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胡小林: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第四集

胡小林: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第四集

時間:2019-06-12 10:47: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各位同學,大傢好!我們接著上一次學習結束的地方往下繼續學習。我們講到瞭心的生滅性,心的生滅性當中,這個生滅心有四種作用,第一個,它有覺的作用;第二,它有不覺的作用;第三,它能攝一切法;第四,它能生一切法。如果說生一切法,法的產生從這個生滅心開始出現。如果有覺和不覺,就是眾生跟佛的產生也由阿賴耶,因為佛稱之為覺,眾生稱之為不覺。所以法產生於阿賴耶,人跟佛也產生於阿賴耶,人跟法都是從阿賴耶產生的。阿賴耶是生滅,它生出法,它滅掉法;它生出人,它滅掉人,它有生滅。阿賴耶它怎麼把一個真如,原來沒有人和法,它怎麼就生起來瞭?什麼因緣使得阿賴耶能產生法和產生人,我們要把這個東西搞清楚。

條件具備瞭,阿賴耶就產生瞭染法;條件具備瞭,染法滅掉,它就產生凈法;條件具備瞭,它產生瞭迷惑顛倒的眾生;條件具備瞭,它又產生覺悟的佛,這些東西都從阿賴耶裡邊產生。如果沒有心的生滅性,法也產生不瞭,人和佛也產生不瞭,所以人和法都依賴於阿賴耶。而阿賴耶又是由不生滅跟生滅合在一起產生的,所以沒有這個不生滅的真如,就沒有一個不生滅跟生滅和合的阿賴耶;沒有這個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就沒有人、就沒有法。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法,離開真如產生不瞭,離開生滅也產生不瞭。所以你看到的這個法,既有它的不生滅性,又有它的生滅性,因為它是倆合在一起叫阿賴耶,是由這個不生滅與生滅合在一起產生的。所有的法、所有的人和佛都是從阿賴耶產生的,阿賴耶是不生滅與生滅的和合,所以這個法有不生不滅的性,也有它的生滅性,叫二重性。它的不生不滅的性,我們叫做第一義諦,或者叫做真諦;它的生滅性,我們叫做俗諦。所以阿賴耶特別重要,整個我們宇宙人生產生的根源就在這裡。

我們昨天討論瞭阿賴耶產生覺的這一條,你不是產生覺嗎?你不是能產生佛,能產生如來嗎?「言覺義者」,它怎麼產生瞭覺,首先得給個定義,什麼叫覺?「謂心第一義性」,就是我們心的最好的作用,第一的,第一義性。你說這個酒它也有作用,它最好的作用是什麼?活血,這叫酒的第一義性。其實酒還有很多不好的作用,就不談瞭,咱就說最好的,活血。金子也有第一義性,第一義性最好的是拿金子做佛。你拿金子做馬桶,金子是能做,肯定能做,但是不是它最好的用途。所以心的最好的用途、最好的作用是什麼?是它的覺。我們是有心,我們這心最好的第一義發揮出來沒有?發揮出來,這個時候你心的狀態,產生瞭覺。什麼樣子這個覺,能描述描述?像昆侖山那麼高?像虛空那麼大?像火那麼熱?像水那麼潤?「離一切妄念相」,你就甭琢磨瞭,這個覺沒有相。我們昨天講到這,說「離一切妄念相」講的是兩個方面的離妄念。一個是眾生的妄念來捕捉覺,不行,沒有眾生的那個妄念相。眾生老生活在妄念當中,你用妄念來描述這個覺描述不瞭,因為它離開你那個妄念相,你那個妄念相聯系不瞭它。第二,講覺悟以後你的狀態,你沒有妄念瞭。所以離一切妄念相講的是兩方面,一個是,它不是眾生的妄念所能想像到的;第二個,它自己本身離妄念瞭。

離瞭妄念相之後,我們還不服,「離妄念相」,您再跟我們說幾句,到底是什麼樣子?你非要問,因為我們生活在相當中。你說它離妄念相,我們就沒法跟它工作瞭,就沒法跟它聯系瞭。「離一切妄念相故」,因為它離一切妄念相,所以你就不能想像它是什麼樣。你不能想像它什麼樣,目前你的生活當中什麼東西你最不能想像?什麼東西最沒樣?在有樣當中什麼是最沒樣的?虛空,空,空是最沒樣的。其實空也是個樣,空相對於有;沒有有,怎麼會有空?所以空是相對於有來說的。但是就這個空,是我們有相的世界當中最逼近這個無相的覺的一個描述。隻要是描述就錯,但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用一個空來描述它。空,什麼空最大?虛空。杯子這個空太小瞭;虛空,虛空沒有邊。它說「等虛空界」,就是等於虛空界,它不是虛空界,所以這個等字當中有「它一樣,但不是」的意思。「等」,我們古人用詞非常非常的準確,他不說「是」。。等虛空界,你不是非要問它一個相嗎?它像虛空界這個相。你非要要一個相,我就說它像虛空界。

虛空的第一個特點是什麼?無所不遍,哪兒都是它。你說這個桌子也不能說無所不遍,你給放哪兒它就在那待著,它不能說廚房也能用、衛生間也能用,那不行。虛空它不管,你隻要沒東西我就在那,你有東西我就讓,所以虛空是無所不遍。它在這兒指覺無所不遍,無所不遍哪兒?無所不遍法界,隻要有法的地方,它就遍及於此。隻要有事物存在,就有覺悟存在;隻要有精神存在,就有覺悟存在;隻要有物質存在,就有覺悟存在。它遍虛空法界,多少法界?十法界。佛法界、地獄法界有覺嗎?有;佛法界有覺。佛法界指的法身大士,還沒有成如來,最後一品無明沒有去掉。無所不遍,這是它第一個特點。所以你不要想著鬼道眾生沒有覺,不對的,有,有如來。

無所不遍,那它在十法界成什麼相?這個覺來到瞭佛法界成什麼相?到瞭地獄法界,這個覺悟是什麼樣子?「法界一相」。這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整個十法界它是一個樣子。它雖然隨緣來到瞭十法界,但是它不變,還是一個樣子。它不會說,我到佛法界就成瞭佛,我到眾生法界就成瞭眾生。一切染法不能染,我雖然來到染的世界,但是我還是法界一相,我還是我原來那個樣子,我還是不變的,這裡邊有個不變性,就體現這個意思。我雖然來到地獄界,我來救眾生,像地藏王菩薩,我看到地獄那樣,我不受地獄的染污,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一切凈法所不能凈,我雖然這個覺來到佛法界,度法身大士,但是我生活在凈的世界,我凈也沒增一分;我去染的世界,我染也沒多一分,不染不凈。就和鏡子一樣,你照瞭大便,我這裡邊也不臭;你照瞭香水,我這鏡子也不香,一相。你讓我照什麼我肯定照,法界無所不遍,我哪兒都去,但是我去哪兒,染凈我都不會受影響,就這意思,法界一相,講到它的不變性。為什麼說凈空老法師在五濁惡世他不受染污?他法界一相,不變瞭。為什麼佛陀來到十法界,他可以不變?他成佛瞭。為什麼金子跟金礦放在一起,它變不成金礦?因為它成金子瞭,它再也回不去,煉出來瞭。金礦裡邊有金子,它一旦煉出來,你給它堆到金礦裡頭,它能變回金礦嗎?變不回瞭,就這個意思,法界一相。法界一相還有一層意思。法界是什麼概念?法就是我們看到的事物,界是源泉。事物從哪來的,能產生所有法的這個東西,我們稱之為法界。什麼東西產生法?真如,原材料。什麼東西產生金器?金子。所以我們管產生法的這個地方、這個東西叫法界。知識界產生知識分子,文藝界產生文藝工作者,法界產生法。你非要問這個覺相是什麼樣子,法界一相,它跟法界一個樣子,它跟真如一個樣子,是第二層意思。

這個覺是智,他證的理是真如。所以,當你有分別心的時候,有一個能證真如的智,有一個所證真如的理;當他一旦證得真如之後,這個理和智雙方消隕,都不存在瞭,頓滅,你也不能說這個東西哪個是智、哪個是理,這個時候的覺是不是就跟他所證的真如是一相瞭?法界一相。智,我們的覺是用來證得法界的,但是當他一旦證得,圓滿證得法界之後,法界跟這個能證的覺融為一體,一相,合在一起,這叫如如智跟如如合在一起。能證的如如智跟所證的如如融為一體,叫平等法身,智跟理平等瞭,再也沒有理智之分,你分不瞭,這個東西哪個是理、哪個是智?一,一就沒有能和所,能所是二。所以「法界一相」這四個字意思相當相當深。

這個覺,你要說樣子是像虛空一樣,你要說它遍一切處,你要說它有一個相,它就跟真如一個相。這個東西給它起個名字,叫覺,那我們能不能把覺想像成為一個人?佛說可以。那有人的話,第一個特點是什麼?我們做為人,第一個邪見是什麼?身見,我們有身。他為瞭方便讓你理解這個覺,他說覺也有身,我們一聽就覺得特別親切,我也有身,覺也有身,成瞭覺也有身。他什麼身?法身。是不是聽起來覺得好像距我們並不遙遠?我不過是個業報身,他不過是個法身。他說這叫如來,叫法身。法身是忽悠人嗎?不是,它真有法。什麼法?凈法;你有多少染法,我就有多少凈法。你有貪瞋癡慢,我就沒貪、沒瞋、沒癡,這不是三凈法嗎?你有自私自利,我沒自私自利,這不就是我的一法嗎?你有染污,我沒染污;你有無明,我有智慧;你有分別,我有平等。你有多少染法,我相對於你的染法,我這覺裡邊就有多少凈法。他是法身,我們說今天我們這個身是不是法身?Yes,也是法身,染法身,他是凈法身。凈法身,我們「凈」字給去掉,就給它一個「法身」。

我們關鍵在意這個「身」,我們聽說他有個身,我們覺得很親切,我們生活在身的當中,我們從生到死一直有這個身。我們覺得佛是一個可以看到、可以想像、可以捕捉、可以描述的東西,他有身,其實法身是無相的,沒有色相彼此可見。我現在跟大林,我們有彼此色相可以互相區別,他低我高,他胖我瘦,他年輕我老;成瞭法身可就「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再也見不著瞭。這個時候你說,那我成瞭法身,你也成瞭法身,我們互相之間誰也沒有色相,怎麼區分?就是真如,沒法區分。真如是一相嗎?非一;真如是不一樣嗎?非異。所以成瞭法身,你不能說這法身是大林的法身,你也不能說這個法身是胡小林的法身,你也不能說不是我的。因為它非一,非一就提供一個異的可能性,我也可以有,你也可以有;可以說是你的,也可以說是我的,但是又不能說它是你的,因為就是一。非異不就是一嗎?非一不就是異嗎?所以它又可以一、又可以異。

佛在經教上舉一個例子,月亮在天上,幾個?一個。地球上有水,月亮下來瞭,多少個?多。這個多怎麼能是一?這個一又怎麼能變成多?一多不二。你說那麼多的月亮,是不是就天上這一個月亮?天上這一個月亮是不是就變成那麼多?那水裡這個月亮,你不能說它不是天上的月亮,對不對?沒它,它就不來。你也不能說它就是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畢竟位置上它有區別,那個掛在天上,這在地球上的水裡。你要說它不是一也不對,你要說它就是一也不對,真如就是這種不可描述性。你要說我們倆是一回事吧?不是一回事,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倆要是一回事,誰度誰?佛菩薩怎麼度眾生?你說我們倆不是一回事,你疼我怎麼就知道?那說明我們倆還是一。你感我應,你左手癢癢,右手就來撓,那說明是一;不是一,你怎麼知道左手癢癢?那你要說它是一,右要撓左;如果它是一,誰撓誰?仔細體會,非一非異,這就是法身。他真的有自己的身,同時又真的跟你是一回事。你要說從他真的有自己的法身這一點來講沒問題,他證得法身;你要說他跟你是一回事,確確實實大傢共同一法身。你要說這月亮,天上月亮確實就一個月亮;你要往地上一看,確確實實這麼多月亮,都是這一個月亮。你說天上的月亮有獨立性嗎?有;你說天上月亮沒有獨立性嗎?也是沒有,因為它都散佈在水上。正因為它是一,它才能感;正因為它不是一,它才能夠應。正因為它是一,它才能感,大傢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因為它是一體,它就知道你這怎麼回事。正因為不是一,所以我才能救你;如果咱倆是一,你淹在水裡頭,我也淹在水裡,我怎麼把你撈上來?所以,這個覺就是法界,跟法界一個樣,跟真如一個樣,沒有區別。

這個時候,「即是」,也就是,「一切」,註意,「一切如來」,有很多人成瞭如來,他們都有身。因為我們都是從因地證得如來,譬如我胡小林變成如來瞭,我胡小林帶著這個身來修行,那個時候我什麼身?您也修學佛法,您也帶著您的業報身參與瞭佛法的學習,最後您也證得如來,那咱哥倆這身是什麼身?都成如來瞭,平等法身,一樣的。這個平等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咱們彼此的身平等,你是法身,我也法身,佛佛道同,你不能說大林這佛比胡小林這佛強,您甭說這個。換句話說,石傢莊電廠生產出來的電跟承德電廠生產出來的電沒有差別。地理上,這個是在河北的承德,那個在河北的石傢莊,但是生產出來的電你能區分嗎?區分不瞭,它沒有標簽,它沒有色相。你說我們人可以區分,你是男的、我是女的,你是老的、我是少的,電你怎麼區分?就這意思,沒法區分,所以平等。沒法區分,沒有差別,我們非要給它一個概念,說叫平等。所以說,佛佛道同。這是一層平等。再一個,能證的覺跟所證的理平等,沒有差別瞭,能所不二,這個時候我們說,如來平等法身就是這個覺。你證得覺瞭,你自然見到真如;你證到覺瞭,你這個理跟能證的智合在一起瞭。我們這個法身本來是能證的覺,它所證的對象叫做理,這個時候智跟理合在一起,合在一起這個法身,我們能不能在法身前面加個理法身?能。法身是理,這個理是被覺證瞭,證完以後這個覺就變成瞭理,理體,所以我們老說理法身就是這個道理。

「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我們老談法身、法身,實際上是阿賴耶識的一個作用,它產生瞭覺,這個覺像虛空那麼大;同時它在十法界都是一個樣子,十法界它哪兒都能去,哪兒都有它,不來不去,遍滿十法界,法界一相,無所不遍;同時大傢還都彼此平等,這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法身。法身是為瞭方便於我們,因為我們有身見,為瞭啟發大傢對覺更形象的理解,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法身。這不是忽悠,確確實實有很多無量無邊的功德法,法身。我們在因地沒證得法身之前,我們叫什麼?叫如來藏。佛鼓勵我們,你看佛特別的偉大、特別的慈悲,「你別自卑,你就是如來,不過就是藏起來瞭;你成瞭佛你也別驕傲,你還是有身的,你別忘瞭你是從眾生過來的,你是帶著業報身來證得的法身」,老提醒你。他為什麼叫法身?他完全可以叫如來。如來我們根本就不理解,什麼叫如來?又看不見,又沒有相;法身,很親切。我現在是凡夫,我心裡灰溜溜的,我跟佛一比,我真是要德行沒有,要能力也不行,壽命很短,身體還有病。別著急,如來藏在裡面,他管你叫如來藏。他知道你有這個身的概念,他不用你的身,他破你的身見,如來藏。所以法身是無上上眾生,眾生是如來被隱沒瞭而已,生佛不二。就像冰和水,是不是都一個濕性?一個濕性。冰你也不能說它不是濕的,你不能說水這個濕就比冰那個濕怎麼優越,別說這個話,大傢一個濕,平等的,平等法身。這個平等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佛的法身跟眾生的法身是平等的,雖然你沒有證得。你看,它有三層平等:理和智平等,佛和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這意思,平等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阿賴耶識產生覺,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法身,主要是為瞭方便我們理解,我們叫法身。我們說如來這個法身,再給它個名詞,我們根據你存在獲得瞭法身這個現象,我們把你這個法身再往前追,哪來的這法身?你怎麼獲得的法身?本覺。「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我們根據你有法身這個現象,我們說你原來有本覺。你要沒有本覺,你今天也產生不瞭法身,這個法身是從本覺來的。這個時候你就得問,什麼意思?我證得法身,我獲得法身是原來我就有這個本來的覺悟,是由它來的法身?對。那你為什麼要加「本覺」?這個本是相當於末,本末。我獲得法身是後來的事,那我原來的根本,我是有一個本覺。你為什麼叫本覺?我們之所以把你法身的前身叫做本覺,是因為你有始覺。我們起本覺這個名字,是因為本覺要等待始覺才能起作用。雖然你有金礦,但是你不能說它是金子,可以說它是金子的本來狀態。為什麼你管它叫金子的本來狀態?因為我可以煉出一個開始的金子。我把開始的金子煉出來之後,相對於我開始有的金子,我說原來那個金礦的金子叫本金,金礦煉出來的金子叫始金。所以我們說你是法身、是本覺,因為你需要煉,你不煉可不行。你本覺雖然有,但是沒用,藏起來瞭。「以待始覺立為本覺」,因為你要等待開始覺悟這樣一種過程,所以我把你原來不覺悟、沒開始那個狀態叫做本。你雖然有覺,但是你在本的狀態,你需要開發,你需要修行,才能把你這個覺煥發出來,才開始有。相對於你開始有這個覺的時候,你那個覺的迷沌狀態、被煩惱掩蓋的狀態,那個時候的覺我們給你一個名字叫本覺。

佛的法身是從本覺產生的,為什麼叫本覺?因為它需要始覺,它需要開發,它需要修行,這個覺才能發揮作用。所以沒有一個人生下來是佛的,生下來都是本覺;沒有一個金子生下來到這世界上就是金子,都是金礦。所以佛他是一路走過來的,他是從本覺到始覺,這時候我們給他那個始覺一個名字叫做法身,法身的根源還是來源於本覺,所以就別自卑瞭。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些法不是電瞭。我們凡夫有多少方法,有多少法?無量無邊。很不幸,它不是真如瞭,它是染法,它是真如的扭曲。灰塵是建立在鏡子的基礎上,但是它不是鏡子。這些我們的染法都是從真如來的,沒有真如產生不瞭染法,沒有鏡子不會產生灰塵。但是,第二句話,它又不是鏡子,這個染法又不是真如,沒有體。就跟灰塵沒有體,離開鏡子它就不存在瞭,它是依附於鏡子上面的;我們的染法是依附於真如上面,但它又不是真如。生滅與不生滅的真如和合,給個名詞,阿賴耶。

跟真如不相應的這些染法有多少,你修得真如之後就全去掉瞭。換句話說,你這些所有電器所發揮的作用,一旦你見到電以後,這些作用都變成電的作用。如果你看這燈,你管它叫燈,你著相瞭;我看這燈是電器的一種,前面加個「電」字就對瞭,它的性是電。電的作用無量無邊,我們管電這些無量無邊的作用叫電的法身,因為它成就瞭很多法,熱法、冷法、空調法、電梯法。這個法身是真如的相,作用,但是它又是真如本身,它的相跟體合在一起瞭,它的相稱性,符合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不二。我們的相不行,我們的相跟我們的性不一樣,我們是業報相,跟我們的真如性完全不稱性,叫悖性。所以我們一旦回到真如之後,我們原來那些染法都消失瞭;相對於我們消失的這些染法,我們說我們真如裡沒有這些染法。我們有分別,我們真如有分別嗎?真如沒分別。沒分別這三個字太麻煩,就叫平等吧,沒有分別不就平等嗎?所以我們真如有平等。我們現在有貪,我們證得真如以後就不貪瞭。還三個字,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描述這個不貪的現象?舍。

所以,所有我們對真如美好的贊嘆和描述,都是相對於我們今天不美好的反面。真如本身有不貪嗎?你要它說沒有,相對於你凡夫的概念來講,它確確實實是沒有貪;你要說它本來就有一個不貪存在,它確確實實沒有不貪。所以,我們對真如所有的描述,都是根據我們今天變化的現象來反描述它。千萬不要認為,真如裡邊真的有一個我們所理解的不貪;你可千萬不要理解,真如裡邊有一個我們所理解的平等。好比這鏡子老照大便,大便特臭,我們說鏡子本體裡邊沒有大便,所以它不臭。鏡子說,我原來就沒有臭和不臭這個概念,是因為你老讓我照臭的東西,現在你又說我不臭,我冤不冤?那我們說鏡子確確實實不臭。為什麼?因為你老拿人傢鏡子照臭東西,你說鏡子裡邊臭,實際上是冤枉,它不臭。鏡子說,我從娘胎出來我就沒有不臭這個事,是您錯用瞭我。所以真如裡邊一法不立,真如裡邊也沒有佛,真如裡邊也沒有西方,都是真如的起用,但是西方跟佛是它稱性的用。

真如也有過惡深重的使用,我們今天在六道輪回也是真如在使用,隻不過這種使用是一種悖德的、過惡的、不稱性的,不是真如本來的意思。電來到這個世間是為瞭利益人類的,不是為瞭傷害人類的,所以要把電的所有傷害都去掉;真如來到我們身體裡是為瞭利益我們的,所以要把真如所有的缺點克服掉,要斷惡。真如本來裡邊沒有惡,連大便都沒有,它怎麼會有惡?是不是我們應該斷惡?我們斷惡是不是稱性?符合真如性,真如沒有惡,真如也沒有善。咱先不說沒善這一塊,咱先說它是不是沒惡?沒惡。那你今天有惡嗎?有惡。你有真如,你怎麼有惡瞭呢?你這個惡是不是跟真如不符合?不符合。不符合,悖性,你不稱性,你錯瞭。真如是標準,真如裡邊沒有貪,你今天有貪,改瞭就回到真如。本來你有真如,真如裡面沒有這東西,後來你給加上這東西,你不是錯用真如嗎?冤枉。電本來來到世界上是為瞭利益人類,你怎麼拿它電魚去瞭?你看有些人撈魚,他把那電一電那魚,魚塘裡的魚全電死,你說我們生產這電是為瞭這個嗎?不是為瞭這個,所以要給它改。電,咱們印書,讓大傢覺悟;做光盤,看老法師講經,去西方,這電叫發揮作用瞭。這叫什麼?這叫功德,這叫稱性的功德。我們今天也是功德,叫悖性的功德。

本來真如裡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有惡?善尚且沒有,它怎麼會有惡?那我們要斷惡。真如也是,你想去掉,真如你看給我帶來六道輪回,沒有它我也來不瞭六道,我跟著生死輪轉。對不起,要不然您就別跟我結婚;要跟我結婚,我就是個臭膏藥貼上你瞭,您想讓我離開離不開,我跟你死磕,真如就跟咱們死磕。你說真如,你讓我六道輪回,我怪累的,我還得修,我還得把本覺變成始覺,我還得是累劫修行三大阿僧隻劫,我能不能不要?我能不能後悔?不能,你已經有真如瞭。換句話說,你這個冰是水造成的,你想不成這個冰,不成這個冰你就回到水。你說我也不想成水,你幹脆把這冰給我抹瞭。對不起,抹不瞭,晚瞭,你已經生出來瞭,你回不到你媽媽肚子裡去瞭。

所以我們就要善待真如,既然不離不棄,既然跟我們死磕,那我們就要善待它。鏡子拿回傢來瞭,它不照好像,它照壞像,「算瞭我不要這鏡子瞭,我讓這鏡子不成像」。對不起,隻要是鏡子它就得成像,你自己選擇一個好像還是壞像,這是你能做工作的。這就是因果,你給我放好照片,我給你照好像;你給我壞照片,我給你現壞像。你隻能在這個層面上做工作,你別打算我這個鏡子不現像,你也不要打算我這真如不存在,這個您別琢磨瞭。所以還得修善,先把惡斷瞭,然後咱們再修善;換句話說,惡真斷盡瞭,你就見到真如。真如裡邊有善嗎?沒有你相對於惡的那個善,但是它確確實實沒有你原來那個惡,這個時候我們說真如純凈純善。為什麼加個「純」?沒有你想像的妄念那個善,「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的那個善叫做純善。所以,我們有真如,恭喜你,但是第二句話,很不幸,你這個真如在六道。現在你想甩掉真如,像西醫,「哪有癌癥?子宮癌癥。我切瞭不就完瞭?我不要它瞭」,這是西醫。你說真如怎麼著?讓我在六道輪回生死不息,我不要真如不就完瞭?這個你還真不能不要,除非你說我不要我瞭。有心就有眾生,心不滅眾生就不滅,要不然你當佛,最高級的眾生,要不然你到六道當凡夫的眾生。因為心不滅,心不生不滅,一心,永遠在。真就不假,如就不變。原來有,現在沒有,不就變瞭嗎?那就不叫真如瞭。它有兩個特性,真就不假,如就不變。

所以我們說,「依不覺說有始覺」。我們之所以建立始覺的概念,是打你有本覺那天就處在不覺的狀態,這個不覺同時給我們提供一個非常積極的信息,可以待始覺,可以通過始覺把它去掉。這我們就歡欣鼓舞瞭,要不然我這本覺老是處在不覺的狀態,意思就是說沒有出頭之日瞭。是不是永遠處在不覺狀態?不是,待始覺,可以始覺,這不就給我提供希望瞭嗎?這就不是宿命論瞭,你可以始覺。你到大夫那看病,「你得癌癥瞭,回傢吃點喝點,該到哪轉轉就去哪,三個月以後您就拜拜瞭」,這一點希望都沒有。父母得瞭癌癥,到醫院,「把你兒子叫來,我跟你兒子談談」。談不就談這個嗎?「你爸這病是這樣的,這麼大歲數瞭,也不具備手術條件,回傢。」「老頭子還有多少存款?」「我還有四十多萬。」吃點什麼,喝點什麼,到哪轉轉。人傢沒說那難聽的,那意思不就是永遠完蛋瞭?就說這意思。人傢佛不這樣,人傢說你是病很重,但是你可以好,一聽這個馬上就精神瞭。你說我們得病的時候到醫生那看病,如果醫生說這是不治之癥,馬上就蔫瞭。「這個病很重,我告訴你,你隻要聽我的話,你就能好。」「您說我聽。」「先把煙忌瞭。」「沒問題!多少年忌不瞭的煙。」「第二個,少喝酒。」「不喝瞭!」「第三個,每天早晨起來跑步。」「您說跑多少步吧!」因為他有希望。所以我們能始覺;本覺是很不幸,被不覺給纏繞住,藏起來瞭,但是它可以始覺。

他下邊又接著講,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覺悟到始覺,就徹底的煥發出本覺?他說您歇著,從不覺到徹底的覺悟,它是分階段的。你看佛在講經的時候,當你特別高興的時候,他就給你一盆涼水「嘩啦」一潑,「你歇著,你先休息休息」。我有始覺,那我始覺不就完瞭?佛說你等等,我告訴你,覺分層次的,要不然怎麼叫三大阿僧隻劫?不容易,這個事情來得。「又以」,又因為,「覺心源故名究竟覺」。這覺可分程度不同,我們說的覺叫究竟覺。覺,覺知、覺察,這個覺有兩個,一個,我覺知您的存在;第二個,我覺知您是我母親。覺知、覺察,是兩個覺。傢裡有賊進來瞭,你根本就不知道,沒有覺察到傢裡有人,這個迷就夠重的,傢裡來人你都不知道。我是傻子,我知道傢裡來人瞭,我覺察到瞭,但是我不知道他是誰,我沒有認清楚他;我有覺察,但是我沒有覺知。這就有覺的程度不同。佛說持五戒,不讓喝酒,今天我請客,人傢客人帶來酒瞭,「胡先生,喝點酒」。我知道這是酒嗎?覺察到瞭,我肯定知道這是酒。覺知喝酒不好瞭嗎?癮上來忘瞭,我知道是酒,但是我喝瞭。所以覺是有種類的,有程度的。

它就講最究竟的覺叫覺心源,覺到心的本源。心的本源是什麼?就是它的真如。覺心源,我們稱之為究竟覺,就是徹底圓滿的覺、到底的覺。到底的覺,覺到什麼程度?覺到心源,心的根源,就是見性瞭,證得真如,無明習氣沒有瞭,是妙覺菩薩。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妙覺就沒瞭,那就覺心源瞭,叫究竟覺。大傢註意看,有六即佛,我們說有六即佛,究竟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這就是究竟即佛,他有究竟覺。你證得心源之後,你就變成究竟覺瞭。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我們一定要有究竟覺。「不覺心源」,如果你沒有覺悟心源的存在和它的作用,你沒有覺察到它,你也沒有覺知它,那這個時候,「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你不能說你是究竟覺,你覺的任務還沒完成。你看,這裡邊就出現瞭究竟覺跟不究竟覺。這個究竟覺叫如來,出瞭十法界;不究竟覺有多少種類?十法界。所以眾生生活在各個不同的法界,完全依據他覺悟的程度。我們說究竟覺跟非究竟覺,它把兩頭說瞭,把究竟覺的標準拿出來,覺心源叫究竟覺;不覺心源,你就不能說是究竟覺,但是也不能說是不覺,程度不一樣。

往下,它把這覺悟的階梯劃分瞭一下,有幾種不同的覺悟?「如凡夫人」,它就舉例。你說到這,覺心源叫究竟覺,不覺心源叫非究竟覺,那究竟覺跟非究竟覺之間還要分哪幾類?還要分幾步才能走到究竟覺?它說這麼著,咱們先分三步,第一步叫不覺,起始。「如凡夫人」就是我們今天的狀態。什麼叫凡夫?什麼叫眾生?凡就是總的意思,總在這六道輪回;他又是個人,人是夫,凡夫。所以我們一說你是凡夫的時候,你別認為你怎麼罵我?不是罵你,它是事實,你老跟這兒折騰,六道。你看我們字典,「凡例」,字典開篇叫凡例,總例,這個凡當「總」講。凡夫就是總在六道生死輪回,就沒出去過,凡夫。它就講六道裡邊的現象,「如凡夫人」,你看它用瞭「人」,它就不叫菩薩。所以一稱凡夫,我們就管他叫人,為什麼?因為他有人我執;沒有人我執,凡夫跟你沒關系瞭。你有法執,叫菩薩;法執也沒有瞭,你叫佛。你有人我執,你變成凡夫,我管你叫人,因為你有人我執,你有人我執你就成人;你有法我執,你就成菩薩;法我執也沒瞭,就不能管你叫菩薩,管你叫如來,證果瞭。真如有遍行真如、有偏真真如。如果我證得人空,是不是證得真如的一部分?不能說不是,但是是全部嗎?不是,偏瞭,偏行真如,二乘就證得偏行真如。如果我們法再空再證,那叫遍行真如,所有地方都是真如,人和法都是真如。

我們之所以迷,迷在兩點,一個迷在人上,一個迷在法上;這兩者都放下,你就證得真如。「如凡夫人」,所以加這個「人」字是一點都不委屈你,因為你有人我執。那大傢問,人難道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嗎?不是,佛說你看錯瞭。你把這個樓當成一個獨立的樓,香港中國銀行,這個樓是獨立的嗎?你仔細看看,它有玻璃,它還有水泥,它還有鋼筋,它裡邊還有電梯,它裡邊還有空調,你能說它叫樓嗎?那我給它一個統稱叫樓。對,假名,要不你沒法描述,它裡邊好幾百種東西,好幾百種東西我給它籠統叫樓。樓真有嗎?沒有,它是鋼筋、水泥、窗戶、玻璃,原材料。我們第一層就覺悟瞭,認為樓沒有,而有原材料。你認為有原材料而沒有人,你就證得瞭小乘,聲聞和緣覺,把人看破瞭。認為人是五種東西組成的,色、受、想、行、識,那恭喜你,進步瞭,人我執放下瞭,但是你還有法執,你還認為有五法。那個時候,你看我們什麼時候叫過聲聞人、緣覺人?沒有,人傢沒「人」瞭,人傢把「人」看破瞭。

所以說「如凡夫人」,凡夫人什麼狀態?凡夫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不覺?「前念不覺」,第一念,前邊那個念不覺。「起於煩惱」,凡夫人因為不覺悟,前邊起瞭煩惱。「後念制伏」,後邊這一念把它制伏瞭。比如我剛想發脾氣、生氣,我為什麼會生氣、發脾氣?因為我不覺,我起瞭瞋心、起瞭煩惱。後邊,我一想《十善業道經》說不能發脾氣,我制伏它瞭。我用什麼來制伏它?我用道理來制伏它。後念,這個念就是善,前念是惡,後念制伏。你拿什麼制伏這個惡念?用善念,你還是用念頭,制伏瞭,這個不覺就沒瞭,瞋心就去掉瞭。但是你是怎麼去掉的?你是靠念頭去掉的,後念制伏,以念代念,前邊那個是不好的念,你後邊這是好念。好念也是念,有念就不對,有念就沒有覺悟。佛就說,你之所以不覺就是因為有念,好念也在其中,好念也是惡念,你要拿無念作為標準來講。

「後念制伏令不更生」,使它不再產生。「此雖名覺」,你說這是覺悟嗎?是覺悟,名覺,你可以叫它覺。我原來跟你吵架瞭,我第二天到您這兒道歉,「我做得不對,我是您的領導,我不應該跟下級發脾氣,你再大的錯誤都是我沒把您教育好,請您原諒我」,制伏瞭。這不能說我是不覺悟,有覺悟,但是這覺悟是凡夫的覺悟,這個覺悟是在念狀態下的覺悟。「此」,這個雖然也叫做覺,「即是不覺」,其實是不覺,跟你說到究竟處。你還別沾沾自喜,你這是承認錯誤瞭。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懺悔、回向、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這都是善念,用這十大願王來對治我們十大不善,止住它瞭。「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因為你還有回向的意思,你還有禮敬的意思,你還有贊嘆的意思。所以善和惡是相對的,善和惡都是念頭。就像鏡子一樣,我本來是想看到鏡體,但是我這鏡子照瞭大便,你把這大便一換,它又換瞭個天安門。你照天安門幹什麼?你不是說大便不好嗎,我給你換一個好的。這個好的也不對,還是看不到鏡子本體。但是你不能說它相對於大便來講,這個天安門不好,是好。止,止住大便瞭嗎?止住瞭,「令不更生」,大便不再照瞭,「即是不覺」,它還照天安門。這就是我們凡夫的生活狀態。

再往下來,比它強的,我們佛門當中說的覺。所以它第一個就告訴我們,你千萬不要認為你在凡夫地承認錯誤,把惡法止住,修瞭善,你就叫覺悟,不是的,還是不覺。我們佛門這個覺悟,什麼叫覺悟?「如二乘人」,聲聞、緣覺,「及初業菩薩」,初業菩薩就是法身菩薩之前的菩薩。信解行證,證是法身菩薩,信解行這三位菩薩我們都稱之為初業菩薩,還沒有證得法身菩薩。這三種人,再加上二乘,五類。「覺」,他覺悟瞭,覺察到瞭,這覺是動詞。覺有念的我們,凡夫,跟無念的這些初業菩薩跟二乘們,「體相別異」,不是一回事。他真正見到沒念的狀態瞭,但是他在有念和無念之間遊走,他還有有念和無念的分別。首先這點很難得,「覺有念體相別異」,他覺察到有念跟無念它的體和相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念的這個體就是阿賴耶識,我們無念的這個體就是真如,體完全不一樣。相也不一樣,我們是什麼相?三細相加六粗相,你看業相、轉相、境界相,智相、執取相、相續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我們是這個相,這個相太難看瞭,三細加六粗。沒有念瞭是什麼相?沒有念,《起信論》裡邊分析得很清楚。你沒有人念瞭,你呈現出沒有人念的相,你證得偏真真如體,呈現出偏真真如體所現的相。第一,沒有執著相。因為沒有人瞭,沒有能執著的我,但是還有分別相。第二,不造業瞭,沒有業系苦相。就是三細加六粗,他到瞭二乘和初行菩薩的時候,九相當中有些相就沒瞭;相對於我們三細加六粗,這九相,那他的相不一樣。

這些人,二乘及初業菩薩他覺察到,他已經明白的認識到或者體會到,有念的我們跟無念的這種狀態,它的體是不一樣的,它的相也不一樣,當然用也不一樣,體相用三者都不一樣。譬如我們認為有這個樓,那這個樓,這麼高一個樓就是它的體,整個樓是它的體;它的相,一百四十米高、銀白色的,這就是它的相;用,你就可以在樓裡邊辦公、住人。這是當我們沒有認識到這個樓是由原材料做的時候,它的體是一個樓體,它的相是一個樓相,它的用是一個樓的作用。當我們覺察到其實它是原材料構成的,那它的體是這幾種材料,體不一樣瞭;相,你就看到鋼筋、水泥和玻璃,相也不一樣瞭,那個時候它有它的作用。你看二乘就不得瞭。二乘,聲聞、緣覺雖然沒有慈悲心,但是你隻要找到他,他還是幫你的,雖然他沒有主動幫你的這種熱情。他認為什麼都是空的,什麼都是無所謂的,他遁入空門瞭。菩薩說空也不存在,空有不二,他又回來瞭。就那佈袋和尚,佈袋和尚先放下,這是小乘;再拿起來,菩薩。

二乘及初業菩薩認識到人沒有。你千萬不要認為有個獨立的人體,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個獨立的人相是實實在在的,實際上它是五蘊法,五蘊是它的體,它呈的是五蘊的相,它起的是五蘊的作用,色受想行識。你看,體相用完全不一樣瞭,他體會到這一層,把人看破瞭。認為有人是最粗的分別,我不是說有分別是煩惱嗎?分別當中最粗的分別是什麼?最重的分別是什麼?認為有人,有能、有所,認為有人的存在,這是最最惡的分別,也是最粗壯的分別,就是程度最深的煩惱。「以舍粗分別故」,他舍瞭粗分別,他把人看透瞭,沒有人。沒有人,你的粗分別就沒瞭,就不分人瞭,把人給看空瞭,那這個時候我們說你覺悟,叫什麼覺?「相似覺」。你還沒有真覺悟,因為法你還沒有看空,你隻是把人看空瞭,我又不能說你不覺,鼓勵鼓勵你,相似覺,差不多瞭,還不是,你還有法的障礙。人我執沒瞭,對人的觀點跟人的思想,人的見思煩惱沒瞭,但是對法的見、對法的思還有。對人的見思煩惱沒瞭,就把粗分別舍掉瞭,這個時候我們給你起個名字叫相似覺,大傢註意,相似覺不是真覺。現在出現幾個覺瞭?一個,不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這是第一個概念出現瞭,叫不覺。然後把人看破瞭,「覺有念無念體相別異,以舍粗分別故」,把人看破瞭,這粗分別沒瞭,那我們給它再起個名字叫相似覺。這兩個覺出現瞭。你看,我們從不覺走到究竟覺,開始跨出第一個可喜的一步,叫相似覺,相似覺把人看破,就是我們說的人的放下瞭。

再往下,更進一步,「如法身菩薩」。大傢註意,法身菩薩就登地瞭,別教就登地瞭,圓教就初住。法身菩薩他覺悟到什麼?「覺念無念皆無有相」。小乘還認為什麼?有念是不對的,無念是存在的。有念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無念這個狀態還是有的,我還可以得到一個無念的狀態。覺有念無念區別,他還執著無念。到瞭法身菩薩,認為念、無念都不存在,有念的生死和無念的涅盤都不存在。無念不就涅盤瞭嗎?小乘認為有涅盤,生死很可怕,我要離開。因為生死是有念造成的,我處在無念的狀態下,我不就有涅盤瞭嗎?我要尋求涅盤。法身菩薩淡淡的一笑,「您說的那個涅盤,對不起,也不存在」。「鏡子不照大便瞭,我讓照天安門」,對不起,鏡體裡邊沒大便,也沒有天安門。真如裡邊沒有有念的眾生,也沒有無念的佛;真如裡邊沒有有念的生死,也沒有無念的涅盤。沒有法,生死是法,涅盤是法,沒有瞭。你看,他到瞭這種程度,「覺念」,有念的生死,「無念」,涅盤,「皆無有相」,全沒有相,都不存在,都是鏡子上的灰塵。隻不過那個灰塵是一錢不值,這個天安門的灰塵,你到市場上能賣八毛錢一斤而已。

這個時候法身菩薩的覺,這個時候他舍瞭什麼分別?「中品分別」。你看,相似覺的時候舍瞭粗分別,舍瞭粗分別實際上就是把人給舍瞭,把人看破瞭,這個時候他的覺,他把什麼分別舍掉瞭?中品分別。粗分別再往下就是中品分別,中品分別實際上就是把法看破瞭。把法的什麼看破瞭?把法的見看破瞭,法的觀點沒有瞭,但是認為有法的習氣還在,就是思煩惱還在。這個時候法身菩薩叫真見道菩薩,他見道瞭,他真看見瞭,他把法看破瞭,但是他還有習氣。雖然我認為這個紅不存在,雖然我認為這個黑不存在,但是我看到紅的時候,我還自然反應出它是紅。這個時候,舍瞭中品分別的是對法的見思煩惱的見徹底沒瞭,但是對法的思,對法的習氣還有。但是很可喜,人已經徹底看破瞭,法的一部分看破瞭,這個時候我們說,真正見到瞭初一的月亮,盡管還不圓滿,真見月,真見道瞭。這個時候還不究竟,就說你把什麼分別給去掉瞭?中品分別,比粗分別好多瞭,已經走到中品分別瞭。

對法的思煩惱也得去掉,那不就叫無明嗎?不知真法一故是無明。什麼叫無明?不知真法是一。你幹嘛還要分別這法?哪有二法?哪有紅和黑?觀點上我認識紅和黑都不存在,但是從習氣上我還認為它是紅、它是黑。紅黑是二法,這就是無明,對法的無明;對人的無明已經沒有瞭,對法的無明的思習氣還在。舍中品分別,法身大士就舍瞭中品分別。中品分別這裡邊的意思,對法的觀點上的錯誤,見。所以大傢註意,我們見思煩惱要分,有六道的見思煩惱,有四聖法界的見思煩惱;六道法界的見思煩惱是對人的見、對人的思,四聖法界的見思煩惱是對法的見、法的思。到瞭四聖法界以後,你再把法的見煩惱去掉,恭喜你,我們給你個名字,你是菩薩,是法身菩薩;如果你對法的見煩惱沒斷,你是菩薩,是初業菩薩,初業相當於法身。所以我們一看到法身大士,我們就認識到他對法的見煩惱沒瞭,但是他還有法的思煩惱。證到初地以後,法的思煩惱也沒瞭;八地,物質的煩惱沒瞭;九地,精神的煩惱沒瞭;十地,等覺,這我們往後還能講到。

這個時候,法身菩薩「覺念無念皆無有相」,這個覺悟很深瞭,他覺得有念的生死跟無念的涅盤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這很厲害,他看到鏡體瞭,鏡體裡邊沒有大便,也沒有天安門,就是這意思。他見體瞭,見體瞭就是見到初一的月亮,盡管還不圓滿,不圓滿我們叫中品分別。「舍中品分別故」,我們叫做什麼?這個時候「名隨分覺」。給你一分,初一的月亮雖然不能給你百分之百,但是給你一個月牙。你說這一月牙,是不是月亮的一分?是,隨分覺。這個隨字有變化的意思,這個覺還是有階梯變化;隨分覺,百分之十的覺、百分之二十的覺、百分之三十的覺……它隨分,它是一個變化的部分的覺。所以「隨分覺」這三個字它不是隨便用的,隨就表示他這個覺是在一種變化的狀態下,但是確實有一分瞭。譬如說咱倆談瞭半天戀愛,八年下去瞭沒結婚,有緣沒分。這太不應該瞭,起碼也得結一年婚,咱不能說白頭到老,你給我一年也行,那是一年的分。他不一樣,他隨分覺,他真有一部分覺瞭,見到真覺的一部分。見到真覺的一部分那就是真月亮,你不能說這一牙月亮不是月亮,隻是不圓滿而已。這個時候他不是隔羅看月,不是隔著羅紗看這月亮,他真見到月亮瞭。原來初業菩薩,相似覺,是隔著一層佈來看這月亮,你不能說他沒看見,你也不能說他真看見瞭,相似,您的月亮是相似。這時候這個羅下來一點,讓你看瞭一牙月亮,隨分,看到一部分,隨分覺。

再往下來,「若超過菩薩地」,就不再當菩薩瞭,菩薩最後一位,不能管你叫菩薩,超過菩薩地瞭。換句話說,凡夫、二乘、初業菩薩、法身菩薩還是在菩薩位;如果超過菩薩位,「究竟道滿足」。究竟道,道是修道,為瞭獲得究竟覺的道路滿足瞭,道路走完瞭,修行的道路、爭取究竟覺的道路,究竟道滿足。究竟道就是覺悟的道,我們要獲得究竟覺。這個道路滿足瞭,就是所有的修行全結束瞭,四十一品無明全沒瞭,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全完成瞭,四十二個階梯,究竟道滿足,這個時候你是什麼狀態?一念相應。「一念相應」這四個字可瞭不得,一念。止唯一念,止在一念上,一念你就發現真如瞭。一念實際上也是真如三十多個名字當中的一個名字,法界、實相、一念,都是真如的描述。

一念相應,它這個時候推出一念相應,它為什麼不推出法界相應?法是事物,因為你要執著這個身,身是一個事物,這個時候我們描述真如用法身。因為我希望你認識覺是你,你現在有個身,那我用個法身讓你更有直覺。但這個覺跟身沒什麼關系,它是把法和人都放下瞭,我這時候再說法身相應又回來瞭,還認為自己有身,所以它說一念相應。為什麼?覺和不覺關鍵是有念沒念,我這時候用個一念來告訴你,這個時候你就一個念頭,一念就是無念,就與真如相應。所以他為什麼在這裡不用法身、不用如來、不用真如、不用法界、不用實相,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他讓你更加捕捉到,這個時候你念頭的狀態是什麼狀態。最關鍵考察你覺和不覺不是你的身,而是你的念,提醒你,你要想覺你就一念。在末法時期,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一念相應一念佛」,沒有說法身相應法身佛,沒有這麼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

他剛開始說阿賴耶識有覺的時候,你的接受程度還不夠,他還給你用身、等虛空、遍法界,他就讓你有點感覺。到這個時候他就嚴肅瞭,「行瞭,那是幼兒園的事瞭,給你玩具、給你糖。你以為那是糖?那是打蟲子的藥。我幹脆到這時候就給你說藥得瞭,那不是寶塔糖,那是為瞭打蟲子,讓你甜,你好吃,小孩你不懂事。這時候我給你說真的,那裡邊是藥」,一念。法身也是一念,你不一念怎麼能證得法身?所以佛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根據你不同接受程度,他給你推出他的概念。到這個時候咱就別客氣瞭,既然您都隨分覺瞭,既然您都真的見到月亮瞭。好比咱倆都結婚瞭,我也就別跟你扭扭捏捏瞭,咱就說這房子歸誰?談戀愛的時候我無所謂,我這人淡泊名利,真結婚瞭咱們說說,這個月房費誰付?一念相應,不就這意思嗎?來真的。一念相應就是跟真如相應。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覺,它是能證真如的智;這個一念所證的理,理是一念,一念相應瞭,是不是這智和理就相應瞭?就是我們說的如如智跟如如合在一起,相應瞭。相應是不是就平等?智和理是不是就平等?能證的菩薩跟所證的理是不是就平等?是的,一念相應。很不容易,這一念相應。

「若超過菩薩地究竟道滿足」,究竟道就是修行的道,全完成瞭,這個時候你的狀態是什麼狀態?跟一念相應。因為真如是一念,真如還是法身,真如還是實際,真如還是法界,真如還是實相,真如什麼都是,真如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它是法界,所有的法從它產生;它是沒念,它是一念;它是光明,它是沒有無明;它沒有分別,它平等。這個時候,既然這麼著,我們挑一個你最能接受的,與你這時候狀態最相像的。你不是說,「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覺有念無念體相別異」、「覺念無念皆無有相」,你不都是念和無念嗎?這時候我跟你說一念,你別琢磨瞭,什麼生死、什麼有念無念的。這個覺,從前面的不覺開始,它就說「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它是討論念頭,「後念制伏令不更生」,那叫「即是不覺」,不覺是都有念頭。相似覺,相似覺是「如二乘人及初業菩薩,覺有念無念」,你看又再討論念頭,「體相別異」。舍瞭粗分別,所以叫相似覺,你看,到瞭法身菩薩他還糾纏這個念頭。「覺念無念皆無有相」,這時候就見到本質瞭。你生死是念頭造成的,涅盤是無念造成的,念頭是本質。「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它給你討論的都是覺的狀態,我為什麼說你叫覺,我為什麼說你不覺,就是因為你有念頭;你要真是一念瞭,究竟覺。你能覺察到有念的生死跟無念的涅盤都是沒有的,你還能覺察到它都沒有,你還有一個「沒有」的概念,你還是有念,隨分覺,回去吧。「究竟道滿足,一念相應」,沒有有念的生死跟無念的涅盤,沒這概念瞭。你還什麼「皆無有相」,你還想描述它,你還認為有念跟無念都沒有相,你還敢說?到不說話的時候你就究竟覺瞭。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這時候覺悟的心剛開始生起來,覺心初起,這個時候我們叫你什麼?「始名」,我們才開始管你叫「覺」。你看,這個覺多難,我們這個時候管你稱之為覺。我從凡夫,我知道我有形相,二乘聲聞緣覺跟初行菩薩也有形相、也有色身,到瞭法身菩薩我還有法,我都能捕捉到一二,我都能略聞到一二的氣味,人法我很熟。到瞭究竟覺的時候,那我是什麼樣子?我從凡夫是一個有形的色身,一路證瞭下來,從不覺到相似覺、到隨分覺、到究竟覺,究竟覺我自然而然問,「我那時候什麼樣?姓什麼?我在哪活著?」下邊這四個字一盆涼水,「遠離覺相」,你千萬不要認為你有一個覺悟的相。

那我們這兒要討論「相」。一般我們佛門當中分的相叫做心相跟境界相,「心境一如」。心相有染心相、有凈心相,我們現在討論的全是凈心相,雖然你沒凈到究竟,但是它現相瞭。真正心凈到純粹究竟的時候,它就沒相瞭。境也有相,我們六道凡夫生活的依報就是我們的境,心境,境相是由心相產生的。「依於覺故而有不覺生三種相」,一無明業相,動瞭;二轉相,就是能看;三境界相。境界相從哪來的?從轉相來的;轉相從哪來的?轉相從動相來的。這一動就出現能見的我們和所見的境界,能見的我們就是心,所見的相就是境界相,境界就出現瞭。雖然有能見的我們這個心相和所見的境界相,是不是都從這一個不覺來的?是。本來它們是一個海,沒有能和所,本來是一,沒有能也沒有所,這時候就幻化出來能所,所以它是虛妄的。本來它是一念,因為你不覺,馬上就出現「三種相不相舍離」,要來都來,要不來都不來。動,馬上就有能看的我和所看的境,能看的我,我們說你是妄心,所看的是妄境,妄心、妄境都是從這出來的。為什麼叫妄心?為什麼叫妄境?本來沒你,你是依附於真心產生的,當體瞭不可得,你根本就不存在。你就是鏡子上的灰,你根本就不是鏡子本體,但是沒有這個本體,你這灰又落不上來。那是什麼?就是真如。為什麼我沒看成真如?因為你有念頭,把它變成瞭念頭。波是什麼?波就是水。那我怎麼看的是波?你迷瞭。你把這個波的念頭一放下,馬上波就平瞭,你就看到波下邊的水。

所以所有的真如就是我們看到的妄境,從這點來講是一樣的。波就是水,波又不是水,為什麼?水沒有起伏,波有起伏,風來瞭就生起來瞭,風一沒就滅瞭。我問你風來瞭,水生嗎?水不生;風沒瞭,水滅嗎?水也不滅。水不生不滅,它怎麼能跟波是一樣的呢?非一。但是沒有水,它就確確實實沒有波,波就是水,你把衣服放在波上它也得濕,它又非異。正是因為它非一,所以它才可以滅掉;正是因為非異,所以你才可以證得真如。正因為你是水,你可以把波一停,見到水;正因為波就是水,所以你就放心,這波就是水,你就別再著急你沒水瞭,你見到波就見到水;正是因為它跟水不一樣,所以你要把它息掉,你才能見到水。你也別太樂觀瞭,波是沒法喝的,你怎麼喝?你讓它平瞭就喝到瞭。就這意思。

「始名為覺,遠離覺相」,沒有一個覺的相存在。這時候談到的覺相,我們一般的相,要不然就是心相,要不然就是境界相(剛才我說的,心相當中又分成染心相跟凈心相),都不是,它既不是心相,也不是境界相。註意,它遠離覺相的這個相,在我們佛門當中就認為,凡是現相的,要不然就是心,要不然就是境,都不是,它不是心相。心相就起心動念,我高興瞭,這是心相,我難過瞭也是心相。這個覺,既不是高興,也不是生氣,也不是喜、也不是怒、也不是哀、也不是樂,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項它都沒有;不要說這麼粗的沒有,再細的也沒有。起心動念叫心相,心相就是心的狀態,什麼狀態?我處在喜悅的狀態,你心相是喜悅;我現在生氣瞭,那你的心相是生氣的狀態。那覺相,這心相是什麼?對不起,它沒有心相。你不要認為覺它特高興,我覺瞭我就特高興,那你還是不覺。我覺瞭,是不是特別慈悲?你也沒有慈悲的心相,遠離覺相。我沒有精神的現象,那我這覺有沒有物質的境界相?也沒有,六塵也不是你,你也不是色、你也不是聲、你也不是香、你也不是觸、你也不是法,色聲香味觸法您都不是,這叫境界,六塵境界相,也不是。所以千萬不要捕捉,認為這個覺是精神的心相還是物質的境界相,都不是。

「遠離覺相」,這一盆涼水下來瞭。那我幹嘛?「微細分別究竟永盡」,煩惱沒瞭。我們前面說的粗分別、中品分別,到這又出現一個分別叫微細分別。微細分別就是法身大士的無明習氣,這個時候全沒瞭,究竟永盡;究竟就是徹底,一點都不剩。那過兩天又犯瞭怎麼辦?「永」,Forever,就再也不會來瞭。馬鳴菩薩在寫《起信論》,他是每一個字,它從程度上是幹凈的,「究竟」;它從時間上是永遠的,「盡」。所以經典上的每一個字,我們隨著熟讀,我們就慢慢體會它當中的意思。從覺悟的程度來講,它一絲不留;從它時間來講是永遠,究竟。我們讀經要讀到這種程度,我們才能體會到經上的無量義,我們才會有法喜。究竟永盡,太好瞭,再也不回頭瞭。這一離瞭婚就再也不見面瞭,就拜拜瞭,咱就這麼著瞭,好馬不吃回頭草,就這意思。「微細分別究竟永盡」,這什麼意思?就是煩惱沒瞭,斷惑,惑沒瞭。斷惑完瞭以後呢?證真,「心根本性常住現前」,證真瞭。證真從哪證?從斷惑證。斷惑是因,證真是果,在這它有因果。所以微細分別究竟永盡,斷惑瞭,斷惑的結果是什麼?心根本性常住現前。心根本性是不是真性?證真瞭。所以這個是因,惑盡證真,斷惑證真。

心根本性,註意,心根本性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一念,就是我們的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心根本性。心根本性存在嗎?存在。這時候它跟你什麼關系?常住。什麼叫常住?我們常住嗎在這世界上?一百一十二歲,海賢老和尚走瞭,不常住。常住就永遠存在,永遠不會消失,心根本性,真如就永遠不會消失。我們有些時候一說到常住,覺得好像是個很輕松的事情。常住,常住現前,這不是鬧著玩的!我們是在生死界,這個地方是無常,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特別無常。常住太難得,而且這個常住是心根本性常住,你常住在心根本性上。我們現在妄心是分階段住,不是心的根本性,是心的妄性在變易生死、分階段生死,不常住。你看,初住變成二住,初住就死瞭,二住就生瞭;二住變成三住,二住就死瞭,三住就生瞭,不常住。這個時候常住,再也不會變瞭,你就永遠證得真如;換句話說,這金子煉出來瞭就永遠是金子,再也回不到礦上瞭。

心根本性常住,常住我能得受用嗎?「現前」,你還能看見它,就在你面前,現出來瞭。其實沒有「現」也沒有「前」,它是方便說。第一,你的心根本性是常住。我就是凡夫,它不是也在常住嗎?那有什麼區別?對不起,六道凡夫心性常住,但是沒現前。這個時候常住不假,你也別掰扯這個常住,你永遠都有自性,隻不過是在如來藏的位置上,但是這個時候,可喜的是現前瞭、出來瞭,這個意思,所謂心根本性常住現前。現前瞭,它不常住也不行;你光常住,不現前也沒用。現前瞭你不常住,那過兩年沒瞭?你放心,常住。常住是不錯,它能現前嗎?能現前。它是兩層意思,我們凡夫地差的就是現前。而到瞭這個時候,究竟道滿足的時候,常住的特性,你為什麼能見到心根本性?就是因為它常住你才能見到。你現在在凡夫,有心根本性,過兩年沒瞭,你覺悟瞭,你還見不著它嗎?它常住,所以你一定能見到它,因為它永遠伴隨著你,關鍵它處的狀態不現前,現在這個時候現前瞭。

這個時候大傢註意,如來的定義是這麼出來的,「是為如來」,這才是如來。所以如來跟佛是兩回事,如來不在十法界以內瞭。十法界有個佛法界,這個佛法界的佛不是究竟的如來,不是究竟覺,他是法身大士,叫做分證即佛,在這裡叫隨分覺。所以我們一說佛法界,就相對於九法界存在。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原來我聽不懂,就是說佛法界還是眾生,他還現相,法身大士他還有業識在微細起滅,你還能看到他的相,「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隻不過是好而已,但是他現相。到瞭究竟覺遠離覺相,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沒瞭,遠離覺相。法身大士還有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可以稱之為報身,也可以稱之為法身,法報合一。所以法身是有四十二個等次的,而究竟覺隻有一個,心根本性常住現前。遠離覺相,這個時候你就別敘述它瞭,你說我現在證得究竟覺之後,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錯瞭,老師肯定給你一巴掌,遠離覺相,沒覺相。

「心根本性常住現前,是為如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稱之為如來,才能啟用這個名字,剩下的都是佛、菩薩。菩薩分成初行菩薩、法身菩薩,二乘,然後再往下凡夫。大傢一定記住這十法界的嚴格定義,它是在什麼樣的覺悟狀態下產生十法界眾生,它是這麼分類的。我們隨著學習,慢慢概念愈來愈清晰。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說你法身菩薩,我隨分覺;說你是如來,我究竟覺。究竟覺,什麼是究竟覺的標準?微細分別究竟永盡,斷惑,一絲毫都沒有瞭。微細分別究竟永盡,究竟就是徹底,永盡是永遠時間空間都沒有瞭,心根本性常住而且現前,是為如來。「名究竟覺」,這個時候我們管它叫究竟覺。前邊說,「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什麼叫究竟覺?它說這個時候名究竟覺。換句話說,什麼狀態是究竟覺?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根本性常住現前,就叫究竟覺。究竟覺這個名字也不錯。多少個名字,究竟覺?無量無邊的名字,那再給一個,如來。如、來是兩個意思,如我本性來證正覺,很美這名字。如就是說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我永遠就像過去一樣,但是需要來證,叫如來,如同本性來證正覺。這是兩個動作,第一對你進行肯定,你是如,但是你要來,你不來你見不到這個如。如來,名究竟覺。

說瞭半天,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這得多長時間,什麼時候能修到?你要從這到北京坐火車,您哪站都停,你得開三天,第一站廣東廣州,第二站湖北,第三站河南,第四站河北,第五站北京。這相當於我們的覺。「大哥,有沒有直達的車,中間不停的?」有,多花點錢,買個直達車,香港上瞭火車哪都不停,再停就是北京。圓教,初發心時即成佛。我從香港一坐火車,我是不是就到瞭北京?你不能說是,因為你畢竟還在香港的車的地上跑著,但是你也不能說不是,因為你一旦下來就是北京;你不下則已,下就是北京,因為直達。所以初發心,就是從香港一出發,你就到瞭北京。那不是還得兩小時以後嗎?時間是假的;那不是還三千公裡以外嗎?空間也是假的。當下即佛,這要根器利的人。

我幹嘛要走這麼多步?我從不覺到相似覺、隨分覺到究竟覺,你說我怎麼一下就能到究竟覺?禪宗,立地成佛,禪宗不是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嗎?有沒有這種方法?一定要走這麼多步嗎?他說有,「若有眾生」,如果有這樣的一群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我跟你說到底,你之所以有覺、不覺、隨分覺和相似覺,就是因為你有念頭。「大夫,我不願意住院,又打針又吃藥的。」「那行,你們傢就是醫院,那你就不用來住瞭。」就這意思,我不是非得讓你來住醫院,你們傢也能打點滴,你們傢也能手術,你們傢也有吸氧的設備,你們傢也有B超,那你不用來,你來這幹嘛?我們這兒跟你傢一樣,他就這意思。

「若有眾生」,如果真存在這樣一類眾生,根很利的,「能觀一切妄念無相」,這個「觀」字在這裡不是觀察的意思,是修的意思。他能修,修到什麼程度?一切妄念都不存在瞭。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回事,分成好多階梯,就是在修妄念。你要能修,哪怕一天你就把妄念全給修瞭,修成什麼樣?沒有瞭,「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你就證瞭。沒那麼難!不是你不行嘛,你不能一天把妄念放下,所以你得分階段。這不是我跟你過不去,跟你說那麼多課程,不是說我是開學校的,我小學收小學學費,你必須得上,中學我收中學學費,我沒那意思。你要一下能考上博士,咱就不收您學費,您就直接當博士不完瞭?您不是不行嘛!您得先從小學打基礎,中學、高中、大學。不是因為我要做您的買賣掙您的錢,您可別誤會。您要現在就是博士,您就不用上學瞭,直接考博士,國傢給你發博士文憑,那你這幾萬塊錢學費不就省瞭嗎?如來你看他多慈悲,我給你羅嗦說瞭半天,我是針對那些人,不能觀一切妄念無相,他不能做到這一步。

蕅益大師在對這句話註解的時候特別贊嘆,就是真有那利根的,你看惠能大師,一下就覺悟瞭,頓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聽著《金剛經》這一段立刻就覺悟。然後跟五祖一說,行瞭,把衣缽拿走。他一天經都沒聽過,一天禪堂都沒去過,這就說明他不需要階段。海賢老和尚也是這樣,海賢老和尚一個字都不識,能觀一切妄念無相。不是在於學多少,不是在於你上多少學,不是在於你開多少法會,也不是在於你拜多少師父;關鍵的問題,一切的一切,能觀一切妄念無相,這是根本。它一語道破天機,所有成佛的人無外乎這一條路,能觀一切妄念無相。那我要真能行呢?老師,我真能考上博士呢?「則為證得如來智慧」。那我就馬上給你發文憑,我這學校就不開瞭,我還不是跟你賭氣,我學校就不開瞭。這就是我們的榜樣,惠能大師、海賢和尚。他老人傢沒有什麼前念後念,他也沒有什麼隨分覺、相似覺,他沒有,他沒有老師,就這句佛號,觀一切妄念無相,修瞭這麼一個結果,一切妄念都沒有瞭,這個時候就叫做證得如來智慧。

說起來很復雜,三大阿僧隻劫,有六即佛,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三大阿僧隻劫,實際上就這麼一句話。《起信論》用別教的方式來闡述佛的修學梯次,用圓教的結果來講究竟,在這就是圓教。所以有些人說《大乘起信論》是別教,不對的,它指出圓教的修行方法,就是這句話。所以你看,凈土法門是圓教還是別教?當然是圓教!就這句阿彌陀佛,它哪有什麼覺、不覺、分證、隨分?沒有;就這句佛號把妄念替下來,則為證得如來智慧。所以極頓、極圓,凈土法門。今天時間到瞭,先講到此地,謝謝大傢!

摘自: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學佛的體會(四)—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胡小林老師主講(第四集)2015/11/9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6-187-0004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