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定弘法師:太上感應篇匯編 (第十五集)

定弘法師:太上感應篇匯編 (第十五集)

時間:2019-06-03 16:14:4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太上感應篇匯編定弘法師主講(第十五集)2013/2/8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7-109-0015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傢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太上感應篇匯編》,請看經本第四十五頁倒數第二行,今天我們要講這一篇第二句話: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兩句跟篇首的頭兩句,總共四句,是《太上感應篇》的總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來看這後兩句的註解:

【善惡。就人心言。報。就天理言。形正影正。形斜影斜。總是一毫不爽之意。】

『善惡』,這是講到人心,怎麼來判斷人心的善惡?最粗的判斷、粗淺的判斷,善是為別人,起心動念為別人著想,這就是善;惡就是為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個是從心上來看,不論事,事可能會利益別人,但是他的發心是自利,那也叫惡,隻是惡中有善而已。反之,如果心是為別人,而做的事情好像是自利,但是他發心沒有為自己,這就是善。所以善惡的分判要從人的起心動念來看,從事上來看往往看不清楚,會迷惑。報在天理,就天理而言。『報』是報應,『天理』就是自然之理,就是宇宙的客觀規律,那個規律就是因果,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一絲毫都不會差錯。這裡講如影隨形,我們都知道影子是身體在光線下投到地上的陰影,所以形正則影正。形是身體,影子跟著身體走,身體正影子就正,身體斜影子就斜。身體是比喻自己起心動念、行善行惡,影子就是講的報應,報應跟著你善惡的念頭,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總是一毫不爽』,這個爽是講差失、差錯,一絲一毫差錯都沒有,講的是這個意思。下面說:

【善因樂果。惡因苦果。聖人言之甚詳。無奈愚人不信。遂爾背善向惡。蓋見今人。善或坎坷。惡或壽考。現世所受。種種不一。遂謂有不報之善惡。因果似不足信焉。】

善因得到樂的果報,惡的因就會得到苦的果報。聖人講這番道理很詳細,不僅佛傢聖人,就是佛菩薩講因果,儒傢、道傢的聖人,乃至所有宗教的創始人沒有不講因果報應,講得很詳細。可是無奈這些愚癡的人不相信,認為那是聖人哄我們的,讓我們斷惡修善,所以編一些所謂因果的謊話欺騙我們,他的目的是為瞭讓我們斷惡修善而已。你看他是這樣認為,不相信。不相信因果,行為造作就沒有規範瞭,往往就會為所欲為。『遂爾背善向惡』,遂爾就是於是乎,於是乎違背瞭善法,去向惡法,不斷的造惡,這就是因為不信因果。真正相信因果,知道惡必有惡果,他就不敢造惡;知道善必有善果、樂果,他就很歡喜,心心嚮往、好善好德。這些人為什麼不相信因果?這裡講『蓋見今人』,大概是因為見到現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善人或許有很多坎坷、很多挫折。你想要行善,障礙特別大,愈是大善,障礙是愈大,甚至善人到最後都走投無路,或者是幾乎生命都有危險。孔老夫子就是這樣,他懷著善意,希望能夠幫助諸侯治國,令天下和平、天下大同,可是一生都是坎坷,甚至有陳蔡絕糧,幾乎要餓死;微服過宋,在宋國的時候遭到司馬桓魋的謀害、追殺,隻好喬裝打扮,趕緊逃離。看到這個狀況,如果對聖賢道理不甚明瞭,難免就起疑惑。

又見到『惡或壽考』,造惡的人竟然長壽。這個考叫考終命,五福之一(《書經》裡講的五福有長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命),就是壽終能夠好死。那個行惡的人居然能得到長壽,也能得好死,這就大惑不解瞭,為什麼惡沒有惡報?這些都是看得太短淺瞭,眼光隻看這一世,沒有從叁世的角度來看,所以難免對因果就會疑惑。信之不真,行之就不力,斷惡修善他就會有猶豫。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學透、悟明,才肯真正斷惡修善、義無反顧。『現世所受,種種不一』,看到現世所遭受的果報種種不同,很難說是一致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於是就說『有不報之善惡』,善惡不是都有報,還是有沒報應的善惡,有的善就是沒有善報,有的惡就是沒有惡報,所以因果好像不足以為信瞭,這些觀點確實很多人有。我們看底下聖賢是怎麼回應:

【抑知世無數百年之人。天有未即結之案。純善純惡之人既少。可善可惡之機最圓。念有轉移。報宜斟酌。或在本身。或在子孫。或在現世。或在後身。大小遲速。變化遷移。絲毫不錯。語雲。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不論目前。當觀究竟。豈有不如影隨形者哉。】

這一番議論真是精彩,破掉我們的疑惑。這裡講『抑知』,抑是個轉折詞,就是但是、不過,知就是我們應當知道。世間沒有『數百年之人』,人活不到幾百歲,頂多一百歲就瞭不得,人生七十古來稀,怎麼可能有數百年這麼長的壽命?所以你看不到快速成熟的果報,就是因為人壽命太短瞭,不是沒有,後生要報。『天有未即結之案』,上天,就是這些天地鬼神,他要斷案子,還有些案子沒結。即結就是馬上結的案子,未即結就是還沒有馬上結案,懸在那裡,叫懸案,等到以後要分判。純善純惡的人既然很少,這確實很少,一般人都是善惡夾雜,你就看你自己一天下來,你有善念也會有惡念。『可善可惡之機最圓』,人善惡之性還沒有定,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他來回會擺動,可以善也可以惡。這樣的根基其實是最容易圓滿成熟,隻要他學瞭聖賢教誨,他就能夠偏到善,然後善愈來愈純,就變成純善之人;如果他接受的是惡法,不信因果,追求利欲的享受,最後心地就愈來愈自私、行為愈來愈惡劣,最後就變成純惡之人,看他的緣瞭,總在遇緣不同。這個緣是外面的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老師,看你是跟什麼樣的老師學,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善知識教你善法,讓你心地愈來愈善良,將來你會得到很好的果報;惡知識教你放縱自己的欲望,最後到達窮兇極欲、無惡不作,地獄果報最後就能成熟。外緣固然對自己影響很大,而自己的內因為主,內因就是自己的念頭,你能不能夠控制念頭?

『念有轉移,報宜斟酌』,在善惡兩種緣面前你是去就哪一種緣,那就是在你當下這個念頭。如果你能夠良心發現,克服自己的欲望,所謂天理戰勝瞭人欲,這念就移到善瞭,你就向善人這個境界去邁步,而且你的果報就會愈來愈殊勝;如果這時候你縱欲,昧瞭良心,良心不是沒有,你把它蒙蔽起來瞭,叫昧著良心,這念頭就移向惡瞭,念念相續下去,最後就惡貫滿盈,變成瞭極惡劣的惡報。所以報宜斟酌,宜是應該,要好好斟酌斟酌,就在你現在這念頭偏向哪邊。有時候我們的人生在轉折點上就是那一念,看你移向哪。而上天往往會憐憫眾生,佛菩薩更是慈悲不捨眾生,當你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善知識、佛菩薩肯定會出現在你身邊,會勸導你、鼓勵你斷惡行善,擺脫惡的念頭,轉移到善法,但是聽不聽就由你自己。機會你肯定有,不可能沒有,隻是看你那個時候會不會昧著良心拒絕善知識的勸導,機會錯過就追悔莫及瞭。這時候的斟酌就是自己要斟酌,如果你能夠信善知識的話,你能夠聽話、真幹,就恭喜你,將來你的果報就非常的殊勝,你能夠成聖成賢、往生成佛,所以全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下面說,『或在本身,或在子孫』,這是講報應。有的報在自己本身,壽命還沒到,報應就現前,尤其是大惡之人,他的福報很快就消瞭、沒瞭,惡報就現前,現世報。或者是報在子孫的,現世看不出來,因為他前生修的福報很大,他造再大的惡,前生福報還沒享完、還沒消完,但是將來必定是墮惡道,而子孫的惡報往往就是他墮惡道的一個反映。所謂「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這個餘慶、餘殃是子孫要受。

『或在現世,或在後身』,這是講他自己,從叁世因果來看,決定一絲毫不差。『大小遲速』,報應的大小根據你所行善惡的大小而定,絕不會多一點,不會少一點。遲速是講報應來得早還是來得遲,有的報應很快,有的報應很慢,總在遇緣不同。『變化遷移』,報應也有變化,因為善惡也在不斷變化。可能一個人在造惡的過程中忽然起瞭善心,良心發現,就停止瞭造惡,那麼將來的報應他會得到惡報,但是惡報的時候絕處逢生,忽然善報會現前。善惡之報也能轉移,善變成惡、惡變成善,所以果報就樂變成苦、苦變成樂,它都會轉,絲毫都不會有差錯,明眼人能夠看得清楚。諺語有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決定有報應,隻是看來早來遲而已。所以人不能隻看目前,眼光太短淺不行,隻看到眼前的善惡好像沒有果報,你就否定因果,那就大錯特錯。『當觀究竟』,應當看到最後,這個究竟不僅是這一生,你要從生生世世來看,從這傢裡頭的世世代代子孫來看。『豈有不如影隨形者哉?』你眼光看得長遠就究竟、徹底,你就真正知道瞭善惡之報真的是如影隨形。

像釋迦牟尼佛都給我們示現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成佛瞭都要受果報。所以世尊曾經有叁個月馬麥之報,他帶著僧團沒有糧食吃,沒人供養他。結果有一個馬夫拿著餵馬的這些飼料跟釋迦牟尼佛說,「我沒有糧食瞭(剛好那年也是災年,欠收),我們隻有這些馬麥(馬的飼料),你要不嫌棄就吃這個」。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們隻好吃這個馬麥,吃瞭叁個月。弟子們就問,「為什麼我們有這樣一個遭遇?」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劫前他跟這些弟子們曾經都是外道,也是修行人,不過修外道,見到僧團到王宮裡面應供,拿的這個飯食特別的香美,於是就起瞭嫉妒心,罵這些出傢人,說「你們隻配吃馬麥」。惡口的報應一直都沒有報,最後到成佛瞭之後才報,成佛之後還要自己受叁個月馬麥之報。所以你要看得究竟,無量劫的角度來看,善惡之報真的是如影隨形。佛傢有一首偈子,就講這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千劫、無量劫造的業都不會消失,真的如影隨形,善惡的種子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頭,它不會磨滅,要報掉瞭才行。什麼時候報?因緣會遇的時候就會報,因緣還沒有會遇,就是還沒有成熟,這個種子就存著,決定不會消失。下面說:

【按佛經有通論叁世之說雲。眾生造業。其報有叁。一者現報。今生即受是也。二者生報。第二生受者是也。叁者後報。第叁生。及十百千萬生受者是也。】

佛講的圓滿,佛經講叁世,叁世因果就是前世、今世、後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叁世因果就是講眾生造的業,他的報應有今生報、來生報、後生報。這裡講有叁種,一是現報,就是今生你造的馬上就受報。譬如說你殺瞭人被逮住,被判予死刑,現報。這個我們看得很多,一生仗勢欺人,到最後晚年的時候孤苦淒涼;過去欺人,這一生最後被人欺,這都是現報。還有不孝父母,兒孫對他也不孝,這最明顯,這是現報。還有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受報,這一生果報還沒現前,第二生受,這也很多。譬如說貪欲重的人來生就變成餓鬼;瞋恚心強的人,傲慢、嫉妒、怨恨心很強,來生下地獄;愚癡、不信因果,來生變畜生。叁惡道是貪瞋癡感召的,這是第二生要受報。還有第叁個是後報,第叁生或者是叁生以後,十生、百生、千生、萬生、無量生之後再報,都叫後報。就像釋迦牟尼佛,剛才講的馬麥之報,這是無量生之後報的,過去他是無量劫前幹的那個壞事,罵人、惡口,成佛以後還得報,佛也逃不瞭因果。所以佛隻是不昧因果,對因果非常清楚,沒有一絲毫的疑惑、迷惑,這叫不昧因果,但是絕不會不落因果,一定會落因果,成佛都免不瞭。

【故世之造善得禍者。前生之惡熟也。造惡得福者。前生之善熟也。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非純善純惡也。始福終禍。善心煺也。始禍終福。惡心悔也。苦樂不移。顯直報也。災祥互出。隱巧報也。更有隱德隱過。非人耳目前之善惡也。亦非人耳目前之報也。】

這個論述很深刻,這裡講『故』就是所以,前面說的要叁世報,但是總有報。所以世間造善而得禍的人,我們看到譬如說顏回,孔老夫子最欣賞的學生,可是他叁十多歲就過世瞭,而且一生都貧窮,所謂簞食、瓢飲、居陋巷。人傢看這是禍,貧窮短命,但是他是大善人、大賢人,這是什麼塬因?如果不從叁世因果講,真講不通,還有天理嗎?這樣的大賢人、大善人最後得這個報應。但從叁世因果你就知道瞭,他是『前生之惡熟也』,他前生肯定做過惡,連釋迦牟尼佛前生都做過惡,更何況顏回?剛好這一生緣成熟,前生的惡報先顯現。但是在這個惡報當中,難得的是他能夠斷惡行善,所以前生的惡報報掉,後生他的善報就很殊勝瞭。顏回死瞭以後可能是生天,人看不到,但你不能說善人就得不到好報,不能這麼說,你看得太淺而已。下面,『造惡得福者,前生之善熟也』,造惡的人也得福報,大富大貴。像秦檜謀害瞭嶽飛,賣國求榮,造瞭大惡,他得福報,他能夠保住他的相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不能說這沒有因果,隻是他前生造的善太大瞭,這一生又遇到這個緣,所以那個善報先成熟,他享富貴。但是他這一生造的惡決定讓他來生受慘報,肯定是下地獄。你從現在歷史對他的評論,你就知道他要遭受多大的惡報瞭,這是大奸大惡之人。你看千百年之後,人們看到秦檜的銅像,跪在杭州嶽王墓外面,人傢見瞭這個像都吐口水,都拿板子打它,顯現對這種奸臣的痛恨,遺臭萬年。這就是那一生他造的惡現在報,這個報都叫餘報,自己本身的報在地獄。

還有的『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福和禍交錯在一起。這是什麼塬因?『非純善純惡也』,因為他造的因不是純的善,也不是純的惡,也是善惡交錯在一起。譬如說他做好事,一半是為別人,一半是為自己。為別人好,真的他有這個心,同時也忘不瞭自己的名利;如果是隻為別人好,自己一點名利都沒有,他可能就不幹瞭,他裡頭夾雜自己名聞利養。譬如說弘護正法的大好事,那是為瞭利益眾生、覺悟眾生,有沒有這個心?也有這個心。但是做起來他還計較自己的名利,他有從裡頭得到的榮譽感、成就感,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控制、佔有的念頭,這些念頭是惡。所以他的善惡混雜在一起,將來受的果報有禍也有福,福禍也混雜在一起。最明顯的,我們講福氣很大,福是很大,大富大貴,可是氣也很大,天天生氣。享富貴的人天天生氣,看什麼人都不順眼、什麼事都不順心,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豪華別墅,心裡就是不快樂,這是什麼塬因?過去他佈施的時候心不是純善的,很多計較,有得失心、有傲慢心、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來做善事,所謂修羅心態。修羅就是爭強好勝,別人做好事,我要比他做得更大,搶在他前面,這種心,感得的福裡頭就有禍瞭。

下面說,『始福終禍,善心煺也』。有的我們看到剛開始享福,最後遭到禍殃,這是果報,因在哪裡?前生他剛開始行善,有善心,但是後來煺瞭,所以福最後就變成禍瞭。譬如說你要幫助人,幫助人不能夠一心到底,中途就煺掉,自己煩惱現行,不幹瞭,那麼你的福就不能到究竟,將來享福,享著享著最後會有禍殃現前。

還有『始禍終福』,剛開始是遭到很多的災禍,最後轉變成福報。這是他前因是『惡心悔也』,曾經造瞭惡,後來後悔瞭,悔過自新,所以那個惡必定有惡報,但是最後他悔過,轉成善瞭,善也會有善報,彼此不抵消。不是說我造惡後悔瞭,那個惡報就沒有瞭,不行,還是有。但是你悔過之後行善瞭,那個善也有報應,各報各的,它不會互相抵消的。但是我們能在緣上控制,我們希望自己善報先現前,那你現在就努力的斷惡修善,創造善的緣,那麼善報就容易現;如果我們現在要造惡,等於是給阿賴耶識裡的惡種子創造緣分,那惡的報也會容易提早現前。

『苦樂不移』,這是另外一種情況,『顯直報也』,不移就是不改變,苦報一直苦到底,沒有改的,或者是樂報一直樂到底,也沒有改。那是因為他以前造因,造惡的時候一直惡到底,他沒有悔過、不肯回頭,所以將來享的苦報也一直苦到底,這是執迷不悟;樂報一直樂到底,是因為他前生堅持行善,不煺縮、不煺心,果報就很殊勝。你看乾隆皇帝,這是歷史上享受樂報可以說是第一人。他的父輩、祖輩給他創下瞭基業,順治、康熙、雍正都是很好的皇帝,打下很好的基礎給他。所以乾隆皇帝上任、登基瞭,什麼都很好,不用他操什麼心,自己享福,做瞭六十年的皇帝。而且他當皇帝的時候真的是天下太平,他的疆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相當大的,北至西伯利亞,西至中亞,南至南洋,全是中國國土。自己做六十年的皇帝,本來他還可以繼續當下去的,但是因為他的祖父康熙隻做瞭六十年皇帝,他就不想超過祖父,這是他的孝心、謙卑。所以他把王位讓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還做瞭四年。所以他自己自命為「十全老人」,十全十美瞭,樂報沒有改變。你可想而知他前生修的善有多大,而且一定是很長久的、不懈的、努力的在修才有這個福報。

『災祥互出,隱巧報也』,這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有災禍、吉祥互相更替出現。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為前生造因的時候隱巧,他內心的善惡沒有讓別人發現,這叫隱,行為上又很巧,他不讓別人知道。如果是善不讓人知道,這是好事,積的是陰德;如果惡不讓人知道,那叫大惡。所以內心裡頭善惡互相的更替,都不為人知,而實在講那個果報可不會有差錯,將來它也就變成災殃、吉祥,而且往往是人傢意料不到的。『更有』就是還有,『隱德隱過』,把自己的德行隱藏起來,這是所謂韜光養晦、謙卑低調、行善不欲人知,往往這是大德。隱過那就反之,掩飾自己的過錯,別人指出來瞭都不肯承認,甚至用種種的方法、巧妙的手段把自己的過失掩蓋得很好,沒有人知道。那麼得到的善惡自然就會很大,愈隱的過其實更是大過,愈隱的德更是大德。『非人耳目前之善惡也』,不是在別人面前顯示出來的,耳聞不到、目視不到,但是這個善惡總有報。『亦非人耳目前之報也』,那個報應也是人傢看不出來的。這裡舉瞭一個很好的例子:

【欒黶之汰報在書。欒盈之死報在黶。顛之倒之。其例亦多矣。】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我們要解釋解釋。欒黶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人,是欒書的兒子。底下『汰報在書』,這個書是欒書,是欒黶的父親。欒黶是一個暴虐之人,很殘暴、驕奢,這個汰報的汰就是驕奢、殘暴。驕奢、殘暴之人沒有得到現世的報應,所以你看他最後得好死、善終,看不出他有不好的報應。他的父親欒書其實也是一個很殘暴之人,這裡有個故事就講到,當時晉國把這位欒書劫持瞭,結果沒有殺他,把他赦免瞭。欒書就趁著厲公出遊的時候,帶兵回來造反,結果把厲公給囚禁起來,六十天之後就把厲公給殺死瞭。厲公當年把他赦免瞭,但是他卻沒有放厲公。這種行為叫以怨報恩,人傢過去沒殺你、赦免瞭你,你這回抓瞭人傢,把人殺瞭,從這個舉動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殘暴之人。所以他生的這個兒子也是殘暴,這是所謂父親的餘殃。

『欒盈之死報在黶』,這個欒黶的報應也沒現前,他父親的報應和他的報應在現世都看不出來,他的兒子欒盈,欒盈是他兒子,結果就報出來瞭。在歷史上記載,欒盈的母親跟人傢私通,竟然還誣告她自己的兒子作亂,這傢裡出現這麼個問題。當然這也等於欒黶的夫人是一個邪惡的女人,所以能敗傢。結果後來這個欒盈逃到瞭楚國,又逃到瞭齊國,最後還是被圍殺,而且這欒氏傢族都被滅瞭。從這裡可以看到欒盈這一生,本來欒盈歷史上記載是一個喜歡佈施的人,反而被殺死,而且這一族也被滅掉,那可以推到前面他的父親、他的祖父所造的惡業。所以因果通叁世,這個叁世在世間來講就是叁代,祖父一代、父親一代,到他自己一代,真的可以看出「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所以『顛之倒之』,這看起來有點顛倒,你從他現世來看,這個人殘暴居然得善終,欒盈是個好善樂施的人,竟然會死於非命。但實際上這裡面的因果復雜,愚癡的人看不出來,明眼人看得非常清楚,這種事例在歷史上很多。底下又說:

【而白起之坑降卒。李林甫秦檜之毒流蒼生。非一生可畢其惡也。】

這裡又舉到歷史的人物白起,他是春秋時期的,他在打仗的時候把敵軍四十萬人都坑殺瞭,而且這四十萬人都是投降過來的。這在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慘烈的一個大屠殺,你看日本在中國南京屠殺叁十萬人,白起當年是四十萬人,這個業造得太重。在《感應篇》裡講,「誅降戮服」,投降瞭的兵士你還要把他殺瞭。在伊斯蘭教《可蘭經》裡講,敵人放下瞭武器就要把他看成兄弟一樣。怎麼還能夠去殺他?這是不仁,所以他自己的報應就很慘。根據《歷史感應統紀》這部書說的,白起殺瞭四十萬的兵士,萬死不足以蔽其辜,就是他萬世之後那個惡報都不會消失。在很多史書上有記載,說江南曾經出現一個女子陳氏,年十七,十七歲,不識字、沒看過書,也不知道白起這個人。她有一次得病,到快死的時候忽然對別人說,「我是秦將白起(我是秦國的白起,白起是秦國人),過去殺人數十萬,在地獄受無量苦,最近才得到人身,但是世世都要做女子,而且壽命不超過二十歲,今天又死,這是又一報」,說完就死瞭。然後又有記載說,在明朝,在吳山叁茅觀,有一次打雷,擊死瞭一個白蜈蚣,白蜈蚣很長,有一尺多長,牠的背上寫瞭「白起」兩個字。又有說到,有一次一個屠夫宰一頭豬,牠的皮上寫的「秦白起」這叁個字,可見得他確確實實生生世世在輪迴受報。

李林甫,這是唐朝人,曾經做過宰相。李林甫是口蜜腹劍,嘴上很甜,心裡很狠毒,排斥異己,對他能夠阿諛奉承的就舉用,而盡忠職守、剛正不阿的這些忠臣就被他排擠。獨權專恣,而且杜絕言論,他等於是一個人把皇上給封起來瞭,皇上聽不到下面真實的言論,大奸臣。結果後來唐玄宗遭到瞭安史之亂,要知道奸臣當道就會亂,這個奸臣是大權獨攬,挾天子以令諸侯,那肯定就會遭亂。所以當時安祿山反叛,幾乎把唐朝給滅瞭,幸虧郭子儀率兵把唐朝給救過來瞭。李林甫到最後病死的時候,相傳有一個張牙舞爪、很兇惡的鬼物,他看到瞭,不久之後李林甫就七竅流血而死。死瞭以後遭到楊國忠的誣陷,楊國忠當然也是個奸臣,他倆有矛盾,所以李林甫一死,楊國忠立刻就誣陷他,所以他被削瞭官爵,子孫都被流放,傢產全部沒收。在歷史上還有一些記載說,惠州有一個娼妓,妓女,被雷給震死瞭,當街震死,她的身體上用紅字寫著「李林甫毒虐弄權,帝命叁震之」。就是李林甫狠毒、暴虐,弄權,以權謀私,上帝下命要叁次把他震死,出現這麼一個情形。還有後來有一個人殺雞的時候,發現雞背上寫著「李林甫」叁個字。還有一頭牛被雷震死瞭,被震開的那個皮膚裡面也寫著「此是唐朝李林甫,叁世為娼,七世為牛」,這都是有記錄的。

秦檜,這大傢都知道,歷史上的大奸臣,可能他可以排上首位瞭,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瞭嶽飛。

『毒流蒼生』,他們對於天下蒼生的毒害很嚴重,而且很深遠,所以造的惡就太重瞭。『非一生可畢其惡也』,一生肯定這報應不可能就完瞭,生生世世都要受報,而且在地獄裡面時間會很長。下面說:

【總之前生後生。同是一生。人誅鬼誅。等是一痛。世更不之忖也。然則報應何嘗有爽哉。】

『總之』就是做一個小結,『前生後生』,這報應『同是一生』,不管你在哪一生受報,那報應肯定是有。『人誅鬼誅』,誅是誅滅、殺死,一個人過去造惡,可能被人誅殺,譬如說王法,這是人誅;王法逃離瞭還有鬼誅,上天、鬼神不饒他,也一樣誅殺。就像李林甫一樣,王法雖然當時沒把他誅殺,是他死後他的官爵被削掉、子孫被流放。他生前還沒事,但是他被鬼誅殺,在陽間我們看是病死的,實際上都是被惡鬼弄死的。『等是一痛』,報應的痛楚是一樣的。世間的人沒有去認真的思惟,這個『忖』就是思惟,看得就淺薄瞭,看不出這個前因後果,就隨便的說報應也會有差錯,這是粗心大意,眼睛被蒙蔽。『然則』就是然而,『報應何嘗有爽哉?』爽是差錯,報應哪裡會有差錯?

【而或者猶曰。王者彰善癉惡。豈貴因循。天何不即施行。使人警懼。而有姑徐徐雲者何也。】

有的人還會問,這因果道理不是那麼明瞭。『或者』就是有人,『猶曰』,他還會這麼說。『王者彰善癉惡』,王者是指聖王,聖賢的君王表彰善人善事,癉就是憎惡惡人惡事。能夠這樣做,自然這善惡大傢就能夠認識清楚,善就會愈來愈多,惡就愈來愈少,人都不敢造惡。所以國傢領導人對於扶正社會風氣的作用是最大的,他要是能夠表彰善人善事,社會就出現很多善人善事;他能夠表態,而且自己以身作則、憎恨惡行、斷除惡行,那社會的人自然也就會跟著斷惡,不正之風就沒有市場。總是上行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國傢領導人自己正瞭,社會就正。這裡說王者彰善癉惡,『豈貴因循?』因循就是拖延,怎麼會拖延,或者是輕忽、沒重視這個問題?那就不叫王者,真正好的君王不會拖延表彰善行、憎惡惡行。連人裡頭的聖王都是這麼做的,『天何不即施行?』上天為什麼不立即去施行善惡之報,讓人馬上就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使人『警懼』?警是警惕,懼是畏懼,自然就不敢造惡瞭。上天應該很慈悲,為什麼不把這個善惡顯示得非常明顯,那大傢自然就會回頭?他問的也很有道理。『而有姑徐徐雲者何也?』姑是姑且,而又姑且,徐徐是緩慢,很緩慢的來顯現這個報應。就像前面講的,有現生報、來生報、後生報,甚至報應善惡禍福交錯在一起,你很難去判斷,為什麼上天沒有把這些彰顯得清楚?我們看下面回答:

【此豈知王法尚有遺漏。天道必無疏虞。且王者不忍。必與矜全。天心至仁。每容悔禍。古稱天公最有耐性。在人亦當有忍心。】

這裡回答得很好,這種問答幫助我們對於因果的道理弄清楚。理愈明,信就愈深;如果有疑夾雜,信心就容易被破壞,聽到別人說幾句話心就動搖瞭。所以這個《感應篇》有理有事,讓我們信心堅固、深信因果。這裡說『此豈知』,此就是前面那個人說的話,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怎麼能知道『王法尚有遺漏』?他不知道。其實王法也不是一點遺漏都沒有的,這種遺漏不是疏忽,而是往往在執法的時候給予罪人機會悔過自新,這就是執法人的慈悲。『天道必無疏虞』,王法可能會有遺漏或者有疏忽,或者是因為慈悲就有遺漏,不懲罰罪人,但是天道必定是沒有疏虞,就是疏忽、失誤。所以報必定會一絲毫不差錯,那就比王法更加的周密,不會疏漏。『且王者不忍』,聖王有不忍之心、慈悲,隻要看到罪人能悔過,都盡量的減刑甚至赦免。『必與矜全』,矜就是憐惜、可憐,保全他。『天心至仁』,老天爺的心至仁,仁慈到極處。『每容悔禍』,這每當常字講,就是常容許人悔過自新,隻要有悔心,這個禍就得到減免。『古稱天公最有耐性』,古人講天公最有耐性,就是隻要人肯回頭,都盡量赦免他的罪,隻要人能夠回心轉意,就不讓災難現前,除非他實在不能回頭,那隻好讓災難現前瞭。『在人亦當有忍心』,所以我們做人也要像天公那樣,要有忍耐的心,要有包容、仁慈的心。

【譬猶負債。責償在後。但所限歲月有異耳。夫一世二世。至於叁四五世。是亦天地償限之大數也。報遲則息必倍焉。】

這裡舉譬喻,猶如負債,這個債必須得還,現在借瞭債以後得還,所以『責償在後』,償債在後面。什麼時候償還這個債務,那就不一定,『所限歲月』是有差異的,就是限期償還的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借債的時候談好,譬如說一年得還清或者十年還清,這有長短不同。同理,因果也是一樣。『夫一世二世,至於叁四五世』,多生多世,這都是『天地償限之大數』,天地因果報應償還時限的大數,它論世世,前生造的惡這一生受報,它的時間跨度很長。報得遲就報得很厲害,就像還債有利息一樣,你欠的債愈長、愈久,還的利息就愈多,『必倍焉』,加倍的來償還。

【且人視為久遠。天視之旦暮也。】

況且人看到這個報應好像很久遠,可能幾十年之後才報,可能是好幾世之後才報。可是上天看這個時間很短暫,就像早晨跟晚上,就是從早到晚而已,這是事實。佛經上講四王天,這是天道最低的一層天,它的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所以五十年之後報應在他們看真的就是『旦暮也』。忉利天一天等於人間一百年,所以人間一個世紀對他們講就是一天。天愈往上層,那個時差就愈大,倍倍增加。再往上夜摩天又增一倍,一天等於人間兩百年;兜率天一天等於人間四百年,如是倍倍增加。所以上天看人間真是短暫,朝生而暮死。

【故曰。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

這是引一個格言的話,『造作善善惡惡』,人所造的善也好、惡也好,報應都如影隨形,必定不差。所以莫說,不要說善惡沒有報應,你一直等待他惡貫滿盈再去看他。『惡貫滿盈』這個成語最初是來自於《書經》(《尚書》),《尚書》裡面記載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王暴虐到極點,惡貫滿盈。所以講「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這是《尚書》的話,商是講商紂王,商紂王的惡行積得太滿瞭,到最後上天要誅殺他。所以就有武王革命,武王革命是人民推動,他自己並不想去革命,但是商紂王太惡劣瞭,人民忍無可忍,所以武王是等於替天行道。紂王是自己自殺的,不要說造惡的沒有報,你看他造惡的時候真是為所欲為,不聽任何人的勸諫。像比幹是忠臣,勸諫他要改過自新,結果他把比幹的心給挖出來瞭,對忠臣都這樣來下毒手,你就可以想像到他的福報已經將盡瞭。愈是他最惡劣、最狠毒的時候,愈顯示他已經到尾聲瞭,強弩之末,就像蠟燭燒到最後會一下亮起來,但是很快就熄掉瞭。『莫道修善無應』,不要講修瞭善沒有報應,你要等待。『直待善果圓成』,你的善還修得不夠,所以那個善的果報沒有圓滿、沒有成就、沒成熟,你要一直行善,行到最後善果成熟,中間不能氣餒、不能灰心。底下引佛經的話:

【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個我們剛才講到。

【是知叁界苦樂。六道升沉。皆悟自心感召。天網難逃。即欲妄生趨避。如中路遇雨。四望皆濡。茫無躲處。】

『是知』就是是以,所以我們要知道,『叁界苦樂』,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講六道輪迴這叁界。叁界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所以叁界統苦,沒有出叁界根本享受不到真樂。真正的樂極樂世界有,沒有苦,但受諸樂。在六道裡面升沉,六道輪迴時而作人、時而生天,時而又墮到瞭地獄、餓鬼、畜生,升升降降,無量劫就搞這個,都沒出過六道,可憐可悲。而六道的這些果報你要悟,『皆自心感召』,就是你的善惡念頭感召來的。因為你有念頭,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放下,所以就感召得六道裡面的果報。善惡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執著善,就能得善道,在六道裡面升;如果是執著惡,那在六道裡面就感得惡道,這是沉,全是自己感召。想真正脫離六道,必須把善惡的念頭都放下,執著沒有瞭才能出六道。『天網難逃』,天網就是講因果的規律,逃不過。『即』,即使,『欲妄生趨避』,你想生起這個念頭趨和避,趨是趨善,避是避兇,趨吉避兇,希望得到吉祥、福報,而逃避災難、禍患。你這個念頭隻想著得好報,沒去種好因,那叫妄念,所以叫妄生趨避。你真想得好報,你得修好因才行,不修好因,在那空想好報,不可能。這裡舉例,『如中路遇雨』,走到半路,走到荒郊野嶺的時候忽然下雨瞭。『四望皆濡』,沒有躲避的地方,東南西北四方望一望,全是浸濕的地方,濡就是浸濕,全是雨水浸泡,你上哪躲?『茫無躲處』,茫然沒有躲避的地方。這是比喻沒有好好修因,徒望好報,就如同中路遇雨,你想要躲避也躲避不瞭,該是什麼報就是什麼報。

【但世人不悟。置焉不察。其報之遠者。固不及見矣。即及見之。其尋常順逆。既忽之而不覺。至大迪吉大逆兇之可信者。又援他不盡驗之事。以自眩自疑。沉豫不反。就使閱歷既久。覺悟忽生。而人老習成矣。少年豪氣正熾。又復不信。此世之所以多迷途也。悲哉。】

這裡講,但是世人沒有悟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的道理,對因果就不相信,也不能夠細細的去省察。『置焉不察』,這個焉是代詞,當之字講,置之而不去覺察,放那兒,沒有認真的去體會、省察,所以對因果道理就看得很淺,或者是看偏,自己看走眼瞭。『其報之遠』,報應在很遠,譬如說來生報、後生報。『固不及見矣』,固然就看不見瞭。即使是見到的報應,有些報應現世報,你能看得到。『其尋常順逆,既忽之而不覺』,他總覺得很平常,這些報應他覺得也沒什麼大不瞭,好像也沒說明什麼問題,覺得很尋常。這個順逆是講順逆天道、天理,順天理的能得善報,逆天理的得惡報,他覺得這些事情又不太明顯。實際上已經能看出來瞭,他還是不太相信,看得非常的粗淺。所以既忽之而不覺,對這些忽之,輕忽,沒去重視、沒去仔細的觀察。實際上你仔細觀察,眼前全是因果報應,你要從他的心上看,他是真在做善還是真在做惡。表面上好像在行善,實際上造的是惡,所以他的惡報現前瞭,你就知道必然是這樣的,不能看表面,要看透他。當然這需要時間,而且深入聖賢的學問,慢慢你就會觀人,學這些教誨的同時,在待人、處事、接物上你去落實、去留心,愈看就愈清楚,逃不過你的眼睛。所謂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看一葉而知秋,葉子黃瞭就知道秋天到瞭。一片葉子就說明問題,不用找所有的葉子來證明秋天到瞭,不需要,一片葉子下來就知道秋天到瞭,這是明眼人。所以明眼人看人,你一個舉動就知道你將來是什麼報應。

像歷史上記載,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國君派他去治理河水,河水氾濫他也不知道怎麼治理。結果遇到一個車夫,當地人,就跟他講,「這個事情很簡單,你就好好的祈禱水神,江河之神,請他不要氾濫,就能治好瞭」。結果他去稟告那個國君,國君就相信他,於是向這個神靈祈禱,果然那河水就不氾濫瞭。國君很高興,這個臣子出瞭一個好的建議,嘉獎他,就問他,「你這個建議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別人告訴你的?」結果他說,「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感應篇》裡講「竊人之能」,人傢的主意說成自己的主意,來邀功。結果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說,「這個人將來要子孫都斷絕」。果然後來他出事瞭,犯瞭罪就被削職,好像也是被斬殺瞭,子孫後來都流放,最後真的傢族就滅掉瞭。孔老夫子厲害,就聽你那一句話就知道你心裡什麼心地,就能夠預卜將來你的報應,一般愚癡的人卻是忽之而不覺。『至大迪吉大逆兇之可信者』,《書經》上講,「惠迪吉,從逆兇」,迪當道字講,道路的道,惠是順,順著道的就吉,逆著道的就是兇。這講因果報應,也就是大是大非、大善大惡必有大的報應,這個應該相信。譬如前面講的紂王惡貫滿盈瞭,結果就最後被誅殺,這個哪能不信?可是這些愚癡的人,尤其是現在很多人就不信,還『援他不盡驗之事』,援是援引、引證,他是另外的一些不那麼特別應驗的事情,善好像沒有善報,惡也沒有惡報。他用這些說法『以自眩自疑』,這個眩是迷惑,自己迷惑自己,生懷疑。

『沉豫不反』,沉是沉淪,豫是猶豫,懷疑聖教,沉淪在自己的惡行惡念當中不能自拔、不能夠回頭。即使是最後『閱歷既久』,這一生下來,閱歷多,時間久瞭,『覺悟忽生』,終於有一天覺悟,但是人已經老瞭,而且已經養成惡習,要改就很難瞭,這就很可惜。『少年豪氣正熾』,又不信。所以能夠在青少年的時期接受正法教育是福報,少走很多彎路、少造很多惡業。千萬不可以豪氣正熾,目空一切、自以為是、不信因果、不信聖教,這就很悲慘瞭。『此世之所以多迷途也』,這個話對現在來講,真的可以說是當今的寫照,迷的人太多,誤入歧途的人太多,都是不讀聖賢書之過。『悲哉』,太可悲瞭,所以應當回頭,應當好好學習因果,才不會虛度一生。

今天時間到瞭,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傢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