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人間天:獲得法喜充滿

人間天:獲得法喜充滿

時間:2019-06-09 22:00: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如何為眾生稱念聖號?眾生若配合,當如何得利益?如眾生不懂配合,要如何才能落實利益?若眾生不肯配合,要如何為眾生稱念聖號?

老實念佛,念經回向超度,這對於機緣稍微差一點的眾生,會很有效果;而機緣差得多的眾生,想以這些方式見效就太過緩慢瞭。

你若希望對方好,隻停留在心念上,那就還是心念上的事情。如古人說畫餅充饑,那必然數食不飽,就算把《報菜名》的貫口都說一通,也是該餓還餓著。

希望對方好,而不落實行動,這就像你落入困難的時候,很多人給予十二萬分的同情,卻沒有人伸出援手。你是更希望有人伸出援手幫一把呢,還是滿足於動物園看動物一樣的同情?

我們以心換心:若我自己落入困境,我當然迫切地希望有人能給予真實的幫助,而不是同情、可憐、憐憫,或者一頓點贊。所以隻是給予憐憫,對他的困窘並沒有真實的影響,那麼這等憐憫,隻是情緒上的一種投資,換來的也更多是情緒上的一種回報。

同理,當我們希望眾生好,並借助念佛等形式的時候,這等行為是否能煥發出力量,從而形成真實的影響?這就是慈悲心和慈悲行的區別,是菩提心和菩提行的區別。

能發這等心,這是準備起步,有瞭一個大概的方向;而能落實這等行為,是已經在進行中瞭,不僅知道瞭方向,更用自己的努力去丈量其艱難困苦瞭。

因此能發這等心,也已經很不錯瞭。可是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同樣的付出和努力,為什麼隻停留在準備起步的階段,而不進入到下一個進程呢?

你想再進一程,就要行動起來,沿著你設想的方向,真實地去做到。就算可能過程很漫長,但哪怕多邁一步,你也更靠近終點一步。這就不是還停留在原地的種種受用能比瞭。

所以學佛的感受也是這樣,在原地的時候,感覺沒什麼難度,當你走起來就會發現,其實並不容易。你有瞭慈悲心,為什麼不落實成為慈悲行?從心念層面上升到行為層面,從而讓行為將心念呈現乃至合一?

當走起來,就會發現,隻靠單純的願善、願好、願順是不足夠支撐的。於是,學習就變得極其迫切。一個好的方法,可以成百上千倍的加速效果呈現;一個好的調整,可以避免很多沒必要的麻煩和障礙,這等方法的學習都會給人一種久旱遇雨的感覺。

當有越高的迫切度,學習到對應方法的快樂歡喜就越難言語,這就是“法喜”。

若逼迫困窘讓自己很久不能前進分寸,一個方法的出現,帶來瞭新的曙光和希望,帶來瞭新的可能和方向;當我們以自我掌握的法理去印證這個方法,判斷這個方法是可行的,此時因逼迫的加持,更是歡喜湧遍全身,乃至震動不已!

調高自己學習的欲望,讓自己渴望掌握對應的方法,渴望打破自己的困境,這就是獲得法喜充滿的方法瞭。如菩薩常常說:惟願……

如我們會讀經,會學習,就要學會配合佛陀的節奏。如經文裡忽然提到某個問句,我們是否掩卷長思: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由此才能懂得佛陀餘下的回復,是多麼的深妙殊勝。

若再能把這個問題和自己的情形高度契合,則是借助經文的講述,開解自己極大的困惑。這就是如佛在前,如諸菩薩圍繞,如在法會,如在靈山!

同樣是經文句子,會讀,佛菩薩如在目前,耳提面命,娓娓道來;不會讀,隻是紙上有字,晦澀、玄奧、疑惑、昏沉,或者就是平平而過,無波無浪,雁過無痕瞭。

人間天 於幻海迷局 2019.5.5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