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不難,保財最難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傢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瞭的。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煊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傢事沒落瞭。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瞭。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傢產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傢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傢瞭。
不單上海是這樣,在我的傢鄉湖南,也是一樣。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傢,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傢,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傢,到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瞭;僅剩下財產不多的幾戶文官傢庭,後人還較好。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傢,是錢最少的大官,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曾文正公(曾國藩)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業而聞名;李勇毅公(李鴻章)的孫子輩,有擔任大學教授的,曾孫也多是大學畢業;彭剛直公(彭玉麟)的後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凡是當時的錢來得正路,沒有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心,子孫就比較賢能有才幹。其餘文官錢比較多的十來傢,現在後人多數都已經蕭條瞭;武官數十傢,當時都比文官富有,有十萬、廿萬銀兩的,各傢的後人,也是多數衰落瞭;能讀書上進的,就很少瞭。
......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系著別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拼命想發財。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傢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瞭;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現在我再舉幾個例子來說。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做窮秀才的時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濟眾人。後來做瞭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族的貧寒。先買瞭蘇州的南園作為自己的住宅,後來聽見地理風水傢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會出公卿。”他想,這屋子既然會興發顯貴,不如當作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處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興發顯貴,那樣就更好瞭。所以就立刻將房子捐出來,作為學堂。他念念在利益群眾,不願自己一傢獨得好處。結果,自己的四個兒子都發達顯貴,作瞭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
他的兒子們曾經請求他在京裡購買一所花園宅第,以便退休養老時娛樂,他卻說:“京中各大官傢中的園林甚多,而園主人自己又不能時常遊園,那麼誰還會不準我遊呢!何必非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范文正公的幾位公子,平日在傢都是穿著佈素衣服。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錢,也都作瞭佈施救濟之用,所以傢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照普通人的心理,以為這樣太不替子孫打算瞭,誰知道這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單是四個兒子都作瞭公卿,而且能繼承他父親的思想,舍財救濟眾人。
所以,范傢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瞭數十代的子孫,直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年瞭,蘇州的范墳一帶,仍然有很多范氏的後人,並且還時常出優秀的子孫後代。世人若是想替子孫打算,想留飯積福給子孫,就請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再說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耶律楚材),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軍師,軍事多數是由他來決策,他卻是借此而救全瞭無數的百姓。因為元太祖好殺,他善於說話,能夠勸諫太祖不要屠殺。他身為宰相,卻是佈衣蔬食,生活儉樸。他是個大佛學傢,利欲心極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時候,諸位將領都到府庫裡收取財寶,而他卻隻吩咐將庫存的大黃數十擔,送到他的營中。不久,就發生瞭瘟疫,他用大黃治療疫病,獲得瞭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做宰相的卻有十三人之多。這也是一個不肯積蓄私錢,而子孫反而享大發達的證據。
——《保富法》
註:《保富法》的作者聶雲臺,曾國藩的外孫,上世紀20年代上海總商會會長和全國紗廠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實業傢的突出代表。
中年研習佛法,拜謁印光法師,窺得佛法大乘精義,又由佛入世,於1942、1943年間,撰寫《保富法》一書,在上海《申報》上連載,激蕩時人之心。數日之間,上海各界捐獻助學金四十七萬餘元之巨。柳亞子等各界名流紛紛響應,一時傳為佳話。他在書中道破人生真諦,勘透財富本源。書雖名為“保富”,實則叫人舍財為善。勸告世人應懂得散財佈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開源,懂得惜福,愛惜福報,寬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徑。印光大師、柳亞子等佛門高士撰文力薦,嘆其為勸誡人心的絕妙好文。
-
4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