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劉素雲:因為遭遇挫折困難而出傢學佛,這個發心不是正確的發心

劉素雲:因為遭遇挫折困難而出傢學佛,這個發心不是正確的發心

時間:2019-06-10 11:53:5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這個世饒王聽佛說法,他真正覺悟瞭,他不作國王,他要出傢修道,這是真正的覺悟。如果他不是常常地聽佛講經,他不會覺悟。因為常常聽佛講經,他又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法藏比丘覺悟瞭。所以他聽佛說法非常歡喜,逐漸逐漸地開解瞭。他不迷信,他也不感情用事。他的發心是建立在對一切法完全通達明瞭,在這個基礎上,他才發的這個心。所以這個發心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的學佛歷程是正確的。

我們現在有人怎麼發心呢?因為遭遇挫折瞭,遇到困難瞭,有的坎兒邁不過去瞭,怎麼辦呢?出傢學佛去吧,信佛吧,這個發心就不是正確的發心。

因為佛法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出傢修道、弘法利生,這要比作國王從事於政治更積極。作國王是救一國的人,而出傢弘法利生是救全世界,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要認清佛法的本質,學習阿彌陀佛的發心。

“棄國捐王”什麼意思?

就是他把王位讓給瞭別人,自己不坐。釋迦牟尼佛當年是王子的身分,也像世饒王一樣“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修道去瞭。

在歷代還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大傢比較熟知的安士高。安士高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去世以後,安士高繼承瞭王位,但是他隻作瞭半年國王,他就把這個王位讓給瞭他的叔叔,他出傢修道去瞭。

大傢看看,釋迦牟尼佛是王子身分出傢修道。安士高他是已經繼位瞭,作瞭國王,他把王位讓給瞭別人,他出傢修道去瞭。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個安士高跟中國人的緣分很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道業修成之後,他是在中國弘法,他以後也是去世在中國,對於中國的佛教事業,應該說有很大的貢獻。安士高是早期譯經法師中最傑出的一位。在他之後有鳩摩羅什,有玄奘大師。大傢都知道,這三位是最傑出的譯經師。這又是一位“棄國捐王”的實例。

同修們想一想,世饒王、釋迦牟尼佛、安士高,他們為什麼舍棄王位,舍棄榮華富貴,選擇出傢修道?我們很多人都不理解,是不是?因為他們什麼都具有瞭,什麼都不缺。在這種時候,他們能選擇出傢。把王位、弘法兩者比較一下,弘法利生比統治一個國傢好,當然要選擇好的,所以他們就做瞭這樣的選擇。是選擇王位還是選擇弘法?他們都選擇瞭弘法,舍棄瞭王位。

現在有的人出傢,阻力很大,主要來源於傢裡。傢人想方設法地阻撓,他們不知道這個行業好,阻撓錯瞭。不知道這個行業比國王、比總統的功德大得多。有幾個人能認識到這個問題?這個世界,這個行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值得我們全心全意去做。

但是我們要知道,出傢責任之重超過帝王、超過總統。既然肩負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責任,如果沒有盡心盡力做好,罪過就無量無邊。

我剛才講的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請同修們仔細地讀、仔細地聽。

怎麼樣理解這個問題?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地獄門前僧道多”。

世間其他的行業,墮地獄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出傢人墮地獄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多。為什麼?因為出傢人接受十方供養。大傢想,十方眾生恭恭敬敬地供養你,對你是什麼樣的期望?你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你的責任。你自己沒有破迷、沒有開悟、沒有離苦、沒有得樂,你何談幫助眾生?如果你做不到幫助眾生,那你出路就是墮地獄。因為什麼?因為你接受的是十方供養,所以不要小瞧瞭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把眼光要放遠,要想到我們的歸宿,不要想到我現在占瞭什麼便宜。這個錢來得很容易,張手就來,甚至不用張手都有人往上送。你現在占瞭這點所謂的“小便宜”,這個便宜得加上引號,你造的那個罪業大瞭。這個罪業是什麼罪業?下地獄的罪業。

--無量壽經(第13集)劉老師復講於2018年3月20日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