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如何做到福報長盛不衰
如何能夠使企業長久的運行下去,在我國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號稱是中國第一大財主牟氏莊園的他們這個案例。這個傢族曾經在歷史上擁有十八萬畝的土地,盛瞭三百五十六年,可以說是長盛的企業,十代連興。這個企業,這個傢族他們非常註重行善積德,當時他們傢長牟氏的主人一天到晚三頓飯都施舍遠近的窮人,從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末,這三百多年間,他們天天施舍糧食,每年大約施舍糧食一百萬斤,前面五代人一共施舍糧食過瞭一億斤。所以當時這個莊園他們不需要做圍墻,為什麼?沒人去偷他們的。他們也不需要保衛,為什麼?遠近的人全給他做保衛,大傢都把牟氏傢族奉若聖賢,認為這一傢行德積善,我們一定要保護他。所以強盜都不去搶他們傢的,他搶其他傢,不搶這傢的,甚至還給他們做保衛。這個傢的傢族傢教非常嚴格,子孫雖然富有,但是絕不能夠奢侈,他們以儒傢思想來教育子孫,教大傢節儉,所以前面四代人都沒有出過紈褲子弟。因為破傢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因為紈褲子弟,就像雷曼兄弟,你看它的倒臺實際上就是人的因素,這個大企業它最後的這些子孫突然想到要謀取不義之財,所以最後感得破傢的果報,這些都屬於這傢的不肖子孫。
我們再看一個反例,在清朝末年上海有個鹽商,他當時是財富富甲一方的,鹽商就像我們現在房地產這麼好賺。那個鹽商姓周,周翁,他很會賺錢,但是不肯佈施。有一次湖南發生瞭災荒,湘潭分號的一個經理,就是湖南的分公司的經理就代老板(就是周翁)認捐瞭銀子五百兩。官府要企業傢們認捐,捐瞭五百兩,這個周翁就非常生氣,認為捐得太多瞭。有人問過他,是如何能發到如此的大富?他說「止是積而不用」,這是他的哲學。結果他過世以後,他的財富遺留下來三千萬銀元,給子孫十房,分瞭傢,每傢也有三百萬元。但是不過十幾年,十傢全都空瞭,都敗空瞭。所以可見得財富的保有,不是看你能不能賺錢,是不是積而不用,最重要的看你有沒有德,你有這樣的德,你才能夠保有長久的財富。
節錄自積善必有餘慶 積不善必有餘殃鐘茂森博士主講(共一集)2010/12/23廣東東莞檔名:57-04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