫妻、教育子女、尊敬師長,關懷親戚、交接良友,處理好傢庭,社會的各種人際關系,過好倫理生活,《善生經》載,佛告善生,與婆羅門教禮拜六方天神不同,佛法中以父子,師弟,夫婦、主仆、親族、沙門梵志(外道出傢修道持梵行者)為六方,應如法善盡供養的責任。六方皆以對等的互盡義務為基本原則:子女應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盡奉私物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應以愛念、供給無乏、令子不負債、婚嫁稱可、可意財物盡付五事“善念”子女;弟子應以恭順、承事、速起、所作業善、奉教五事“恭敬供養於師長”,師長應以教技術、速教、盡教所知、安處善方、付囑善知識五事“善念弟子”;丈夫應以憐念、不輕慢、為作瓔珞嚴具、付以傢政、念妻親親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應以重愛敬、重供養,善念、和言,善攝眷屬等“敬順其夫;主人應以隨力作業、隨時飯食、及時休息、病給湯藥五事“愍念給恤”僮仆,僮仆應以隨業、專心所作等九事“善奉其主”;應以愛敬、不輕慢、不欺誑、施與珍寶、極念五事“愛敬供養”親族,親族應以知財物盡己付給、見放逸教呵、愛念、急時為歸依五事善念其親族。《玉耶女經》記述佛教誡婆羅門少婦玉耶女如何做好媳婦,應做母婦、妹婦、知識婦、婦婦、婢婦,而不做怨傢婦、奪命婦。《優婆塞戒經》等大乘經所說在傢應修的倫理之道,基本如上。這些倫理法則,尤其其互盡義務的基本原則,在現代社會也還是基本適用的。
在傢人還應進一步勤修人天善法,掙得後世的安樂,《雜阿含》九一經佛告鬱舍迦,在傢人欲得後世安後世樂,須有四種具足;一信具足,謂正信三寶,行三歸依,二戒具足,謂持優婆塞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三施具足,謂佈施慈濟,四慧具足,謂如實知四聖諦等正法。經中最後以偈總結說:“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凈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垢,凈除於違道,得後世安樂;若處於居傢,成就於八法,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觀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
2、佈施
這是獲得今生後世福報之道,天乘法的重要內容。在傢人有餘財富,應行惠施,惠施的對象有敬、悲二田,敬田指應恭敬供養的佛、僧二寶,悲田指應悲愍同情的貧窮孤弱疾病殘廢等人。《雜阿含》第九一二經,佛為聚落主說三等求財受用者,以如法求財不濫取、樂自供並供給父母眷屬、佈施沙門、婆羅門為上。《毗耶婆所問經》說應行時施(及時)、施行人,施病人及看望病人、施法器、施遠行人五種佈施。《增一阿含經》卷二七謂不得以刀、毒、野牛、淫女施人,不得造作神祠。《善生經》教誡以敷設床座、施設凈美豐饒飲食等尊敬供養沙門及梵志。《雜阿含》第一O三一經描述瞭一個優婆塞須達長者,他“傢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以傢財為教友的公共財富,受到佛的稱贊。
佛教還特別提倡積極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植樹種花果、修橋築路、便利行旅、招待遠行人等。《增一阿含經》卷十雲,“園果施清涼,橋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廁,人民得休息。”《雜阿含》第三六經雲:“種植園果樹,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是得生天。”
大乘經中,亦多處教誡在傢佛弟子從事此類善舉。如《優婆塞戒經》教導在傢菩薩應學習藥方,設診所佈施醫藥;修治道路,除去刺石糞穢不凈,險難處設梯板椽索,曠路鑿井種樹修治泉水,無樹木處樹立畜柱,休息之處造作基埵,及修客舍、設津渡、架橋梁,熱情招待遠行之客、為行路者示以正道等。
3、勸化
即自覺擔負起社會教化的責任,以善法、佛法教誡,感化,勸導周圍的人,行法佈施,度化眾生。這在《阿含》中便多處倡導。如《善生經》教誡說,親友間有瞭過錯,要及時幫助,“屏相諒呵”,令其改正,要以惠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利)四種方法攝引眾人,象禦車人一樣,率領大眾共同修善修法,趨向佛道。大乘更以此四攝法為菩薩必修的攝引眾生的方便。《雜阿含》第九二九經載,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應成就十六法,以“自安安他”,十六法為:具足正信,教他正信;自持凈戒,教他凈戒;自行佈施,教人佈施;自詣塔寺親近沙門,亦教他人親近;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佛法義理),教人觀察;自知深義,如法修持,亦教人解瞭深義,如法修持。總之,不但自己正信,持戒修行,而且教導別人建立正信正見,持戒修行。經稱優婆塞者能成就這十六法,在群眾中便會具有強大吸聚力,大眾會悉詣其所聽受正法,正法的光輝會從他身上放射,照亮眾生的心目,有如日輪光明顯照,他在眾生中將會“威德顯曜”。
大乘經中,也將隨其所住教化眾生列為在傢菩薩修行的重要內容,要求在傢菩薩隨所度眾生根機,教以人天善法乃至大乘佛法。如《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說:“在傢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禁勸戒;嗔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給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經謂菩薩若不如此教化眾生,致令眾生因恣意行惡而墮惡道,是為失職,為諸佛所呵責。
勸化眾生,須先從自己的傢庭成員做起。《優婆塞戒經》教誡在傢菩薩以正法調伏妻子眷屬,關心和教導僮仆,為其治病,解決婚姻問題,先教以世事,然後教以佛法,令歸信三寶。《大寶積經》雲:“自得解脫,解脫眷屬;自得調伏,調伏眷屬;自得寂定,寂定眷屬;自得度脫,度脫眷屬。”若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教化不瞭,很難想象能教化別人。這裡實際上提倡教化眾生從把傢庭佛化做起,晚近太虛、印順等大師據此提倡建設佛化傢庭。
對於擔任國主、長官的佛弟子來說,以正法治世,獎善懲惡,率導民眾行善修福,是其職責,大小乘佛經中對此有多處開示。《華嚴經》描述瞭一個以正法治國行政的無厭足王的形象。大乘還以懲治暴君、貪官污吏為在傢菩薩應盡的職責。據此,則關心政治,以天下事為己任,應該是在傢菩薩的義務。
想要勸化眾生,當然須先教化自己,精勤修持,完善人格,具足福德智慧。“己不被訓,焉能訓彼?”(《法句經》)教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自作表率,以德行和人格力量去感化。此外,還須以平等慈悲的態度,去關懷被勸化者,掌握運用四攝法的技術。
教導勸化在傢人,應以正命、佈施等人天善法為首要內容。《優婆塞戒經》卷三謂出傢、在傢菩薩在教化在傢弟子時,須先教以“不放逸法”,其內容包括:教其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及兄弟妻子親友眷屬,供養遠行之人、遠來之客,及一切出傢修道之士;“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行,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守戒不犯,不親惡友,不驕慢,不惡口,節食除貪,少欲知足,“受寄不抵,見惠能忍”,尊敬國主長官,遵守國法,等等。並謂對教化的弟子應關心愛護,若有疾病,當瞻視照顧,施以醫藥。
總之,立足於傢庭,社會,以正法為導過好人的生活,盡到倫理責任,勤作奉獻,力行佈施,擔負起勸導眾人向善向道的責任,質言之,以好生做人、發達人生為本,可謂釋尊所示在傢學佛之道的根本立場。人間佛教的思想,在居傢學佛之道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解脫道與大乘道
僅修正命、持戒、佈施、勸化,尚隻能得自他今生後世的人天福報,不足以令人永遠解脫生死之苦。佛教的正旨,終在度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抵達永恒安樂的涅槃彼岸。真發信心的在傢佛弟子還應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上,修解脫道。解脫道以出離心為本,在傢人發起出離心,應觀察三界六道生死流轉之過患尤須先觀察傢庭、五欲的過患,除貪愛執著,做到居塵不染,身在傢而心出傢。《法蘊足論》雲:“身雖在俗,受用妻子,心常清凈,不耽欲樂,是名身在傢而心出傢。”《長者子耶舍經》雲:“雖復處居傢,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傢。”
大乘教典中,亦多處教誡在傢菩薩須觀察傢宅過患而生出離心,不貪著於妻子兒女、世俗欲樂。《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雲:“在傢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想、非長久想,不凈潔想、臭穢惡想、羅剎惡鬼恒啖人想、貪色難飽無止足想、惡知識妨凈行想”,於子女“生怨傢想,惡知識想”。《華嚴經•凈行品》雲:“菩薩在傢,當願眾生,知傢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若不觀察傢庭、妻兒、五欲的無常、苦、空,做到身在傢而心出傢,而以世俗愛著心居傢,縱修善法,亦難免滋長煩惱,增益無明,令自己與眷屬俱墮於生死海中,不得出離。
將人天道與解脫道結合為一體,並予以擴充升華者,為大乘道。大乘道以一如實般若智,一統人天善道與出世間解脫道,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方便為究竟,立足世間生活而修出世間行,以離我法二執的出世間心修自利利他的善行,雖勤修諸善而不染不著,一方面在六度行中凈除我法二執,圓滿智慧,一方面以智慧為導而修集福德,利樂眾生,莊嚴國土。在傢菩薩修大乘道,雖亦以一正命二佈施三勸化為正業,然由有殊勝般若為首腦故,其精神境界與行為超然於人天乘,小乘行者;在傢菩薩雖從事治生產業,經營俗利,乃至財寶無量,而未曾不與實相相應,“未曾暫舍一切智心”(《華嚴經》),如維摩居士,“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不被得失成敗所系縛,其真心恒超然於物外。在傢菩薩雖然精勤學習知識,鉆研科學,掌握技術,創造發明,“以少功力多集珍財”(《瑜伽師地論》),但隻把它作為利益眾的一種方便,並不貪著世間的物質文明,《優婆塞戒經》卷二雲:“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在傢菩薩雖盡著父慈子孝、夫妻恩愛的倫理責任,卻身在傢而心出傢,如維摩居士,“雖處居傢,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並能攝化眷屬,同趨解脫之域。《華嚴經》教誡說:“菩薩摩訶薩在傢宅中,與妻子俱,未嘗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傢,以慈心故,隨順妻子。”
以傢庭為道場,以妻兒為法眷。在傢菩薩盡管過著世俗的,乃至高等的物質、文化生活,卻不貪不著,不改內心超越世俗的真常解脫之樂,如維摩居士“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飽食,而以禪悅為味。”在傢菩薩雖廣行佈施,然不住於相,不圖人天福報,不計還報,如《優婆塞戒經》卷四所雲:“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佈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傢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
以如是離相的出世間心、慈悲心佈施時,不但富有人能施,貧困者亦能施,不但施財物、施力、施法、施無畏,而且必要時能以身命骨血佈施;不但行大佈施,而且不舍小佈施,隨時隨地,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在傢菩薩以更廣大的願力,深徹的智慧勸化眾生,“荷負重擔,發大精進,教化眾生而無疲倦。”雖廣行勸化,而心無所著故,待人平等,態度謙虛,能“自舍己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大寶積經》)
在菩薩行六度中,在傢菩薩修學的首要,應在佈施度。按大乘精神,在今天,佈施度的修行,應從自己的本職工作作起,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為民眾謀利樂的工作,為兩個文明的建設作貢獻,雖成績卓著,貢獻突出,而不求名,不計報酬,任勞任怨,甘作無名英雄,便是行佈施波羅蜜。六度行中的其餘五度,尤般若度,當然都必須修,但皆應不離世事,在動用中修。禪定一度,雖然為發智慧的必由之途,但在傢人不斷淫欲,俗務繁忙,應隨宜而修,不宜列為重點,尤不宜刻意追求入四禪八定,發神通異能,宜修不離動用,從觀心入手的定慧一體之禪,如天臺宗隨自意三昧、禪宗觀心法門等,《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謂在傢菩薩修禪那度,當在持戒修善的基礎上,斷除放逸,自觀其心:瞭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
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隨時觀察自心,把握自心,不為煩惱所動,形成習慣,功夫若到,則自然明心見性,入自性大定。在傢菩薩雖然發心修行,然多數人畢竟道力未充,處於名利堆裡,煩惱叢中,日受習染,徹底超脫,是為甚難。欲求即生永出生死,快速成佛度生,則有依佛陀果地功德建立的凈土法門,最為穩妥可靠,發深信願,在修集凈業三福,做好人的基礎上,隨時勤修念佛禪,則生死問題可—生瞭結,世出世間功果雙圓。這一法門對在傢人來說,最為契機,昔日摩竭陀國頻娑婆羅王被其子阿阇世囚禁,佛即專門為他和王後說瞭觀想念佛以生西方極樂凈土之法。
總之,無論依大乘還是小乘,在傢學佛,按釋尊的慈訓,皆須以過好人的生活、做好人為本,以人天善法為基,以正命、佈施、勸化為必修的重點。其發達人生的態度是至為積極的。
混同瞭在傢道與出傢道,在傢人學佛亦樣樣學僧,必然要產生諸多既不利於世間、又不利於出世間,既不利於修行者與眾生,又不利於佛教弘傳的弊端:或則一學佛便消極,不但對聲色名利消極,對必須要盡的義務也消極,懶營生計,甘於貧窮落後,不學知識技術,不管傢務世事,不問政治,隻求自己瞭生死,結果生死未必能瞭,這種“在傢山僧,”其實弄得非僧非俗,並非經教中所樹立的在傢佛弟子應有的形象;或則一學佛便希圖得即生成就,得大自在大神通,書不讀,工作不幹,又不想出傢,連自身都養活不瞭,卻東跑西顛,拜求無上密法、成就上師,想不費氣力便立地成佛,結果佛未成得,精神先出瞭毛病,弄得世出世間兩敗俱傷;或則註重事相,以學那些專門為出傢人編的念誦儀軌為究竟,以是否像出傢人一樣早晚課誦、嚴格吃素為合格居士的標準,而忽視盡好義務,從人倫關系、世俗事務中去修心,以伏斷煩惱,完善人格,結果弄得傢庭關系緊張,對人處事,連一般人也不如,口念彌陀,而心地不善,不孝父母,不講信義,令不具正信者指責“學佛把人學壞瞭”,豈知這正是不依佛法修學的惡果。當知早晚課誦、吃素,皆非佛陀教誡在傢人應必修者,能行固然好,不能行也未必為非。即使要修,也應隨緣而定,以不影響傢庭和睦、不誤學習工作為原則。課誦內容可根據各自條件編定,以簡為則,具三歸、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十念念佛、回向等即可,重在心觀意想,不在唱念。課誦、吃素不修亦可,而正命、佈施、勸化的正業,決不可誤。
隻有在傢佛徒都按釋尊教導的在傢學佛之道努力修學,佛教才能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促進人生發達、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揚光大,歷劫不衰。
居士林的意義及其建設
根據歷史條件和學修的需要,釋尊當年隻創立瞭出傢眾集體生活,學修的僧伽團體,未建立在傢信眾的組織。但據大乘經載,佛世有的居傢菩薩,也有徒眾甚至團體,如賢護長者常率其五百徒眾聽法。隨近代居土運動的勃興,民國以來,國內出現瞭在傢佛徒的團體——佛教居士林,這是一個既適應社會時代需要、又深符佛旨的創舉。居土林的意義,在於其團結、組織在傢信眾於一道,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互相促進,大大有益於提高林友的佛學水平,有益於正確地實踐和弘揚佛法。居土林還可利用集體力量的優勢,保護林友應有的權益,幫助林友解決生活,學修問題,開展法事活動,從事社會公益、社會福利事業。
幾十年來,各地居土林在組織建制,活動方式等方面,積累瞭不少成功的經驗。除瞭舉辦佛學講座、講習班、講經說法、研討教理,辦佛七、禪七,開設佛教圖書館、法物流通處等學修活動外,不少居土林還開設素餐館、醫院、診療所、幼兒園、安養院等,積極從事救濟、賑災活動,表現出佛法利益眾生、救苦救難的精神。
居土林的活動,應以學習、實踐教法,促進林友正確實踐在傢學佛之道為中心。可經常舉辦學修心得交流會,並采僧團佈薩之制,開展懺悔與批評,以激勵修持,增強林友的心理健康,應關心林友生活問題,互惠互助,扶助貧困林友解決就業、疾病災禍等問題。可開辦有關工廠、商店、旅館、飯店等,交流經濟、文化、科技知識等信息。還可舉辦與佛法有關的文物,書畫,圖書展覽及歌舞娛樂等活動,吸引社會人士,傳播佛法信息。居士林的組織,可按僧團六和敬的原則,實行充分的民主管理,防止傢長式作風。居士林最容易出的問題是內部不團結和財務,這隻有通過民主管理、民主理財解決,而如法修持,終為保持和敬的根本保證。
居土林和寺院應是平等互助的關系,應禮聘高僧大德為導師,經常延請法師講經說法,指導學經與禪修。應供養僧寶,積極協助寺院培育僧才,經常與寺院聯合活動,保持密切聯系。僧俗二眾團結一體,依法學修,必能使佛教沿佛陀所示的正道穩步前進,率領無量眾生共趨涅槃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