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佛教與生活之三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們已經講過瞭兩次的‘佛教與生活’,今天我仍然要講‘佛教與生活’。為什麼我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講佛教與生活呢?主要原因是我深深的體會到佛教界的人士,不論是出傢的大德法師,或是在傢的居士信徒,常常將佛法與生活分開,就是出傢幾十年的長老法師,有時候語言、行為、思想、觀念,都和佛法的實踐法門未能完全相應,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把佛法表現出來。因此,我明知佛教與生活不是一個很容易講的問題,我還是要再把它提出來和各位研討。
今天我要和各位討論的‘佛教與生活’,有下列三點:第一、凈化的感情生活,第二、合理的經濟生活,第三、正覺的道德生活。先講說第一點:
第一、凈化的感情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做‘有情’,是以感情來維持生命的。在佛教裡,一向大傢都排斥感情,認為一講到感情,一講到愛,就是罪過,就是不可原諒。其實,佛法是很重視感情的,隻不過是要我們把感情凈化,並不是說不要感情。那麼,如何凈化感情呢?佛法告訴我們,要以慈悲來凈化感情,以智慧來引導感情。佛教常說佛陀是一個大覺者,其實,佛陀就是一個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覺的人。
在社會上,感情有很多種,夫妻有夫妻的感情,父子有父子的感情,兄弟姐妹有兄弟姐妹的感情,親戚朋友有親戚朋友的感情。感情維系瞭社會的倫理,維持瞭傢庭和樂的生活,可以說人幾乎無法離開感情而生存。由於感情離開不瞭,所以,有些人在處理感情生活時無法盡善盡美,因感情而產生的問題,在傢庭、在社會上也都經常可以發現,可以說感情為人們帶來歡樂,但也帶來煩惱。佛教如何把感情加以凈化?我分三點來解說:
(一)從占有到奉獻
感情是自私的,俗語說:‘感情像眼睛,容不瞭一粒細砂。’連三歲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許別人來占有,夫妻間的感情更不許有第三者的侵入。因此,當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時,就會發生許多問題。
其實,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用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有一位太太,是個佛教徒。先生經營事業,處處順利,因此錢財積聚豐富,社會地位也相當高。在我們中國社會裡,地位高、錢財多,自然人緣就廣泛,想得到女人的青睞也比較容易,因此,這位先生金屋藏嬌瞭。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瞭外遇,內心非常煩惱,每次先生回來,她不但沒有笑容,而且很多怨言,這樣一來,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傢裡,夫妻倆的感情可說觸瞭礁。
有一天,這位太太哭哭啼啼的把這件事情告訴我,問我該怎麼辦?我對她說:‘我有一個辦法,隻是恐怕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夠奉行,應該可以使你們夫妻恢復原來的感情。’
‘師父!您講的話我怎麼會不奉行呢?請您指示吧!’
我告訴她說:‘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瞭問題,第一、不可揭穿他的秘密,你要裝作不知道,因為你一揭穿,先生惱羞成怒,一不作,二不休,這個傢務問題就更難解決瞭。第二、每天當你先生回來時,你要比平時更加尊重他、照顧他。女人要贏得男人的愛情,順從是最重要的。你要對他更加體貼、更加賢慧,讓他慢慢覺得到外面去,在別的女人那裡也沒有自己太太那麼善體人意,這樣時間一久,他自會慢慢地回心轉意。如果你隻是恨他、怪他,事情隻有更糟,你越是怨恨,問題越不容易解決,因為用愛才能贏得愛。’
這位太太聽瞭我的話以後,確實照做瞭,結果也很圓滿,她的先生本來對佛教沒有好感,與佛教界不相來往,後來他漸漸的歡喜與佛教接近瞭。原來,這位太太對待先生常常不滿、埋怨、嘮叨,因此,他覺得回傢沒有快樂可言,終於在外面另築香巢。可是,後來這位太太的態度轉變瞭,她細心的照顧先生的生活起居,讓他覺得‘傢’是個溫暖可愛的地方。
漸漸地,先生也發覺瞭太太態度的轉變,有一天,好奇的問道:‘你現在怎麼對我這麼好呢?’
她說:‘我是聽瞭我師父的話,不再同你計較瞭。’
先生一聽:‘喔!師父的話這麼重要?佛教真對我們傢庭有這麼大的幫助?’
由上例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隻有奉獻自己、犧牲自己才可以獲得最寶貴的感情。如果,當夫妻之間有瞭這一類的問題發生時,無論丈夫也好,太太也好,你不妨寬宏大量的說:‘我愛你是為瞭你幸福;既然你要愛別人,在別人那裡你才幸福,那你就去愛他好瞭,我不計較。’你如果能不計較,反而會勝利,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青年朋友,因為情場失意,悲傷難過,想要自殺,甚至於發狂要殺人。當時,我去看他,我要他冷靜一點,並且告訴他說:‘我先念一首《中央日報》副刊上的小詩給你聽一聽:
天上的星星千萬顆, 地上的人兒比星多; 傻人兒! 為什麼自殺隻為她一個?
世界上的眾生這麼多,難道都不值得愛嗎?何必苦惱隻愛她一個人呢?’
這位青年後來也想通瞭,奮發向上,終於成為一個有為的青年。
一個人想要占有才去愛別人,往往容易陷於苦惱;如果,能以‘奉獻’的態度去愛別人,那就容易獲得快樂。所以,想要贏得真正的感情,‘奉獻’是一個最好的妙法。
(二)從多情到無情
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總認為佛法是寡情的、是無情的。在寺院裡,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對聯:‘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這兩句話是說不要嫌棄佛門中沒有人情味,僧情雖然沒有俗情的濃厚,但是,從寡情裡面磨煉出來的另一種凈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尋味的。
唐朝有一位從諫大師,河南南陽人,中年出傢,出傢以後,二十年中不曾回鄉探親。有一天,在一座寺院的庭院中,一位年輕人前來問道:‘請問師父,這兒是否有一位從諫大師?’
‘哦:你找他做什麼?’大師心裡雖有點訝異,卻從容的問道。
年輕人看看大師,說道:‘他是我的父親,他出傢二十年瞭,我還沒有見過他,我是來看我父親的。’
‘你父親住在那邊!’從諫大師順手一指,逕自離開瞭。
年輕人順著大師所指的方向去尋找,當然他沒有找到,可是,卻有人告訴他,剛才那個人就是從諫大師。他飛快的奔回來,從諫大師已經走遠,不見人影。
從上述情形看從諫大師,他好像是一個絕情的人,其實,大師的內心有一股熱烈的親情在燃燒,隻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葬在心裡。因為大師曾經聽說他俗傢兒子,因父親出傢,自己也信仰瞭佛教,並且經常從事各種慈善事業,如佈施、修橋、鋪路等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大師心裡覺得很安慰,因此,他怕以後牽纏越來越多,所以拒絕瞭兒子的前來探望。這種感情,是關心在沉默裡,是關心在未來裡,是多情呢?是無情呢?我們可以說那是一種最崇高、最真摯的感情。
有名的近代才子,多才多藝的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出傢前曾結婚生子,出傢後居住在杭州虎跑寺。有一天,他的日本太太帶瞭兒子來找他,在寺院裡,隻隔瞭一道門,弘一大師不肯出來相見,說話聲也怕她聽到,隻差人出來傳話,說道:‘請告訴她,過去的李叔同已經得瞭霍亂去世瞭,希望不要再以他為念。’這位太太深知無法挽回丈夫的心,便把兒子送到北平給他的一個兄弟扶養,自己回到日本去瞭。
弘一大師對待妻兒是這麼樣的寡情,可是,他是真這麼寡情的人嗎?弘一大師對於佛教、對於眾生充滿瞭無限的關懷,無限的悲願,他為佛教做下瞭許多事業,給予人間留下瞭多少溫暖,這種表現是真正寡情的人做得到的嗎?
(三)從有緣到無緣
平常一般人要對什麼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緣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歡的人。一旦碰上瞭有緣的人,那麼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把感情付托給他,甚至於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給他。一個學佛的人則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待眾生要從‘有緣’的感情做到‘無緣’的感情。對方待我不好沒關系,隻要有意義、有價值,應該平等施予歡喜,施予關懷,不必計較得失利害。
一個身為父母者,對自己的兒女百般愛護,所謂‘養兒防老’,他們施予子女慈愛與關心,隻希望將來能奉養自己,為自己養老送終。但是,如此的期待往往不一定能夠得到效果。試看社會上忤逆父母、棄養父母的事例,不是層出不窮嗎?而且成為社會上的嚴重問題。
另外,我們再看一個事例:現在社會上常常有一種獎學金制度,獎勵在學的貧苦青年,不論相識與否,隻要符合領獎的條件,都可以申請,錢數雖不多,可是,受惠者卻常常感恩不盡,甚至於視之如再生父母,念念於報答恩惠。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要局限於自己所認為的‘有緣’,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什麼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昔時南印度有一位賢慧的女人,名叫銀色女。她不但品貌端莊,待人親切,更是一個有智慧、有勇氣的女人。
有一次,當她從遠方要回傢的途中,遇到一個很貧窮的人傢,傢裡隻有一位少婦,她剛產下一個男嬰,這小孩兒相貌長得很好。可是這位貧窮的少婦,卻雙手擅抖的抱著小孩,面露痛苦,淚眼婆娑。
銀色女剛好從這貧婦門口經過,看到這情形,奇怪地探首問道:‘你有什麼困難嗎?’
產婦說:‘我……我餓得快……快要死瞭……’
銀色女同情地說:‘啊!我去張羅食物給你吃!’
產婦說:‘來不及瞭,我想……想……吞下這……小小孩兒……充……充饑……’
銀色女大驚,說道:‘這可使不得,難道除瞭吃小孩兒以外,沒有別的可吃的東西嗎?’
產婦嘆一口氣道:‘沒有瞭’說後,雙手緊緊抓住小男孩兒。
銀色女心裡下瞭很大的決定,在房子裡搜索到一把利刀,走到產婦面前,撩起衣服,毅然的把雙乳割下來,拿給產婦充饑,並且說道:‘你暫且吃下這些,我馬上回去拿食物來,免得你再受饑餓之苦。’
銀色女回到傢中,傢人看到她那一付血肉模糊的樣子,都被嚇壞,問道:‘誰傷害你的?’
銀色女安然無事的說道:‘是我自己做的,我為瞭救那個產婦和她的小孩兒,我忍痛割下雙乳。雖然我失去雙乳,但是,我卻救瞭他們母子兩條命。’
銀色女的作為,可說充分發揮瞭菩薩的精神,她從自己喜歡的‘有緣’人,做到救濟那貧困、不帶親情無緣的人。所以,一個人的感情,不必施舍於限定的某些少數人,尤其是學佛的人,更要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發揮情感的極致,與眾生同體,這就是凈化的感情生活。
第二、合理的經濟生活
‘感情’在生活裡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經濟’在生活中更是不可忽視。所謂‘愛情與面包’,孰重孰輕?其實,兩者均不可或缺。‘人為財死’的事例,已屢見不鮮,常有人說:‘隻要給我錢,我什麼事都肯幹。’在金錢的誘惑下,什麼貪贓枉法的勾當都做得出來,甚至於為錢財,朋友可以反目成仇,兄弟也會變成冤傢;‘貧窮夫妻百事哀’,沒有錢的人生真是事事難過。可見‘金錢’在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在日常中應該如何安排一個合理的經濟生活?下面我分三點加以解說:
(一)從貧窮到富有
說到錢財,並非人人都能夠擁有很多錢財,‘有錢要有有錢的命運’,‘用錢要有用錢的福報’,一個沒有福報的人,即使給他再多的錢財,他也無福消受。
有這麼一個傳說:一個討飯的叫化子,買瞭愛國獎券,結果中瞭第一特獎,他高興得不得瞭,因為需要等半個月才能領到錢,他沒有地方保存這張愛國獎券,就權且把它夾到討飯的棍子裡面。以後幾天,這個叫化子眉飛色舞,走路都是輕飄飄的,每天討飯之餘,都在夢想他領到二十萬元以後,該如何經營?買一幢樓房,冷氣、電視、冰箱,應該樣樣俱全,還要一部轎車,再討個老婆,隻要有錢,不愁找不到如花美眷;幾年後,帶著妻子,攜著幼兒,可以到國外遊樂,啊!那種生活說多愜意就有多愜意。當他想得心花怒放時,就把隨身攜帶的木棍扔到海裡去,並且還不屑地罵瞭一聲:‘哼!我發財瞭,還要這乞丐棍子幹什麼呢?’
當叫化子要去領錢的時候,才想起他的愛國獎券還夾在木棍裡,可是,木棍已經隨著海水不知流到什麼地方?叫化子整個人都傻瞭,一切的美夢都變成瞭泡影。
佛教常教人要修福報,沒有福報,到手的錢財還會再失去。所以,循著正當的途徑,努力耕耘,腳踏實地去經營,這才是最可靠的。
佛陀有個大弟子叫迦旃延,他在大弟子中是論議第一。有一次,迦旃延出外托缽,遇到一個貧窮的老太婆,隨即上前說道:‘老婆婆!我是來托缽的,請你佈施一點給我好嗎?’
老太婆皺皺眉道:‘我窮得連飯都沒有得吃,那裡還能夠佈施給你呢?’
‘喔!你說你很窮,那麼你把貧窮賣給別人好瞭!’
‘什麼?貧窮可以賣?賣給誰?誰要買呢?’
‘我要,賣給我吧!’
‘哦!賣給你?可是我怎麼賣呢?’
‘你要佈施,佈施就是把貧窮賣給別人。’
迦旃延於是教老婆婆佈施一缽水給他,種下未來的財富。
一個人想要發財,並不是憑空妄想就可以得到,佛法告訴我們發財的方法就是佈施,唯有佈施才是發財的正確途徑。可是,有些人一聽到佈施,就面有難色,裹足不前。其實,在佛法裡面,佈施是很容易做到的,隻要對佛法有認識,雖然身在貧窮之中,也仍然可以做到,也一樣可以過富裕的生活。下面我告訴各位一段我自己在佛法中的生活體驗,供大傢參考。
49年,我從大陸流浪到臺灣來,盡有的一個包袱,在兵荒馬亂中遺失瞭,身上除瞭一套衣衫、一雙鞋子外,什麼都沒有,真是‘身無長物’。走在路上,發現路人都朝我腳上看,原來鄉下地方的人都赤著腳走路,我為瞭怕本省的同胞覺得奇怪,所以就趕快把鞋子也脫下丟瞭,和他們一樣打赤腳,希望他們不要用奇異的眼光看我。後來,我又把僅有的一件長衫也送給煮雲法師,這樣孑然一身,瞭無掛礙。
最初,我想到臺北某寺去掛單,可是一到那兒,他們告訴我說已經人滿,沒有地方住。當時,外面雷雨交加,很多低窪地方積水漫過膝蓋,我冒著大雨走向臺北另一座寺院,沒想到在路上摔瞭一跤,跌到水溝裡,全身濕透,還被水沖走瞭一段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到瞭某寺,當傢師告訴我說:寺裡大法師交待,不接受外省人掛單。這一下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再去瞭。那時,我饑寒交迫,身心疲憊,又沒有地方可去,隻好在那個寺院的大鐘下屈睡瞭一個晚上。
翌日,茫茫然的,最後想到不如去基隆某寺,找一找過去的同學,可是,人地生疏,路又不熟,當我輾轉找到瞭那座寺院時,已經下什一點多鐘,寺裡有人問我:‘吃過飯沒有?’我說:‘不說中飯沒有吃,從昨天 中午到現在粒米未進,滴水未喝呢!’
我的同學看到瞭我,說:‘趕快先到廚房吃碗飯吧!’
可是,就在同時,另外有一個人說話道:‘某老法師交待,我們自身都難保,還是請他們另外去設法好瞭。’
也難怪,在社會動蕩、人心不安的時候,誰也顧不瞭誰。我看看大傢,心想這地方也無法住下去,正想離開,有位同學過來招呼我,叫我等一等,他自己拿出錢去買瞭兩斤米,煮瞭一鍋稀飯給我們三個人吃,飯碗端在手裡,我兩隻手還不停地發抖!吃罷稀飯,眼看隻有告別而去。前路茫茫,人生地不熟,隻有走到那兒算那兒。
後來,我到瞭新竹縣某寺,住持妙果和尚非常慈悲,他收留我們。當時,我感激零涕,下定決心替常住效命。老和尚叫我當老師教書,我心裡想:一個逃難的人,奢想當什麼老師?隻要有地方住,什麼粗活苦工我都不會推辭的。就這樣,我在妙果老和尚那裡一面教書,一面做事情。那時,該寺有將近一百位的住眾,每天所需之水,都要從井裡一桶桶打上來,平均每天最少要六百桶的水才夠用。我每天毫無怨言地在井邊打水,隻希望多打一些,供應大傢充裕使用。
除瞭打水供應大眾外,我每天一早還要拖著手拉車到鎮上買菜。從寺裡到鎮上市場約有十裡多路,常常我拖著車子,走在黃泥土的路上,天上繁星點點,樹梢微風輕拂,大地一片沉寂,隻有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狗吠,劃破寧靜的夜空,此時,我心裡非常平靜,默念著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伴著嘀嘀嗒嗒的木屐聲。常常我到瞭市場,賣菜人傢還沒有起床,幾經叫喚,買妥瞭果菜,我又拖著沉重的車子,踩過黃泥路,回到瞭寺中。
如此,日復一日,我在妙果老和尚那裡住瞭兩年。身上隻有一件小褂,腳上隻有一雙木屐。
當時,另外還有幾位逃難來臺的同學同住在一起,他們有時會到臺北做功德佛事,每一次佛事或法會結束,他們都會帶一包包的東西回來。我住在他們隔壁的小房間,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拆紙包、翻看東西的歡笑聲。那時,我雖然什麼都沒有,甚至於要一支筆、一張紙寫文章都得不到,但是,我卻不曾感到自己貧窮,也不曾感到苦惱,相反的,我覺得自己很富有,我覺得自己擁有的非常之多。
各位或許會懷疑,我既然什麼都沒有,可是又為什麼說自己擁有很多呢?我想這大概是受瞭十年叢林教育的收獲。因為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為滿足。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數無量,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爭研鬥麗,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東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馳;士農工商各類階層,隨你交往。我感到自己擁有三千大千世界般的富有,這就是我‘富有’的妙方。
一個人想要富有,唯有從內心著手,因為外在的物質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若一味地在物質上追求,則內心將時常感到空虛,唯有心裡的財寶才是豐裕、是無限的,因此,我們應該向內心追求財寶。什麼是內心的財寶呢?‘真如佛性’就是我們內心的財寶,佛法講‘如來藏’,就是說眾生心中藏著如來。如來,不就是我們最珍貴的稀寶嗎?
(二)從毒蛇到凈財
一般人都以為佛法輕視財物。有道的人不肯講錢,他們認為一講錢,嘴巴就骯臟瞭,‘要貧窮才算有道’,其實,富貴又何嘗不能有道呢?有人認為‘黃金是毒蛇’,但是,若運用得當,黃金不也是成就道業的資糧嗎?黃金不也就是弘法的‘凈財’嗎?
《阿含經》上說:有一次,佛陀帶著阿難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塊黃金。佛陀說道:‘阿難!你看到嗎?那兒有毒蛇!’
阿難朝黃金看看,回答佛陀說:‘是的!佛陀!我看到瞭,那是毒蛇。’
說完兩個人就走過去瞭。
這時,在田裡工作的父子倆,聽到說有毒蛇,就想過來看看。可是,當他們一看,是一塊黃金,‘那裡是毒蛇?剛才佛陀和阿難卻把它看成毒蛇,真是個大傻瓜!’父子倆歡喜的說著,就把黃金帶回傢去瞭。
當時,印度的法律明文規定,百姓不準私藏黃金。這塊黃金是被人從國庫裡偷出來而遺落在路上的。經過調查,這父子倆嫌疑最大,終於被治罪關進瞭牢獄。
父子倆為瞭一塊黃金被關在獄中,這時,他們覺悟佛陀所說的話。父親回想著當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語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黃金。’
兒子看著父親,也若有所悟地說:‘確實是毒蛇!’
上面這段記載告訴我們:黃金確是毒蛇!下面我要告訴各位,黃金也可以成為凈財,因為貧窮才是罪惡。
今日中國佛教界,待我們去興辦的事業有多少?如果沒錢,能夠成辦事業嗎?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業,要佛教接棒有人,須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機構來培植,要辦教育,沒有錢的話,教室那裡來?教師怎麼聘請?學生生活費用怎麼辦?總之,處處都要錢,有錢,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請最賢明的老師,甚至可以給學生發放獎學金,大傢安心求學,自然學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來,自然能為佛教創辦各種事業,弘法度眾,隻要佛教的事業興盛,大眾學道的資糧豐富,佛教才能發揚光大,造福眾生。所以將‘毒蛇’化為‘凈財’,對佛教的益處很大。
(三)從邪命到正命
上面說到將毒蛇化為凈財,這裡我要強調‘財產’的處理方法。我們希望佛教人士發財,但不是用邪命方法發財,什麼是邪命呢?邪命是不合理的經濟生活。我們希望佛教信徒能用正命的方法發財,什麼是正命呢?正命就是合理的經濟生活。邪命的生活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凡經營不正當的事業所得的錢財,都叫做邪命的生活。
譬如開酒傢、開賭場、賣釣魚的器具、賣打獵的獵槍,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經濟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風水、擇日期,《佛遺教經》曾指示佛教徒不應去仰觀星宿、推算命運,因為這些都不是合乎因緣法則正命的經濟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許的。
印光大師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後來,日本軍閥侵華,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傢弟子,有一座寬大豪華的別墅要供養大師,請大師到香港弘法。
印光大師看看因緣成熟,便想前往,但他知道那位信徒經營酒廠,是賣酒的,大師隨即決定不去,並且告訴這位弟子說:‘你要我去,你就不要賣酒,因為賣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凈的供養。’
佛法雖然準許我們經商開工廠、做各種事業,但是傷身害命、迷惑人性的事業是不準許的。在八正道中有‘正業’和‘正命’兩種,就是告訴我們,做為一個佛教徒,必需從事正當的職業,過正當的生活。
其次,我們談到有瞭正當的職業和正當的生活後,若錢財有盈餘時,該如何處理?佛法指示我們有幾種的處理方法,第一、要供養父母師長。第二、要讓妻子兒女過著快樂的生活。第三、要擴建正當的事業。第四、要有一些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五、要佈施、救濟,以造福人群,廣結善緣。各項的比例,大約如下:供養父母師長十分之二,妻子兒女的生活十分之四,擴建事業十分之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十分之一,佈施、救濟、做功德好事十分之一,這就是佛教教人處理錢財的方法。
社會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他們不知道佈施種福田;也有一些貧窮困苦的人,卻為瞭面子而強作金錢佈施,這些都不是佛教所希望的。有些夫妻由於不合理的佈施,而導致傢庭失和,譬如:先生或妻子信佛以後,經常到寺院發心,佈施做功德,卻不管傢裡的生活,這樣很容易促使傢庭失去平衡、快樂,這是不合理的處理錢財的方法。
佈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形下實踐,佈施並不是一定要用金錢,隻講金錢的佈施也是不合理的。本省有些信徒的信仰方式很值得商榷,他們的確很發心,跑這個寺院,佈施一點,跑那個寺院又佈施一點。有一天,金錢沒有瞭,那裡也不去瞭,說道:‘錢用完瞭,沒有錢不好意思到寺院去。’這種信佛的態度是不正確的。我所創建的道場,從臺灣北端到臺灣的南部,從國內到國外的信徒,有些一信就是幾十年,從未聽說因為沒有錢不好意思到寺院來的。因為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錢佈施,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隨心、隨力、隨喜的佈施才是最重要的。信佛要真實,不必打腫臉充胖子;更不能為瞭信仰反而導致傢庭分裂,這在佛法來講,都不是‘正命’的生活。
第三、正覺的道德生活
正覺的道德生活,這是我在這兒講‘佛教與生活’最後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希望各位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能夠過這種正覺的道德生活。什麼是正覺的道德生活?我分下列三點來解說:
(一)從信仰到實踐
一個人對於佛教產生瞭信仰以後,必須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有些佛教徒,雖然有信仰,但卻不能實踐,譬如:佛法教我們要慈悲,可是,有些人卻仍然嗔恨、嫉妒充滿內心;佛法教我們要佈施,可是有些人仍然慳貪成性,不肯喜舍;佛法教我們要正業、正命,從事正當的工作,過正當的生活,可是有些人仍是賭吃玩樂為業。
南北朝梁武帝,他是一個信仰虔誠的佛教徒,他更熱心於佛法的實踐,在位四十八年,以佛化治國。他造金銀銅等佛像,建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脫、開善等寺;設無遮大會,供養僧眾,數次舍身同泰寺,甘心以佛奴自居;又常搜求佛典,整理經籍;定所居之處為‘凈居殿’,勤修戒行。
梁武帝的信佛,可說從信仰做到瞭實踐,把佛法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
佛世時,須達長者信仰佛教以後,發心行大佈施,以黃金鋪地購得隻陀太子的花園,興建精舍,請佛陀說法,讓佛陀在北方印度有個弘化的根據地,因為須達長者對於佛陀的虔敬以及供養佛陀的喜舍心,因此,他曾受到舉國上下的敬仰。
須達長者有位兒媳婦名叫玉耶,長得姿容秀色,楚楚動人,可是卻經常自恃自己的美麗,對公婆忤逆不孝,對丈夫、親朋亦常輕慢侮辱。
須達長者無可奈何隻好將不孝媳婦的行為稟告佛陀。佛陀慈悲,親臨長者傢開示玉耶。玉耶聽瞭佛陀的教化以後,感動流淚,懺悔過去的無知,從此,善盡婦道,不起驕慢愚癡之心,又接受六重二十八輕戒,發願生生世世作一個佛化傢庭的優婆夷。
須達長者、玉耶女可說是一個信仰虔誠,勇於實踐的在傢佛弟子。
《維摩詰經》也告訴我們,維摩居士在生活中實踐佛法,雖然身為在傢弟子,卻常奉持清凈戒行;雖然享有富貴榮華,卻不為物欲所牽引,這些都是在傢弟子實踐佛法的典范。
這個地方叫做‘志蓮精舍’,是曹永德和曹金惠芬伉儷的私有財產。如果是一般常人,他們盡可以關起門來享受,看電視、喝咖啡;可是,他們卻經常殷勤的邀請大德法師到這兒來弘法,請各位居士們發心來聽佛法,自己要搬桌椅,佈置道場;舉辦法會,弘法利生。這一切的作為,都是顯示著一個人信仰佛教以後,積極的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這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效法的事例。
從信仰佛教到實踐佛法,其方法很多,諸如受三皈五戒、受菩薩戒、行持菩薩道;每天固定的修持功課,念佛、誦經或打坐,進一步如弘法度眾、成就大眾的道業等都是。
(二)從利己到利人
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發心先為眾生後為自己,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阿彌陀佛在菩薩位時,所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為饒益一切眾生。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見一斑。
一般社會上的情形,對於利己與利人,可分為四種,一、利人不利己。二、利己不利人。三、人己都不利。四、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薩發大心,不然可說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跡中,有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的故事,可說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這在一般人,可說是最普遍的,一個人生存在世間上,處處都以‘我’為前提,以自己的利益著想,譬如鄰居同住,將自己庭院的垃圾掃幹凈,將門前的水溝往兩邊沖,垃圾、臭水流往隔壁是不管的,隻要自傢門前清潔,臟亂移到別人傢去是不過問的;或者住在樓上的人,夜裡打牌、歡笑,常鬧到十一、二點,從不考慮樓下的人是否能夠安眠?這種人可說是自私自利、沒有公德心的人。第三種‘人己都不利’,這可說是天下最愚癡的人,看那開賭場、開酒傢的人,迷惑人性,令人傢庭不和,予人最大的不利;反問他本身,造作瞭惡因,以後自己還得承受惡果。還有制造嗎啡、販毒走私者,亦是人己都不利的勾當。可憐社會上卻仍有這種不明事理的人,專作害人害自己的事。
其次一種是利人又利己。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貧窮的人,拿著唯一的一塊銅錢到店裡去購買食物,可是,當店裡的人接過銅錢一看,發現那是假的,於是將錢退還,不肯把食物給他。窮人聽說錢是假的,急得眼淚都掉下來,心想:傢裡的老母親又要挨餓,怎麼辦?正當他傷心難過的時候,一位軍人從門外經過,問明瞭原委,隨即拿出一塊錢來給他,那塊假銅錢隨手就往上衣口袋裡放。窮人感激涕零的買瞭食物回傢,軍人也隨軍隊上前方作戰。
有一天,敵人的一顆子彈射過來,這個軍人來不及臥倒,隻感到前胸像被震瞭一下,可是並沒有受傷,他摸摸全身,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塊銅錢,發現銅錢的正中央凹瞭下去,這時他才明白,原來是這塊銅錢救瞭他的命。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救人的急難,等於救自己一樣。
從前印度有一位國王,名一切施,是個行菩薩道、大慈大悲的國王。不論是誰,隻要有求於他,都可遂意,遠地的人,也都知道有一切施王這麼一個人。
在他的鄰國,有一個婆羅門子,父親去世瞭,隻剩母親和姐姐,三個人相依為命,生活貧窮。有一天,母親叫兒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得到幫助。
可是,這時的一切施王,正遭遇到最困難的時候,鄰國的國王,殘暴不仁,又貪狠無厭,他帶著大隊兵馬進攻一切施王的國境,想占據那個城池。
朝中的大臣們,天天為這件事憂愁、思慮,但是,一切施王卻像平日般,若無其事地辦著事。
翌日,鄰國的大軍開到瞭城下,城裡像沒有事般的平靜,大軍絲毫不受阻,長驅直入,很快地便占有瞭這個城池。原來一切施王得知大軍到來,他為瞭不讓百姓受到無謂的損害,已於前日半夜,留下印綬,換瞭便裝,悄悄地離開王宮,出城他去瞭。他想把城池奉獻給鄰國,隻要不傷害百姓。
可是,貪得無厭的暴王,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瞭一座城池,但卻因為不見瞭一切施王,他想斬草除根,怕以後發生麻煩,因此出瞭重金懸賞,隻為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離開王宮以後,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約走瞭五百裡路的地方,他遇見瞭那奉母親之命前來求乞的婆羅門子。一切施王得知瞭小孩的遭遇後,甚表同情。他也把自己的遭遇說給小孩子聽,小孩子很受感動,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並答應他,滿足他的希望。
可是小孩子很懷疑,他想到一切施王身無一物,如何幫助他呢?
一切施王平靜地說:‘鄰國國王雖然得到我的國土,但他現在正出重金來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殺瞭,拿瞭我的首級去換取重賞。’
小孩子不忍心那麼做,一切施王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送瞭去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後一切施王說:‘你不肯殺我,也不肯傷我,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我捆縛起來,押送過去,總可以瞭吧?’
小孩子年幼無知,覺得這樣很好,便照著一切施王的話去做。兩個人一起向城裡走來,到瞭城外約二裡路光景,一切施王教小孩子將自己縛起來,進入城內。
這時,城中的百姓,看到一切施王被捆縛押著回來,大傢都悲傷不已!
有人把一切施王被縛的消息傳給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隨即命人帶進宮裡。當大臣們看被捆縛的一切施王時,都伏地痛哭,聲音極其淒涼,情景甚為感人,暴王也不由得動心,他問大臣們道:‘你們為什麼這樣悲傷?’
‘大王!請您原諒我們的失禮吧!我們看到這位一切施王,他不但丟棄瞭國傢和王位,現在更把他的身體生命佈施給人,而他一點也不覺得懊悔,他的行為實在偉大,因此,我們被感動得情不能自禁!’
暴王聽瞭大臣們這麼說,殘暴的心漸漸地平息下來。又當他聽小孩子敘述他的遭遇情形後,暴王深深感動,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綬、國土全部歸還給他。並且說:‘我得到你的國土,但我沒有得到你的民心;你雖把一切都甘願施舍,但你擁有最寶貴的人心,現在我明白瞭,用暴力獲得東西沒有值值,你的國傢我還是還給你。’
因此,一切施王終於又平安地擁有瞭他的國土。
先利人,再利己,一切施王可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佛教徒,在學佛的過程中,應該要有大乘菩薩的精神,雖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最少要能從利己想到利人,所謂‘自利利他’。
(三)從初心到完成
有句話說:‘發心之初,成佛有餘。’《華嚴經》說:‘不忘初心。’有一位師父帶著小沙彌在路上走,這位師父是證果的阿羅漢。小沙彌背著包袱跟在師父後面走,走呀走的,小沙彌起瞭個念頭:將來我要發心弘法!要廣度眾生!走在前面的師父,知道小沙彌發這麼大的願心,心裡非常敬佩,慚愧自己從未這麼發過心。趕快小沙彌把包袱拿過來,自己背在肩上,又請小沙彌走在前面。小沙彌不明就裡,隻照著師父的吩咐做。
當小沙彌走在前面時,心裡又想:我要發心弘法度眾,可是,弘法那麼辛苦,眾生又那麼難度,唉!算瞭!我還是做個小乘人,自己求解脫吧!心裡才這麼想,師父把包袱摜過來,說道:‘把包袱拿去!跟在我後面走!’
小沙彌莫名其妙地又背起包袱,走在師父的後面。
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初發心很難,要維持到完成更難。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過去生中曾經發心修菩薩道,行大乘佈施,他不但願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所有的資身物品,歡喜的佈施給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毫不吝惜的願意佈施給人。
發這樣的願心,可以驚天動地,所以就有一個天人想來試試他的道心。
天人化現成一個二十餘歲的青年,在舍利佛必經的路上等候,遠遠看到他走過來,就嚎啕大哭,舍利佛見瞭不忍心,上前慰問道:
‘喂!你這位青年,為什麼要在這裡哭得這麼傷心?’
‘不要你問,告訴你也沒有用!’
‘我是學道的沙門,發願救度眾生的苦難,隻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滿足你的心願。’
‘你是不能幫助我的,我在這裡哭,並不是缺少世間上的財物,因為我的母親害瞭不治之病,醫生說一定要用修道者的眼珠煎藥,我母親的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已經不易找,修道人的眼珠又怎麼肯給我呢?想到病床上呻吟待救的母親,我不覺在這裡就傷心的痛哭!’
‘我就是修道的沙門,我願意佈施一隻眼珠給你,以救你母親的病難。’
‘你願意佈施一個眼珠給我?’青年歡喜得跳起來。
‘我的一切財產都佈施給人,正想進一步的行大乘道,願意將身體佈施,正苦無受施的人,今天遇到你,滿足我求道的願心,我真歡喜高興的感激你,你就設法來取去我一個眼珠吧!’
舍利弗心中想,我有兩個眼珠,佈施一個給人,還有一個仍然可以看到東西,這對自己並沒有妨礙。
他叫青年人設法取他眼珠,青年人不肯,他說道:‘這不行,我怎麼可以強奪你的眼珠呢?你如果願意的話,你可以自己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一聽,覺得他說得有理,當即下大決心,勇猛忍苦的把左邊一個眼珠用手挖出,交在青年的手中,並說道:
‘謝謝你成就我的願心,請你拿去吧!’
‘糟啦!’青年人接瞭眼珠,大叫道:‘誰叫你把左邊的眼珠挖下來呢?我母親的病,醫生說要吃右邊的眼珠才會好呢?’
舍利弗一聽,真是糟啦!他怪自己怎麼沒有問他一聲再挖眼珠,現在怎麼辦?把左邊的給他,還有右邊的可以看東西,若再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給他,那連走路都看不見瞭。可敬可佩的舍利弗,他不怨怪別人,他想,發心發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難得遇到一個接受佈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就再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給他好瞭。舍利弗這麼想後,就安慰青年說道:
‘你不要急,剛才是怪我粗心,怎麼就沒有問清楚再挖眼珠,現在我知道瞭,橫豎人的身體是虛幻無常的,我還有右邊的眼珠,我願意挖下來給你做藥,醫治你母親的病。’
舍利弗說後,又再下大決心,勇猛忍苦的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那個青年。
青年接過舍利弗的眼珠,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說,把舍利弗的眼珠放在鼻子上嗅瞭一嗅,當即往地上一摔,並罵道:
‘你是一個什麼修道的沙門?你的眼珠這麼臭氣難聞,怎麼好煎藥給我母親食用呢!’
青年人罵後,並用腳踩著舍利弗的眼珠。
舍利弗眼睛雖然看不到,但他的耳朵沒有聾,他聽到青年人罵他的話,用腳在地上踩踏他眼珠的聲音,他終於嘆口氣,心中想:眾生難度,菩薩心難發,我不要妄想進修大乘,我還是先重在自利的修行吧!
舍利弗這樣的心一生起,天空出現很多的天人,對舍利弗說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剛才的青年是我們天人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的,你應該更要勇猛精進,照你的願心去修學。’
舍利弗一聽,很慚愧,利他的菩薩心又再生起,他當即就成就瞭不退的道心。
六十小劫以後,舍利弗不休息的認真學道,終於遇到佛陀,證得聖果,而又具足神通。
從初發心到成就佛果,要歷經多少劫數,要忍受多少苦難,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福慧雙修’要‘行解並重’,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瞭,卻怠於施肥、澆水,終不能發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因此,從初心到完成,這是成佛之道,若大傢能發心,能堅持到最後,則成佛不難矣!
三天來非常謝謝大傢熱心的聽講,雖然天氣很熱,人多又擁擠,可是卻沒有減退大傢求法的熱忱,實在非常難得。三天中,我從生活的空間、生活的時間、生活的人間,講到佛教的物質生活、佛教的處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又再說明凈化的感情生活、合理的經濟生活、正覺的道德生活等佛教與生活的關系,希望大傢能有所受益,將佛法融會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傢能‘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最後我們再感謝志蓮精舍曹永德居士伉儷成就道場,讓此次佛學講座得以順利進行,圓滿功德,更謝謝各位,祝福各位法喜充滿,身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