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門風醇厚 行善傳傢

門風醇厚 行善傳傢

時間:2019-06-04 18:50:2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縣人。其傢門風醇厚,世代以行善為樂。

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歡行善積德,當時鄉裡抓到竊匪都會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過江邊,有一將被淹死的竊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發誓從此以後再不做賊瞭。”伯含公心懷憐憫,便請求眾人將此人放瞭,又怕這人重操舊業繼續作惡,於是送給瞭他一艘小船,讓他在渡口擺渡謀生。類似這種情況,伯含公一生前前後後送出瞭八艘小船,這些人全都改邪歸正。

為瞭避免行人被碎瓷瓦礫所傷,伯含公每次外出都隨身帶著個小筐,把路上的碎瓷瓦礫都拾到小筐中帶回傢,等到去世時,他一空房間中積存的碎瓷瓦礫已經堆積到像房子一樣高瞭。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非常寬厚。有一天下大雪,晚上文衡公傢中的米被人盜走,文衡公根據雪地上的足跡一路找去,發現原來盜米之人是自己認識的一個熟人。文衡公沒有聲張,默默的回到瞭傢中,從來沒有再對人提起這件事。直到三十年後,文衡公的妻子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此事才被大傢知道,但還是故意隱去瞭盜米人的真實姓名沒有公開,其寬厚仁恕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鄰居傢失火,所有傢當燒毀殆盡,可與其毗鄰的文衡公傢卻安然無恙,更不可思議的是,文衡公傢的糧倉與鄰居傢緊靠著,居然也絲毫沒事。據前來幫忙救火的人講,他們發現在大火燃燒時,有一紅衣人長袖持扇站在墻上,向大火一扇,那大火到文衡公傢的墻邊便停止不前瞭,墻都被燒紅瞭。大傢說這都是陶傢平日行善積德,所以有神仙護佑。鄰居傢被燒的一無所有,文衡公的妻子便將自傢糧倉中的糧食全部給瞭鄰居。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生性淡泊,傢中並不富裕。有一天寅亮公在江邊拾到瞭一些錢。他在那裡一直等瞭一天,才見一人倉皇而來,面色如土,低著頭在砂礫中搜尋什麼。寅亮公問他找什麼,那人說:“我在外為人做工好幾年沒回傢瞭,傢中還有老母親,今天帶著積攢瞭多年的錢準備回傢奉養母親,沒想到卻全都丟瞭。”寅亮公問他丟瞭多少錢,那人說的都對,寅亮公便將拾到的錢如數還給瞭那人。那人為表示感謝,非要將錢分給寅亮公一半,寅亮公笑道:“我如果貪圖你分給我那些錢,我不如不在這裡等你瞭。”說完笑著讓那人趕快回傢去,那人叩頭拜謝而去。

陶澍的父親鄉賢公疏財仗義的事也很多。

善哉!善有善報可是天理。陶傢歷代如此重德好施,何愁傢業不昌盛,子孫不富貴呢?到瞭陶澍這一輩,寒微門第出身的陶澍接連通顯,他於嘉慶五年秋試中舉,兩年後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銜。

陶澍一生為官清廉,他同樣繼承瞭陶傢樂善好施的傢風。他在職期間曾多次將自己的俸銀全部救濟瞭災民,道光皇帝聽說後感動的說:“為臣下的能個個像陶澍那樣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並賜給陶澍三千兩銀子以示獎勵。可陶澍依舊粗茶淡飯,對那些錢分文未用,全部用來接濟瞭貧苦鄉民,並在安化縣興辦瞭四十八所義學。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