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宗派之凈土宗
中國佛教宗派之凈土宗
直至今日,“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仍在教內廣泛地傳誦著。由此可見凈土法門在中國佛教之地位是何等重要。“諸經所贊,盡在彌陀,”這是確實的。然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佛的福德、智慧、大願是平等的,若說阿彌陀第一,那麼其他佛是第幾呢?當然,一切佛都是第一。但以方便言辭,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故,巧說第一。後人不解,執事廢理,故於此中妄作分別,實乃義學不興之大患矣!
凈土法門以其簡單易行、普攝群機而成為修學佛法的重要行門,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也確是圓滿究竟的。但是,在修持凈土法門時,首先要著重凈土的正因,若以為受持一佛名號即無所不辦,那實在有失佛陀施設方便道的意趣。“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缺一不可。念佛為佛法的一門,所以修凈土法門的,對佛法應有正確的信解。凈土經中所說,素來不知佛法的,到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引導,能專誠懇切地念阿彌陀佛,便可以往生凈土。這是不得已的方便,因人到臨死時,時間無多,不能再為其開導其他的佛法,隻好以簡易的阿彌陀佛,教他誦持。若說平時學佛,隻憑一句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要,就可以往生,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麼差別?所以佛教中最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善惡、輪回、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三寶、信四諦等。假使對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信心,疑惑不定,說他念佛便可往生,實在是笑話!”
一、凈土的緣起與內涵
1、凈土的含義
凈土,指清凈的佛土,又作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凈剎、凈國、凈邦、凈世界、凈妙土、妙土、佛土、佛剎、佛國。即酬應諸佛因位之本願而成立的清凈莊嚴土,為佛所居之所。相對於世俗眾生所居的“穢土”,所以把它稱作“凈土”。若將凈土二字讀作動詞,那麼就含有“凈化國土”的意思,若將之延伸則可理解為“凈佛國土”。因此,凈土又含有積極開創與勇於建立的意義。
《大品般若經》作如是說:“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惟越致地,具足菩薩神通,遊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恭敬尊重贊嘆諸佛。(此等)為凈佛國土,為見諸佛供養。”然而,“凈佛國土”的菩薩行,在大乘佛教的開展過程中,被已成就的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所代替,於是,凈土幾乎成瞭西方極樂世界的代名詞。
2、凈土的產生
一切佛法皆源自於釋尊的本教,凈土亦不例外。現實人間的苦痛與缺陷,有來自於身心變化而引生的生、老、病、死,社會自他關系中的怨憎會、愛別離苦;有來源於自然界的缺陷與物我關系的求不得苦;還有最為根本的五蘊熾盛之痛苦。這些大苦在在逼惱著眾生的身心,使之有“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感受。因此,渴望世界的清凈與圓滿,成為一般佛弟子仰求的共同願望。所以繼釋尊之後成佛的彌勒,為人間帶來瞭光明與希望。“地平如掌,無有比(坎)坑砂礫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的理想世界,成為佛教早期人間凈土的雛形。
但是,彌勒成佛還在遙遠的未來,那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隨著世尊的入滅,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恒懷念,激發瞭對他方世界的追求。人間修行的環境惡劣,障礙太多,唯有凈土才是真正理想的修道場所,於是出現瞭東方阿閦佛國的不動凈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等信仰。
3、東西方凈土
在十方凈土的信仰中,東西方兩大凈土是初期大乘佛法開展中最為普遍的信仰。東方的阿閦佛國,充滿瞭人間凈土的色彩。阿閦佛國清凈莊嚴,沒有三惡道、三毒(貪瞋癡)、三病(風寒氣)等,住處為七寶所成,浴池八功德水充滿,徐風吹動出和雅音。沒有國王,但有阿閦佛作法王。國土人民雖有男女,形色端正卻無淫欲。沒有商業、農作,樹上有自然香美的飲食,隨意受用。佛國也有三道寶階,人間與天上可以互相往來。這些都是阿閦佛本願所感得的。
凡是學習阿閦佛本願與六度大行的都可以往生;甚至讀誦、書寫《阿閦佛國經》的都會因向往阿閦佛國而往生。但阿閦佛凈土是重於菩薩行的、自力為主的、智證大乘的凈土法門,屬難行道。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則明顯地帶有他力的色彩,屬於重信的易行道。
“這二佛二凈土,一在東方,一在西方。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而菩薩的修行,最初是悟證法性——發真菩提心,從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陽的從東到西。阿閦佛國,重在證真的如如見道;阿彌陀佛國,重在果德的光壽無量。”“這一東一西的凈土,是說明瞭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說為彌陀為本性智,而起阿閦的始覺(先彌陀而後阿閦)。
但現在念佛者,丟下阿閦佛的一邊,著重到西方的一邊,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惟有‘以無所得’,才能‘得無所礙’。忽略瞭理性的徹悟,即不能實現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凈土,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義的,不免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瞭。
在大乘佛教的健全發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學程中,理智的徹悟與事相的圓滿,是二者不可缺一的。”但是,“凈土行者的專重果德贊仰,少求福慧雙修,不求自他兼利,隻求離此濁世、往生凈土。阿彌陀佛與西方凈土,幾乎婦孺皆知;而東方的阿閦佛國,幾乎無人聽見,聽見瞭也不知道是什麼。這是凈土思想的大損失!”
4、凈土的分類
凈土是莊嚴凈妙的世界總稱。依太虛大師之意趣,“凈土種類略分為三:
一、究竟凈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天臺教說名常寂光凈土及圓滿實報莊嚴土;二、他受用佛凈土。佛為十地菩薩所現凈土,天臺教說名為圓滿之實報莊嚴土。以上皆非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到的;三、方便攝受眾生凈土,這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謂彌陀極樂凈土,乃至彌勒兜率凈土等。是專為發大乘心、行菩薩道,在這一生未得成就度生自在、轉世恐有退墮者,乃攝歸方便凈土中為作依靠。
凡夫、外道貪生死者不求生凈土,二乘自求涅槃,大乘聖位菩薩各自生其華藏凈土等亦不須求往生凈土;所以十方佛菩薩變現凈土,專為攝受學發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設立。”
凈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為三類,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為四類: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臺宗稱此為方便有餘土。
《法華經》說:聲聞入涅槃,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凈土。依《楞伽經》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的凈土;三、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為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凈土,與聲聞不共;天臺宗名此為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為密嚴凈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為菩薩不共二乘的凈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凈土。’這或名法性土;天臺宗稱此為常寂光凈土。
名稱、地位,各傢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凈土,並不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極樂凈土,有看為凡聖共的;有看為大小共的;有以為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定,因為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凈土,確乎可分為四級。凡聖同的,可通攝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攝三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凈土,為大乘不共。”
二、阿彌陀佛與西方凈土
1、念佛與往生
原始的念佛法門是“六念”之一,其意義主要是念佛能離怖畏,可凈除業障,死後可生天,不墮三惡道,決定向菩提道。《那先比丘經》卷下說:“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梨中,便生天上。”
初期大乘佛法時代,隨著十方凈土十方佛的流行,念佛由稱“南無佛”——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逐漸轉變為念阿彌陀佛,並成為早期念佛的一大主流。
《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因此,稱名念佛成為一種最為根本的念佛方式,而往生阿彌陀佛的凈土則日漸成為佛教的普遍信仰。
“往生”是死此生彼的一般用語,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獄。但往生凈土,卻是佛弟子崇仰的理想的修道場所。為瞭攝引劣根性的眾生,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十念往生的念佛法門,契應瞭那些平時不念佛、臨終抱佛腳的人們。
《觀無量壽佛經》雲:“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十念往生實是不得已的方便。“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門,作居士,聽過佛法,甚至也會談談。也知道怎樣是善的,怎樣是不善的,而依舊為非作惡,自以為隻要臨命終時,能十念乃至一念即可往生,這可大錯特錯瞭。或者以為,一切都不關緊要,臨終十念即往生,何況我時常念佛。以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有瞭。
所以雖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齋戒,對人對法,還是常人一樣的顛倒,胡作妄為。這樣的誤解,不但不能勉人為善,反而誤人為惡瞭。所以《觀無量壽佛經》的惡人往生,經文非常明白,是臨命終時,再沒有別的方法;確能回心向善的,這才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如平時或勸人平時修行念佛的,決不宜引此為滿足,自誤誤人!這譬如荒年缺糧,吃秕糠也是難得稀有的瞭。在平時,如專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為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
2、念佛法門的三種資糧——信願行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缺一不可。《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因此,信的內容應包括信因果、善惡、輪回、解脫、三寶、四諦等佛教的基本道理。而念佛法門的信,則含有特殊的意義。首先要相信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功德及慈悲願力所成的極樂凈土,隻要眾生能發願往生,一定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悲願接引。
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中言:“雲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贊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有瞭信,還必須發願,也就是願生彼國。
因此,往生凈土,仰仗阿彌陀佛的慈光攝受,還要眾生自己發願。假使自己沒有出離心,不願接受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那佛也是沒有辦法的。《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言:“雲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悔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願是往生凈土的必要條件,但行持則更重要。往生凈土的主行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言:“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深淺,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隻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所以,凈土法門的修行,要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渴仰彌陀本願的攝受中去念,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應,才能往生凈土。
3、本願念佛與一念往生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要成就依正莊嚴的佛國凈土,讓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可以往生到那裡,修學佛法。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說:“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從阿彌陀佛的這一根本意願可看出他的特勝及佛國凈土的莊嚴。怎樣才能往生極樂凈土呢?稱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皆可以往生。但條件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等。
但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正是信仰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功德,十念即可往生的證明。
接著《無量壽經》又有這樣的說明:“設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至此,往生凈土的條件已降格為一念往生,成為本願念佛的一大特色。
4、自力解脫與他力往生
釋尊本教的解脫觀是以自力為主的,如《長阿含·遊行經》雲:“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是說明佛弟子的修行應自己依法而行,即可得到解脫,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各人生死各人瞭”。即以佛陀本身來說,他也無法代替自己的親人瞭生死,而隻能告訴他們解脫的方法。但是肯定自力,並不排除他力加持的真實存在,依靠自他二力的展轉增上,才能獲得佛法的究竟利益。
如皈依三寶,即依三寶的加持力而離惡向善;即使是聲聞弟子,也需要有佛陀的攝受力。因此,我們不能否定他力的真實存在。可是,這其中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自己有沒有信心與能力接受他力的加持。譬如一個身體極度衰弱的人,即使給他輸入高能量的血紅蛋白,仍舊是回天乏力。若是身體素質好的病人,即使滴入少許的生理鹽水,也可增強或延長他的生命。
稱念阿彌陀佛,依佛力而往生,即是他力。但若不知不行,那也不得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實蘊含自他二力的相合,才能得以往生極樂。後起的凈土法門,特別重視他力,以致傳出鸚鵡學會瞭念阿彌陀佛,也往生西方凈土,這能符合信願念佛而得往生的本義嗎?
他力念佛法門,龍樹菩薩稱之為易行道。如《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願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說……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由此可知,易行道的念佛法門,是特為心性怯弱的眾生而施設的他力法門。但若把念佛稱為“橫出三界”的唯一法門,實有違於佛陀方便巧說的本義。所以,他力的凈土法門,確是容易修行的,容易修行的並不就代表是容易成佛的,這一點修學凈土法門的人應特別引起註意!
三、對凈土的再解讀
1、西方凈土與凈心往生
凈土是理想的世界,是相對於娑婆世界的穢惡不凈而說的。在凈土的思想中,一切都呈現出至善圓滿而又清凈莊嚴的景象。土地是平坦的,沒有山陵丘阜及江河大海,更沒有荊棘沙礫。自然景觀也同樣是富麗堂皇,七寶行樹的齊整,八功德水的凈潔,就連飛鳥也都在演說諸法。在生活方面更是衣食住行隨心所欲,不必為生產與消費發愁,因為一切都是現成的。如此種種美妙的世界怎不令人神往呢?所以,求生西方凈土成為學佛者的一大願望。
然而,凈土的實現不能離卻人間的正行;同樣的,凈土的往生也隻有在凈心的基礎上才有把握。《維摩經·方便品》雲:“若菩薩欲得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由此可知,凈土是內心凈化而呈現的清凈莊嚴,往生也同樣是:“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般舟三昧經》雲:“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三界)意所作耳。(隨)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心是佛,心(是如來)佛,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著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因此,西方凈土的往生不外乎“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
2、西方凈土與中國佛教
應當說西方凈土的信仰,是在中國才廣泛地流行起來,進而影響到整個佛教的發展。東晉慧遠大師結社念佛是為中國凈土宗之嚆矢,慧遠大師的凈土思想和修持方法是以念佛三昧自力往生西方為重心的,到瞭曇鸞則力主乘佛願力而往生凈土,提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便可往生極樂國土的思想。
隋唐時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凈土典籍引起瞭教內熱烈的討論,疏、鈔、演秘等關於凈土的論典不斷傳出,持名念佛在善導大師的極力倡導下,“傢傢彌陀佛,”幾成當時凈土法門流行的寫照。
宋永明延壽原為法眼宗禪師,後倡行禪凈雙修的念佛思想。《念佛四料簡偈》更準確地表達瞭此一思想:“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跎,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禪凈雙修的念佛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四大高僧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皆以念佛即禪觀而為修行凈土的不二法門。近代之印光大師則主張:“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
對於業重障深的末法眾生來說,唯有仰仗彌陀慈光的接引,才能帶業往生,這是凈土法門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又一新的適應。從凈土法門在中國的開展及演變可以看出,簡單易行的方便道,是怎樣地契合中國人的根性。
3、註重凈土的人間性
千百年來,凈土法門的修行者,每以信願持名、往生他方世界為學佛的最終目的。因此,對於現實人間的苦痛表示出極大的厭離心,從而使“凈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菩薩道,隱沒不彰。然而,凈土的真義決不僅限於往生,凈土也隻有在凈化身心的基礎上才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提倡凈土又不廢棄人間的五戒、十善業道等行,也就是萬善同歸的凈土,才契合於佛法的本義。
印光大師對修學凈土法門的人曾作過這樣的開示:“第一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凈。即維摩所謂: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心有污穢,何能生凈土乎?”由此可知,往生凈土的首要條件是人格的完善,假使連做人的根本都不能遵行,那麼談往生凈土實有自欺欺人之嫌疑。
人間是醜陋的,卻又是難得的,隻要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不斷地凈化社會、凈化身心,人間也可成為凈土,這點是確確實實的,因為“心凈佛土凈,心凈眾生凈,佛門無量義,一以凈為本。”隻有從人間的正行入手,才能達到凈土的圓成。
但是,“中國凈土宗,發展得非常特別。但知發願往生,求生凈土,而凈土從何而來,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為,有阿彌陀佛,有佛就有凈土,而不知阿彌陀佛,並不是發願往生而得凈土的。大乘經中,處處都說莊嚴凈土,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現在隻聽說往生凈土,而不聽說莊嚴凈土,豈非是偏向瞭!一切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的‘攝受大願無邊凈土’,《大般若經》說:以種種世界,種種清凈,綜合為最極清凈、最極圓滿的世界,菩薩發願修行去實現它。
一切大乘經如此說,如彌陀凈土,就是這樣的好例。《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過去為法藏比丘時,有世自在王佛為他說二百一十億的凈土相。法藏聽瞭這各式各樣的不同凈土,就發大願,要實現一最清凈最圓滿的凈土。一切菩薩無不如此,所以說‘攝受大願無邊凈土’,這是菩薩行必備的內容。
菩薩之所以攝取凈土:一、一切諸佛成就清凈莊嚴凈土,菩薩發心學佛,當然也要實現佛那樣的凈土;二、為什麼要實現此凈土?不是為自己受用著想,而是為瞭教化眾生。有凈土,就可依凈土攝化眾生;攝引瞭眾生,即可共同的實現凈土。攝取凈土以攝化眾生,這是凈土的要義;凈土是從為利益眾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
4、萬善同歸之凈土
持名念佛的凈土法門,雖以往生不退成佛為目的,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是條件。所以修學凈土法門的行人,應不以隻持一句聖號為所作已辦,尚需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如《觀無量壽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
《十住毗婆沙論》也說:“欲得阿鞞跋致(不退轉)地者,非但持名憶念禮拜而已。”由此可知,求生極樂凈土,不是隻憑受持一句名號就可以瞭。在修持凈土法門時,首先要著重凈土的正因。要知道甚深廣大的般若道是難行的,但難行的卻又是菩薩修學佛法的正常道。若自己覺得心性怯弱,不堪修習人間的菩薩大行,那麼,簡單易行的方便道,也確實是善巧的修學法門。可是,一定要多集善法,多修凈業,往生才是千穩萬當。
作者:菩提法師
來源:顯密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