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到底應該怎麼樣是“禮敬諸佛”呢?
十大願王的具體內容。
第一,〖禮敬諸佛〗。
“禮”是外表有禮貌,“敬”是內心真誠。內敬外禮,“禮敬”就是這個意思。“諸佛”,看到這個字樣,很多同修以為,看到諸佛菩薩的形象,就要去恭恭敬敬地禮拜,這就是“禮敬諸佛”。可能現在,我們有許多同修是這樣認識的。就是見到佛像恭敬地去禮拜,這就叫“禮敬諸佛”。老法師告訴我們,如果要是這樣去會意,普賢菩薩會流眼淚的。因為什麼呢?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錯瞭,“禮敬諸佛”不是這個意思。
到底應該怎麼樣是“禮敬諸佛”呢?
《華嚴經》上講得很明白,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諸佛是誰?
答案:一切眾生即是!我們這個認識,恐怕以前大概沒有那麼深刻吧。我們以為佛像就是佛,不以為眾生是佛。有的同修說眾生是佛,但是也是在口頭說說而已,實際內心深處,沒有把眾生真正地看作是佛。
要求我們是對佛怎麼樣恭敬,對一切眾生要同等恭敬。這個修飾語“同等”兩個字,就是說你對佛怎麼樣恭敬,你對一切眾生就要同等恭敬,這叫“禮敬諸佛”。
這回聽明白瞭以後,我們就知道,我們不能小瞧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眾生。過去我一再說,包括蟑螂、螞蟻、蚊蟲,它們都是未來諸佛。我們禮敬它們,就要像禮敬我們所說的禮敬佛像一樣去禮敬,這就對瞭。這就叫同等禮敬。
…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都要禮敬,不可以輕視,不可以小瞧,更不可以看不起他們。
老法師曾經給我們舉瞭這樣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什麼呢?說我們今天給人寫信,最後不是要落款嘛,落款要落名字。我們學佛的同修往往都習慣是,署完名字以後,後面寫合十。老法師說,寫“合十”,不肯寫“頂禮”,這一點你就沒有修普賢行。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真的大吃一驚。因為什麼呢?老法師要不說,我真不知道這回事兒。我就曾經這樣寫過,比如說我給某某法師寫信,我最後署名就是“劉素雲合十”。我真的這樣寫過。雖然次數不是太多,但是畢竟是寫過。如果沒聽老法師這麼說,我確實是不知道。
老法師給個答案,就是理由,為什麼說你寫“合十”不寫“頂禮”,你就沒有修普賢行?老法師是這樣說的:你落款合十,就說明你認為你給寫信的對方他不如你,你認為你比他強。那你就想啊,我比你強我憑啥要給你頂禮,寫個合十就不錯瞭。老法師就這麼給我們剖析的。我聽瞭以後我就想,真得多學多看,否則,有很多東西因為不懂就犯錯瞭。
老法師說,你不給他頂禮,你怎麼知道他不如你。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和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他和阿彌陀佛也沒有兩樣。你見著阿彌陀佛,見著釋迦牟尼佛,你頂不頂禮?你肯定是頂禮,你不會隻合十的。為什麼你給他寫信,你就不頂禮呢?是說明你自己的心裡有貢高我慢,你覺得你比他強,所以,我給你合十就可以瞭。
看到這兒我就想,真是學一點咱們就要落實一點。從今天開始,咱們就要把這種分別、執著給它去掉,要把小心量變成大心量。因為什麼呢?我們寫個頂禮不費什麼事。但是它表示你心裡的念頭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這樣?因為什麼呢?當今人們最缺少的就是禮敬,就是誠敬,總覺得自己很瞭不起。
老法師一再告誡我們說:誠敬是性德。我們要把性德開顯出來,這要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是不是這樣?老法師教我們,他說:別人對我合十,我給他頂禮;別人對我鞠躬,對我點頭,我給他行禮。就是告訴我們,你一定要比對方做得更好一些,不能當作口號來講。
有的人說我瞧不起某某某,這個你就錯瞭。就在平等對待眾生的這方面,應該這樣說我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做。現在身邊的同修,有些時候也說,我對待眾生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時候我還覺得挺得意。現在和普賢行一對照,那差距是太遠瞭。真的是很慚愧!我就想從現在開始,從零做起,好好修普賢行,把普賢行在心裡紮根,在行動上落實。
下面,再說“諸佛”,不但是指有情眾生,《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大經上也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指有情眾生說的。那麼無情眾生呢?老法師告訴我們:“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兩個性是一不是二。”就是佛性和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他們是無二無別的。
因此,不但對一切人要禮敬,對一切事和物也要禮敬,這才是真正的普賢行。
老法師給我們舉出這樣的例子,說在《華嚴經》裡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瞭一個榜樣。什麼榜樣呢?因為,五十三參裡,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傢的、有在傢的,是五十三位菩薩示現的。出傢的有五個人,其餘的都是在傢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善人、有惡人,有修正法的,有修外道的,還有修邪道的。善財童子對這五十三個人,是平等的恭敬。無論是善人,還是惡人,他們的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沒有善惡。所以,老法師舉善財童子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平等地禮敬。
有同修說瞭,劉老師,您剛才說,對事、對物也要禮敬,那怎麼禮敬啊?桌椅板凳我們天天也去磕頭?這個理解就有偏差。對物要禮敬,為什麼?因為物有法性,剛才說瞭。那對有法性的這個物,究竟應該怎麼樣禮敬呢?擺得整整齊齊,保持得幹幹凈凈,這就是禮敬。
我在這裡說,這個不是笑話人。有的人傢裡規規矩矩、整整齊齊,你進去一看,你第一感覺,挺爽,讓你心情挺愉快的。這是一種。實際它倒不一定這個傢怎麼華麗,不是這樣的。有的傢庭很簡單,也沒有什麼豪華的東西,但是它就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有的傢裡呢,就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固定的地方,亂七八糟的。
我記得,我曾經給大傢舉過一個例子。我見過一個這樣的佛友,她傢是供瞭一尊觀音菩薩。咱們就不說她傢裡亂到什麼程度,我說用那三個字是比較確切的,就是臟、亂、差。不說她傢怎麼樣,咱們就說,她這個所謂的佛堂。她這個佛堂呢,也叫不上一個佛堂,就是在一張桌子上,供瞭一尊觀音菩薩。你這個吧,如果條件就是這樣,無可挑剔。你能不能把它收拾得幹凈利索一點,就是臟抹佈、亂手巾、什麼衣服,亂七八糟的,都在這桌子上放著。然後觀音菩薩前面,拉瞭一根鐵絲兒。鐵絲兒上是掛得滴溜當啷,反正叫人一看心裡都堵得慌。
你這個完全可以動動手,就可以把它擺得整整齊齊,桌子擦得幹幹凈凈,這不就是對物的禮敬嘛,也是對菩薩的禮敬啊。你說在菩薩眼前,擺瞭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甚至連——說不好聽的,連沒洗的襪子都在上面堆著,這對菩薩都不禮敬吧,對這物也不禮敬啊。
比如說,有一次,我跟我非常熟悉的一個人說,我說你用的那個毛巾,你弄完瞭、擰完瞭以後,你能不能把它抖落得板板整整的,掛在那個桿兒上或者鐵絲兒上,擰巴擰巴一抖落。我說就像那個幹巴魚似的,一條一條的,都擱那個桿兒上這麼當啷著,掛著。你這個,你就是對物不禮敬。這個不費吹灰之力,舉手之勞,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有的同修說,那對這些物也得磕頭,我剛才說瞭,那個理解是錯誤的,不是這樣的。你對物愛護,你就是禮敬。
我再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咱們,尤其是小夫妻,老夫妻也不是沒有,咱們小夫妻因為年輕氣盛,可能有些時候倆人弄點不痛快、別扭瞭,有的就開始動手瞭。動手瞭,有很多的時候就摔東西。反正碗啊,盤子啊,什麼玩意兒得手,拿過去就摔過去。然後這碗也碎瞭,盤子也打瞭。
我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年輕的時候,這事我幹過。因為我和我老伴兒倆,就兩條:一條,是慪氣,誰也不跟誰說話。我沒說嘛,兩個月一句話不說,那都是我幹的事。再一個,就是氣到一定程度瞭,沒地方發泄這個怨氣,怎麼辦呢?摔東西。所以我傢那個碗啊,碟子啊,盤子啊,反正沒少讓我摔碎。摔完瞭以後怎麼辦?那你吃飯還得用,上商店再買唄。最後自己明白瞭,不能再摔瞭。因為啥?你摔完瞭你還得去買,你那不是傻氣嘛,你買不得花錢嘛,你不是一筆浪費嘛!
所以我在這裡舉這個例子,就告訴同修們,如果是小兩口有點矛盾,擱嘴說,但是我不主張罵人。我為什麼摔東西呢?因為我不會罵人,我不會打仗。所以急眼瞭我就摔東西,就拿這個發泄自己那個不滿情緒,你這個就是對物不禮敬吧。你說那碗招著你瞭嗎?那碟子惹著你瞭嗎?你幹嘛把人傢都摔碎瞭,是不是這樣,那不講理嘛。
所以對物的禮敬,就是把它擺整齊,收拾幹凈,這是對物的禮敬。
那有的人說,那事咋禮敬啊?那事也沒有個形象,也不像物,那桌椅板凳、鍋碗瓢盆的,它們都有形象。那事沒形象,那怎麼恭敬呢?就是認真負責、盡心盡力,去把你這份工作、這份事情,給它做好,這就是對事的恭敬。你別不負責任,嘻裡馬哈,那就是對事的不恭敬。
在這裡,我想說一點什麼呢,就是要入鄉隨俗,這禮敬要入鄉隨俗。我以前是不是舉過這個例子?有一次,我從香港要到廣州。香港同修送我和刁居士我們幾個去火車站,要坐火車。到瞭火車站以後,它有一個欄桿兒,中間有一道門,就是我們得通過這個門進去以後,然後檢票上車。這欄桿兒外面,就是送我們離開香港的同修們。
結果就在那個門外,香港的同修和我們刁居士,這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給我鞠躬,我給你合十。就在那個門口,因為還有其他的旅客,人傢也要經過那個門。那他們在這,你給我行禮,我給你鞠躬,全都在阿彌陀佛!我看都要引起圍觀瞭。那些人都擱旁邊看,尋思這些人幹嘛呀?可能都把我們這些人當精神病瞭。
後來,我就趕快拽瞭刁居士一把,我說行瞭、行瞭,趕快進去吧。叫我拽著她胳膊,給她提溜進去瞭。然後香港的同修也笑瞭。後來我跟刁居士說,我說這個不行,人傢公共場合。這是我遇到的一次。以後,我們就註意這個瞭,那就簡單的一告別,阿彌陀佛,就可以瞭。不能連摟帶抱的,帶拽著的,然後又阿彌陀佛沒完沒瞭的,你磕頭我行禮的。這時候不是入鄉隨俗瞭,你影響公共場所秩序瞭,是不是?
還有一次,我記得是我們出國那一次,在機場候機。老法師我們都在椅子上坐著。這個時候,來瞭一些人,我估計可能也是學佛的。見著老法師以後,一大片,跪下來給老法師頂禮。老法師緊著說,一禮、一禮。那已經跪下瞭,開始禮拜瞭,老法師也沒法說瞭。師父就說,一禮、一禮。結果這些人是一禮不行,必須得三禮。
後來老法師跟我們說,像這個就不太合適。因為機場候機大廳,這是公共場所,不可以這樣的。這個我們就記住瞭。就是你在什麼場合,應該用什麼禮節,你得明白。你不能越杠,得入鄉隨俗,這個就對瞭。如果做過分瞭,你說我禮敬嘛,那就過分瞭,也談不上禮敬瞭,是不是?就這個,在這裡我跟大傢說一下。這是第一願。
——無量壽經(第五集)劉老師復講於2018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