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學佛後如何面對境遇不佳

學佛後如何面對境遇不佳

時間:2019-06-04 10:04:2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學佛後如何面對境遇不佳

學佛後如何面對境遇不佳學佛,是為瞭世出之解脫,當然也包括世間之福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學佛後境遇不好的情況呢?一居士學佛之後兩個孩子相繼夭亡,因此於佛法頗生動搖,某大德為其慈悲復信開示,現摘錄如下,並對難懂之字句作簡要註釋:

接手書,知又殤(死)一子,深為痛息。雖然(即使是這樣),明理之人,決不以己之境遇,謂天道無知,佛法不靈。吾人從無量劫來,所造之種種惡業,何能瞭結。昔日之果已熟,今日之因未熟,豈可以因兒屢(多次)殤,便謂無有因果。且汝欲以博地凡夫,現生即得瞭生脫死。若無苦境逼迫,則頗難成就真實欣凈厭穢之心。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交煎。有血性者,決不於此世界生系戀心。然既在世間做人,亦決不可放棄自己所應行事,而一味作厭世觀也。不於此處進德修業,反生怨望,則其心尚有自矜之念,即此足見器小量狹,未可以擔荷世間聖賢素位而行之道,況欲普度一切眾生,同生西方,瞭生脫死之無上大道乎。以此見識,完全是未聞世出世間大道之見識故也。(三編卷四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總結這封回信,從三個方面作瞭開示:

一,學佛後,二子夭亡,不是佛法不靈、老天不公,而是宿世惡業所積之果,於今天成熟,而今日所修之善業尚未成熟得報,這並不違善惡因果之理;

二,我們想要瞭脫生死,是因為世間一切皆苦,如果沒有這些苦,我們也不會生出厭離之心;

三,雖然一切皆苦,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厭世。既生為人,就應好好做人,進德修業,增福增慧。不但自求出離,更兼普度眾生。如果僅因一時之障緣,便生退墮之心,說明還執著於我,執著於世間的快樂,不肯放下,雖信佛教、為佛子,實未窺佛法之門徑。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