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修道要是到初禪的這種境界,這個脈會停住不動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禪那,無有智慧。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現在是講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這色界四禪天。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這個世間所有能自己修心的人,他不藉著這個靜慮的工夫,所以他也就沒有真正的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他但能執守自己的身,保持自己的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無論走路和坐著,乃至於睡覺,行、住、坐、臥隨時隨地俱無愛染,他沒有一種愛染心,就是見著再美麗的色塵,也不生愛染的心。他不留在欲界這六天。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這個人應念,就和清凈的人在一起,沒有欲念的。
“如是一類,名梵眾天”:像這樣的一類人,生在梵眾天去,做清凈的天民——天上的老百姓。“眾”,是很多的這種人。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欲習既除”:這個“欲”,也就是淫欲。人,“食色性也”,人都好吃好東西,好貪美麗的顏色,這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習氣。那麼這個人,他欲習除去瞭,淫欲心就沒有瞭。
“離欲心現”:欲習既然除去瞭,就離開欲瞭;離開這個淫欲的心就現前瞭,“於諸律儀,愛樂隨順”:這個人就修一切的戒律、威儀,他愛這個戒律,跟著這個戒律去修行。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這個人隨時隨地都修這個清凈的德行。“梵”,就是清凈。
“如是一類,名梵輔天”:像這一類的人,就生到初禪三天之一的梵輔天上去。“輔”,就是輔弼、輔佐,就是在這個天上幫助大梵天王的。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前邊那是梵輔天,現在這是大梵天。
“身心妙圓”:身也妙圓、心也妙圓,微妙而圓滿。圓滿什麼呢?就圓滿這“沒有欲念瞭”,淫欲心沒有瞭。
“威儀不缺”:對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也都不缺少瞭,也都圓滿瞭。
“清凈禁戒”:所有佛所說的戒律,他都清凈而執守。
“加以明悟”:不單清凈執守,而且又加以明白而瞭悟這戒相、戒法、戒體、戒行。
“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這個人臨命終,隨時生到天上去,能以統領清凈天的眾民,做大梵天的天王。
“如是一類,名大梵天”:像這樣子清凈戒律,這一類的眾生生到大梵天上去,這個天就名叫“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阿難哪!此三勝流”:這三勝流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就是初勝的一種位子。
“一切苦惱所不能逼”:到初禪這三天,一切的苦惱就都沒有瞭,不能來逼迫瞭。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雖然他不是一個修行真正定力的,可是他“清凈心中”:他持戒清凈,在這個清凈心裡邊,“諸漏不動”:他什麼毛病也不生瞭。“不動”,就是不生瞭。好像你想要用什麼,或者想吃好東西,或者想穿好衣服,或者想種種的物欲;總而言之,這都叫“漏”。諸漏不動,他就沒有一切的毛病,沒有一切的習氣煩惱瞭。“名為初禪”:這個名字,就叫“初禪天”。
你修道,要是到初禪的這種境界,這個脈會停住不動彈的。所以,說是你有沒有功夫,看看你這個脈還有沒有動。若得到初禪的境界,你的脈就停止瞭。身上的血脈停止瞭,就等於死人一樣,這就是初禪。你修道要是到初禪,這還不是果位,初禪隻是修行的第一步,並不是很高深的。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