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專題匯編:善護口業(二)
善護口業——法語專題匯編(十九)文字版(二)
凈空法師 主講
(4)三福六和 第2集 2002.5.26 講於 馬來西亞山打根 文件檔 【21-139-02】
「口和無諍」,沒有爭論,爭論都是意見不合。破壞道場的是什麼?話太多。古人說的話,愈想愈有道理,「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太多,遇到人講什麼?張傢長、李傢短,都在那裡撥弄是非,無事生非,造謠生事,你把社會的安定和平破壞瞭。
造業最容易造的是口業,佛教我們守口如瓶。道場要怎樣能興旺?怎樣用功我們功夫能夠得力?隻要不說話就行瞭。所以我們在古晉建個念佛堂,悟忍法師到那邊去照顧那個道場,我教她一句話,你將來成為一代祖師。什麼一句話?不說話。你這個念佛堂這個道場,無論哪個人去,進到你這道場,就不準說話。你住一天,一天不能說話;住十天,十天不能說話;住一年,一年不能說話。說話,出去,不要你!隻要在那裡三年不說話,人心就定瞭,他就得念佛三昧,他就成就瞭。一天到晚講話,功德都從嘴巴漏掉瞭。功德沒有瞭,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修行人哪有那麼多的話好說?
所以我勸大傢,不要知道的事情不要知道,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人傢問今天這個世界怎麼樣?今天世界很太平,沒事。你們天天看,不但看,還特別去打聽,你的心怎麼能定下來?所以你們生活在五濁惡世,生活在大亂之世,我生活在凈土、在清涼世界,我沒事,天天沒事。你們的事情很多,我沒有事情。在穢土裡面,你懂得住凈土,那你就高明瞭。在惡世裡面,你能夠居住在純凈純善之世,這是佛菩薩。所以不但我不去接觸這些事,人傢來告訴我我也不聽。你來跟我講,我「阿彌陀佛」就把你拒絕瞭,你要講跟別人講去,不要跟我講,我不要聽這個。
所以修行人要能得三昧,這是非常非常重要。你念佛,你要得念佛三昧;你學《華嚴》,你要入華嚴三昧;你學《法華》,你要得法華三昧,你才得受用。什麼叫三昧?《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三昧。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以一心不亂為標準。所以知道的事情不要太多,不關自己的事情你要知道那麼多幹什麼?連老師教我們學經教,都教我們學一部,不準我們看很多經,為什麼?三昧!你這樣容易得一心不亂。經典看太多瞭,看出麻煩出來,看到最後連釋迦牟尼佛都不相信。為什麼?這部經裡頭釋迦牟尼佛說有,那部經上說空,到底是有是空?麻煩就來瞭。看一種,不要看第二種。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沒講過經,他講的是什麼?是給眾生治病的。眾生的病執著有,佛就講空,破他的有,他得利益。眾生執著空,佛說有;執著有,佛就講空,那個聽的人都開悟,都得利益瞭。
你這個糊塗人看到又空又有,「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到底是空是有?」佛沒有講錯,你自己搞錯瞭,經不是跟你講的。所以經隻能學一種,一種裡面得到三昧,開悟瞭,再看其他的你就都懂,就沒有問題瞭。你沒有開悟、沒有得三昧,你要是看多瞭,到最後佛都不相信,麻煩來瞭,學佛變成魔瞭。所以,怎麼樣把心定下來,這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古人用的方法好,止語,不說話,不說話你也就沒有念頭,心自然就定下來。「口和無諍」,言語愈少愈好,也是養生之道。有人感覺得氣血不足,為什麼不足?話太多瞭,話太多傷氣。事情愈少愈好。現在很麻煩,每一個傢庭有電視、有電話,很討厭!修行人電視不要瞭,電話拔掉不聽,我有事情找人,我就把它插上;我沒有事情的時候我就拔掉。這個方法好,省很多事情。所以這是六和裡頭很重要很重要的修學方法,「口和無諍」。
(5)《太上感應篇》 第73集:1999/8/4 香港 文件檔【19-12-073】
上一次講到《感應篇》第二十七節:【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前面曾經說過,這兩句話看起來是老生常談,實際上對我們一個人的做人、修養關系最大。人一生當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人,喜歡攻擊別人的短處,這一樁事情是最損陰德的。造作的時候,隻知道圖一時的快意,沒有想到後來果報的慘烈。《地藏經》裡面所謂是「拔舌地獄」、「火鑊地獄」,都是這種業報所現的。古時候人心淳厚,一般都有教養。現在人可憐,沒有人教導,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再看到社會外面的風氣,內有惡因,外有惡緣,因此造這種罪業,比比皆是,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自己如果有,一定要痛改前非,這個過失如果不能改過來,念佛也不能往生凈土。我們一定要記住,佛給我們介紹凈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定不容許有個心行不善的人,到那個地方去把人傢生活環境擾亂,所以這是決定不能往生的,我們千萬要記住。
註解裡面引用很多的例子,看看古人是怎樣的涵養,我們要效法、要學習。此地所列的幾個古時候這些人,我們在史傳、在古文裡面都念過,都相當熟悉;宋朝的韓琦、王素、文徵明,這都是讀書人,有度量能包容。人有小的過失,古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的過失加以渲染,成瞭大過失,把人傢一生的前途斷送掉,這個因果背得很重。受害的人,他要是心裡不服,換句話說,他決定會報復。這個報復不在今生,就在來世,或者在後世,冤冤相報,沒完沒瞭。
古時候,同學、朋友看到有過失的時候規勸,規勸應在什麼時候?沒有第三者見到的時候。你說這種人情多厚!提醒他,勸勉他。規勸兩次、三次都不改,佛法裡面講的「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跟隨他的學生不少,經典上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相當龐大的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我們在經上看到,沒有現代化的組織,為什麼這麼多人眾,生活這樣有規律,這麼嚴整,道理在哪裡?人人都遵守「六和敬」,人人都修「五戒十善」,縱有過失,天天聽佛講經說法,自己知道自新、懺悔。我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處分哪一個學生,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開除哪個學生,這是我們的典范,我們今天做不到,想學也學不會。所以從經典記載來看,釋迦牟尼佛做人做得多麼圓滿,這是現身說法,教導我們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絲毫瑕疵,這才真正顯示出究竟圓滿的智慧。
(......)古聖先賢的長處,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努力效法;別人的短處,絕口不提。不但不提,最好耳也不聞,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凈心,這是絕對的自利。喜歡聽別人的過失,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必墮地獄。為什麼會墮地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推你下地獄的,是你自己造不善的因,感不善之果,我們不能不知道。
推薦:《行策大師凈土警語菁華》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網址: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flash_ref=299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