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清世祖與佛教的故事

清世祖與佛教的故事

時間:2019-06-12 08:46:1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滿清人關後,對佛教極為重視,這與清朝前期的幾位君主信佛法不無關系,清世祖就是其中的一位。

清世祖(1638-1661),也就是歷史上的順治皇帝,姓愛新覺羅,名福臨,是清兵人關後的第一位君主。福臨六歲登基,十四歲總攬朝政,是一位聰穎幹練、英明仁慈的青年政治傢,隻可惜英年早逝,僅活瞭二十四歲。據(奏對機緣)中記載:

“今上十四總攬朝綱,不假霍光之輔,一皆出自宸斷。尚以萬機餘暇,博綜帝典王謨,帝及百氏傢言,即承精一之傳,復探西來大意。至若詩文小技、筆墨餘長,猶善其美……”。

福臨不僅是一位政治傢,在治國安邦方面卓有成就,而且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其出世善根在歷代帝王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福臨於二十歲前即驚覺世間無常,從而皈心佛祖,向道心切。《宗流編年》一書中是這樣評價福臨學佛的:

“帝馭金輪,誕膺天命,智圓方機,道融一貫,虛懷好問,念切生死。座存大書‘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之句以自警惕。與宗門耆舊,法苑禪學相見,不令稱致拜,從容咨訪,握手溫顏,情逾師友。因馬蹶而知解頓忘,聞雨聲而得大自在。真乘願再來,不忘靈山付囑也”。

順治十三年,就都海會寺由憨璞性聰禪師駐錫時,福臨善根萌發,於萬機之暇,探訪善知識,隨喜各道場。

順治十四年秋,駕幸南海,道經海會禪寺,聞師名,傳召見,問慰再三。夙緣會遇,至是展開清帝求法弘法序幕。

順治十五年九月,清世祖福臨下詔書,延聘玉琳通琇禪師人京說法。玉琳入京與世祖相見,帝以方外禮接待,供養西苑萬善殿。萬機之暇,致力宗門之參究。玉琳禪師上堂講法四次,每次帝必躬行禮請,親臨聽法,下座後親至西苑謝法。世祖時萌出世想法,蓋亦夙世曾為衲子,今生熟處難忘,故種子時起現行。曾謂(玉琳)師曰:“朕再與人同睡不得。臨睡時,命一切諸人俱出,方能熟睡,若聞有聲,則通夕不能寐矣”!師答:“皇上夙世為僧,蓋習氣不忘耳”。帝曰:“朕想前身確是僧,因每到寺院,見僧傢明窗凈幾,則低回不能去”。又言:“朕對財寶妻孥不在意中,妻孥覺亦風雲聚散。若非皇太後一人掛念,便隨和尚出傢矣”!世祖於天童道忞禪師極為敬重,禪師時進忠言。因聞帝常怒鞭左右,爾進言曰:“參禪學道之人,處順逆兩境,必須全身坐斷,不可任情喜怒。所以前傅大士有言,‘心性雖空,貪嗔體實’。普賢菩薩曾言,‘我未見一法有大過患如嗔者’。故曰‘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帝曰:“朕遇境逢緣,多不能覺照;然過後冰消,決不記懷於心”。師曰:“素知皇上長空皓月,不遷不貳。但我皇喜怒與眾不同,有言之‘天子一怒,伏屍萬裡’,待過後不記,早巳遲瞭。”帝點首曰:“知瞭”後近侍李國柱語師:“如今萬歲爺非但不打人,亦少罵人矣。爾萬歲爺贊老和尚胸懷平坦、慈祥和樂”。

世祖早年苦讀,後患嘔血癥。親政後,集軍國大計於一身,外撫漢族反抗,內理復雜政務,故雖有出傢之願,但終亦無法擺脫塵緣。民間流傳著順治帝和董小宛共設經堂於“蘭馨宮”,後憤世出傢,並為留字曰“西方有土樂無涯,何必偏來帝王傢。白玉黃金非為貴,唯它幹凈是袈裟”的傳說,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順治十六年,帝與天童忞禪師論道時已病態顯現。一日,世祖語師:“老和尚許朕三十歲來祝壽,庶可待。報恩和尚(即玉琳國師)來祝朕四十,朕恐候他得矣”。師曰:“皇上當有千歲福益生民,何出此言”?帝自彈頰曰:“老和尚相朕面色如何”?又曰:“此骨瘦如柴病軀如何久常乎”?世祖自知不久於世,便於皇壇、戒期做些盡力的佛事。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撒手而崩,時公元1661年。清世祖福臨六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十八年,24歲駕崩。在其短暫的政治生涯中,助宣佛法,不遺餘力。對其後康熙帝(福臨三子玄燁)、雍正帝(福臨四孫允禎)篤信佛教、護持三寶,可謂影響至深。實踐證明,“明修長城清修廟”,這無疑是滿人政治高明的一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滿清初年“政教並行而不悖”的政策,在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方面,是有著積極深遠意義的。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