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顯示“乃至十念”真實深意
【善導大師之意,乃以《觀經》註釋《無量壽經》。《觀經》下品下生說:“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明知,本願十念,唯是稱名十念,非觀想之念。】
《觀經》下品下生,說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使得這位平生做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所以《觀經》的下品下生經文,是在顯示《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根本精神。《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落實在《觀經》下品下生的眾生身上。如果稱念我的名號乃至十聲,無法往生到我西方極樂世界,我就不成佛。法藏菩薩已經成佛瞭,所以對十方念乃至十念阿彌陀佛聖號的眾生,阿彌陀佛就絕對加以救度。
什麼樣的眾生印證阿彌陀佛救度的事實?《觀經》下品下生的眾生。一生造五逆十惡,臨命終才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稱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是《觀經》下品下生的逆惡眾生,顯示阿彌陀佛本願絕對救度的事實。所以這就是經文世尊舉惡攝善最典型的代表,舉出平生造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念佛也能往生,那平生沒造五逆十惡的人,行善的人當然更能往生啊,世尊就是在跟我們說這個道理。舉出臨終念佛就包括平生念佛,臨終念佛都能往生瞭,平生念佛怎麼會不往生呢?舉臨終攝平生。舉出隻念十聲的佛號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瞭,千念萬念的念佛怎麼會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做舉少攝多。所以《觀經》與《無量壽經》,這兩部經同樣是凈土的根本經教,道理是一致的、是相通的、是不相違背的。世尊確實很會說法,舉惡人攝善人,舉臨終攝平生,舉少念攝多念。所以《觀經》下品下生,就是在顯示第十八願根本精神。
我們從《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確實帶來我們無限安心的念佛,連一生造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瞭,那麼我們平生斷惡修善,聽經聞法、持咒、守戒、朝山、拜懺、放生、吃素、念佛、拜佛,怎麼會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思惟,我們也會很安心念佛。阿彌陀佛就連惡人都會救度瞭,善人哪會不救度?連造五惡十逆的人都要救度瞭,怎麼會對誦經修行的人不救度?怎麼會對念佛修行的人不救度?怎麼會對持咒修行的人不救度?怎麼會對守戒修行的人不救度?怎麼會對朝山修行的人不救度?怎麼會對放生修行的人不救度?怎麼會對吃素修行的人不救度?一定都救度嘛!再來,阿彌陀佛對隻念十聲佛號的人都要救度瞭,念百聲佛號的人怎麼會不救度?念千聲佛號的人怎麼會不救度?念萬聲佛號的人怎麼會不救度?念億聲佛號的人怎麼會不救度?
所以從《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來體會第十八願佛心佛意,來體會六字洪名的本願妙義,無論站在機或是站在佛這兩方面來思惟,都可以讓我們安安心心歡歡喜喜念佛,因為念佛,阿彌陀佛絕對會救度我。
那麼本願十念,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十念,不是觀想的十念,我們從《觀經》下品下生也可以得到這個印證。如果說觀想的十念,那麼這個下品下生的人,臨命終業障現前,身心有瞭病苦的折磨,非常的苦惱,要如何觀想成就呢?西方極樂世界大地清凈莊嚴,黃金鋪地、七寶琉璃,諸位你觀想看看,看能不能開眼閉眼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清凈的大地,黃金鋪地、七寶琉璃嗎?沒有辦法在定中觀見。觀想要成就一定要定境相應,“定”就是凡夫的心進入禪定,“境”就是所觀之殊勝妙境。能觀之心要禪定,才能觀所觀之依正妙境。定境相應、觀想成就,這對妄念紛飛的凡夫眾生,要做到不容易啊!很困難啊!
下面,
【中國凈土法門,自廬山遠公以來,大多以觀想念佛為殊勝行,未知本願深意,在於稱名一行。】
我們中國凈土宗三大流派:第一慧遠流,第二善導流,第三慈愍流。各流祖師所根據的經典不同,修學凈土的方法也不同。
慧遠大師是東晉時代凈土初祖,很瞭不起。但是慧遠流的凈土教法,是根據《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經》的凈土修行,和《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的修行凈土,方法不一樣。《般舟三昧經》就是要在一期三個月九十天之中,好好的用功,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妙境,然後心慢慢降伏煩惱、妄念,進入禪定,在禪定之中親眼目睹阿彌陀佛現前,能觀之心與所觀之佛相應,受阿彌陀佛的摩頂授記,當來一定往生。也就是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觀見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行樹,觀見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觀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蓮華座。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勝境,實在是在定中親眼睹見,這樣觀想才成就。那麼這一種觀想念佛,對上等根性的眾生容易成就,對下等根性的眾生就很困難成就。像慧遠大師這種瞭不起的祖師可以成就,你我有這個本事嗎?
如果諸位四眾佛子,你有這個本事,信願恭敬你、贊嘆你、肯定你。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本事呢?念南無阿彌陀佛,顯示簡單容易穩當的凈土法門,因為法藏菩薩用名號要救度我們,並沒有要求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勝境成就,才符合被他救度的條件,並沒有這樣要求啊!若這麼要求,十方眾生之中可以往生的,就像是慧遠大師,像是善導大師,像是法然上人,像是印光大師,我們都沒有份。但是名號是法藏菩薩要救度六凡的眾生為主,所以沒有做這樣的要求,我們放心念佛。
下面,
【其至甚者,更以《彌勒菩薩所問經》所說之十念行法,以釋本願十念。】
更有以《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所說的十念的修行方法,來解釋本願的十念。
【善導大師為摧邪顯正,故以下品下生十稱,顯明本願十念,彰顯本願深意。】
善道大師為瞭要將錯誤糾正過來,所以以《觀經》下品下生眾生,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顯示本願“乃至十念”真實深意。
第三、為顯示易行至極。
為什麼善導大師除“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兩句因願文而加“稱我名號”?意思就是為瞭要顯示念佛是易行至極之道。念佛是很容易修行的法門,大人、小孩大傢都會。信願有一回去大甲某一傢醫院探望一位住院的居士。因為過瞭中午,在醫院附近的一傢素食館用餐。用餐完出來,隔壁就有一個小朋友很可愛,一樣剃光頭,他看到我出來,咦!合掌呢:“師父!阿彌陀佛!我也有理光頭耶。”這個孩子很可愛,童真無邪,他看到師父是理光頭,他也摸他的頭發,“我也剃光頭”。看到師父,會念阿彌陀佛,你看這句佛號是不是最簡單容易的修行啊。
好,看下面。
【《觀經》下品下生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由善友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轉教口稱,其聲幽聞,為其所引,十聲相續,拔救如是急苦之機,唯彌陀本願一法,故就易行至極言“稱我名號”。】
確實《觀經》下品下生的眾生,在他臨終,隻剩能念十聲佛號的生命,你要叫他修什麼樣的行呢?當然趕快念佛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他做得到啊!你要叫他參禪有辦法嗎?你要叫他持咒有辦法嗎?念十聲阿彌陀佛的時間,隻不過短短幾秒鐘、十幾秒鐘而已。要叫他持《大悲咒》,還沒持完他就死瞭,也沒有辦法。要叫他誦《地藏經》嗎?《地藏經》三卷上、中、下,上卷讀不到一半他就死瞭,都沒有辦法。最容易、最簡單的修行,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這句佛號有法藏菩薩絕對救度的願心。
【若然,願文何言“至心信樂”?】
為什麼因願文說至心信樂呢?
【蓋《無量壽經》約平生而言,故開說三心;《觀經》則約臨終剎那,故就稱示信。】
好,這段話說的很好,印光大師在《文鈔》也是這樣開示。《無量壽經》對平生而言,說至心、信樂、欲生這三心,當然這個平生就包括臨終,平生時間經過之後就是臨終嘛。《觀經》是從臨終剎那來說,顯示稱名就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受,就是信心啊!因為已經沒有性命瞭,隻剩下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的時間而已,所以在《觀經》是從臨終來顯示“乃至十念”絕對的救度,也是在顯示三心信受彌陀如來的內涵。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善導大師釋本願門,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有人問法然上人說:“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的因願文,將三心簡略,到底有什麼樣的意思呢?”
【法然上人答曰:“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法然上人這段回答的話,講的非常好。“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善導大師就是要讓眾生知道,念佛一定能往生,念佛就自然具足三心。念佛就具足三心的意思,就是說念佛隻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往生,不就具足瞭三心瞭嘛。
如來的三心你要如何具足?當然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具足,若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有具足?為瞭要顯示這個道理,所以善導大師對三心簡略而沒有解釋,用念佛來代表,善導大師確實是非常的瞭不起。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