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心通,在傢人千萬不要評論僧眾過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
怎麼叫毀謗三寶呢?
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
菩薩戒有一條戒說:「不說四眾過戒。」
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受過菩薩戒的人,對於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
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
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
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眾過。
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眾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著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為什麼?
你如果又去跟著說,也就犯瞭毀謗三寶的罪,也就犯瞭說四眾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
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
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
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
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眾過。
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
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瞭。
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傢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講到這兒,我想到中國梁武帝時,有一位志公禪師,他天天要吃兩隻鴿子。
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瞭一隻鴿子的翅膀吃。
志公禪師吃完瞭這兩隻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
他說:「沒有啊!」
「沒有?你看一看!」志公禪師把口一張,從口裏吐出兩隻鴿子,一隻就飛瞭,另外一隻沒有翅膀。
「如果你沒有吃,這隻翅膀怎麼會沒有呢?」
一樣吃鴿子,志公禪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裏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瞭就是吃瞭。
志公禪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禪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這和尚怎麼樣呢?
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瞭,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實際上他醉瞭,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眾生。
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
方丈和尚說好。可是等著他也不鋪,後來當傢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瞭,你也不鋪。」
他說:「好,我就來鋪。」這天晚間他又喝醉瞭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瞭,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裏就吐金,往佛像鋪。
正在吐著,佛像各部份都鋪得差不多,隻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傢和尚聽見他在裏邊,口裏往佛像吐痰的聲音,就進來瞭,說:「你怎麼這個樣子,你口裏黏痰怎麼往佛像吐呢?」
他就說:「我不吐瞭。」就走瞭。走瞭,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鋪好瞭,就剩頭上還有一點沒有鋪好,所以又找另外鋪金的匠人來鋪,但是所鋪的金,就沒有他吐的金子那麼好,所以羅漢的境界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對四眾的過,不要講。
你要是講到普通人,還沒有什麼關系。講到證果的聖人,那就會有罪過瞭;有罪過會怎麼樣呢?這是會墮地獄的。
為什麼有人要毀謗三寶呢?因為他沒有信心。
什麼原因他沒有信心呢?
這種情形,有的時候是他和同一班惡的朋友,就是不明白佛法的惡人;這不明白佛法的惡人,就會毀謗三寶——那麼這個人因為和惡人做朋友,隨著也養成這種習氣,就破壞三寶,毀謗三寶。
又如果這個人諂曲、愚癡,也會毀謗三寶的。
什麼叫諂曲呢?諂曲是一種流虛,現在一般叫「拍馬」,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歡喜,就盡對你說好話,這叫「諂曲」。他的心不直,是彎曲的。
為什麼這個人要諂曲呢?因為他雖然愚癡,卻以為他是聰明的,懷著一種聰明慢。
聰明慢就是增上慢,也就是像《法華經》裏的五千退席。
增上慢的人懷著一種聰明慢,是有點聰明,但是看不起人,看誰都不如他自己。
因為他懷著一種聰明的我慢,所以就毀謗正法,不相信正法,把眾生的法眼都給挑去瞭。
什麼叫挑去呢?眾生本來是有擇法眼的,但他用刀把眼睛挖出,令他們沒有擇法眼瞭。
因為他令眾生沒有擇法眼,這個人將來他是應該肢體廢缺,或者沒有手,或者沒有腳(沒有腳就是癱子、瘸子,不會走路),結舌不言,雖然有舌頭,但是不會說話,是啞巴。
為什麼他是啞巴呢?這一點要註意!啞巴的人都是毀謗三寶來的。
毀謗三寶的人墮落地獄,在地獄裏,經過二億年那麼長的時間受罪,然後才去投生。
投生去做什麼呢?做馬、牛、羊、雞、犬等畜生,做二億年那麼長的時間,然後再做人。
做人時,他就六根不全,或者沒有眼睛,是盲人;
或者沒有耳朵,是聾子,聽不見聲音;
或者啞巴,有舌頭不會講話,這也等於沒有舌頭一樣。
所以我們不要打妄語,不要講人的是非。
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都不要講人傢的對或不對;
你講人的是非,將來就入拔舌地獄。在這個地獄,罪人的舌頭被拔出來,受好像用犁耙在舌頭上耕地那樣的痛苦。
總而言之,六根不具足,相貌也醜陋,這都是在過去生中毀謗三寶,所以受這種苦,而且是苦毒無量,死瞭還要墮無間地獄,這是毀謗三寶的果報。
-02-
他人財富圓滿時,自心無端感刺痛,
恒時譏毀眾人故,依怙神眾無力護。
這是講嫉妒心。
“他人財富圓滿時,自心無端感刺痛,”:他人有一些財富、名聲,當自己聽到、看到或想到這些,心裡就像被刀割火燒一般痛,心裡不愉快,心裡不舒服,這就是嫉妒,這說明你已經嫉妒他人瞭。
不明理、愚癡的人就是這樣,沒有生歡喜心,就愛嫉妒。
若是一個真正明理的人,一個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不會嫉妒的。
因為你嫉妒瞭,心裡就不愉快瞭,何必呢!這就叫自尋煩惱。對方這個人、這件事的發展,跟你是否高興或贊嘆沒有太大關系。
即使你再不愉快,若是他的福報到瞭、因緣到瞭,也會圓滿;即使你不贊嘆他,他一樣會得到。
同時,你自己心裡不愉快,內心煩惱,這是自尋煩惱,自找痛苦。
反之,如果你能隨喜,多好啊!
佛為什麼說如果能隨喜,就能得到同樣的功德利益?
那些有福報、有功德的人,福報來瞭,他心裡肯定歡喜;
你雖然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功德,但是你內心也可以跟他一樣歡喜、開心,這就跟對方一樣瞭嘛!
這是智慧啊!你隨喜瞭別人的功德,同時就降伏瞭傲慢心,也破除瞭我執,這個功德不得瞭。
隨喜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若是真正能做到隨喜,功德利益太大瞭。
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圓滿同樣的功德,可以得到同樣的利益。我們為什麼不隨喜呢?為什麼要嫉妒呢?
若是一個智者,就應該隨喜,不應該嫉妒。
你隨喜不嫉妒,這不是為瞭對方,而是為瞭自己。
你這樣做,受益者是誰?是自己。
這些功德與利益,誰得到瞭?自己得到瞭。
“恒時譏毀眾人故”:生起瞭嫉妒心之後,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造謠誹謗。
對方沒有過錯,你卻說有過錯,其實這是你自己的過錯。
對方沒有的缺點,你說有缺點,其實這是你自己的缺點。
對方沒有缺點就是沒有缺點,你說他有缺點,難道他就有缺點瞭?
如果他沒有缺點,你說一百遍也沒有用,他依然不會有缺點,這是你自己的缺點。
你造謠誹謗,跟十個人說,十個人跟一百個人說,一百個人跟一千個人說,一千個人跟一萬個人說……
根源是你,你讓這麼多人生煩惱,破壞這麼多人的相續,這是你自己的罪過。
不用說根本沒有這些事,即使是真正有的事,若是沒有什麼必要,也不應該宣揚。
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說,但是也不能隨便說。比如,你若是發現瞭金剛道友有一些不如法、破壞戒律的行為,應該跟上師說,不應該跟其他人說。這是有必要的。雖然有必要說,但是也不能隨便說,應該跟上師說。若是跟上師說也不方便,就跟負責戒律的人說。
負責戒律的人也不能隨便宣揚這種事,否則也會造業的。
大傢一定要註意,不要搞這些是非,一般的情況下要裝聾作啞。裝聾子,沒聽到;作啞巴,不會說。這是最好的。
所以,有必要的情況下,一定要說;沒有必要的情況下,裝聾作啞。若是這樣,你不會造業。
尤其現在有些人誹謗一些大德高僧,說大德高僧的一些行為,這些行為有些是有的,有些是沒有的。但不管有或沒有,都不應該說。為什麼?
一位大德高僧有很多信徒,你讓這些信徒產生瞭邪見,退失道心瞭,這是多大的罪過啊!你怎麼能衡量一位大德高僧的行為呢?
你怎麼能輕易判斷一位大德高僧的境界呢?
連他心通都沒有,你怎麼知道他有過錯?
你怎麼知道他的做法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判斷,也不要搞這些是非,否則會造下彌天大罪。
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裡講,誹謗一個菩薩、大德高僧的罪過,相當於殺害三界一切眾生的罪過。你殺害三界一切眾生,這個罪過是非常大的,但你誹謗一個菩薩、一個大德高僧的罪過,比剛才那個罪過還嚴重、還大。
喬美仁波切這樣說是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他依據的是佛經。佛親口這樣講的,所以喬美仁波切也是這樣強調的。若是佛沒有這樣說,他怎麼敢這樣講啊?不可能。所以這個罪過是非常嚴重的。
大傢一定要註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便說是非,不要隨便判斷一個人。否則,會造很嚴重的罪業,將來要墮落惡趣,那個時候苦不堪言。
-03-
你知道他們倆誰的罪過更嚴重嗎?
尤其在同一個行業裡,因為互相競爭,比一般人更容易生嫉妒心。比如兩個成績好的法師之間、兩個發心提水的人之間、兩個賣豆腐的人之間,都經常引生各種嫉妒。而如果一個是賣金子的、一個是賣煤炭的,他們之間就不一定有這種煩惱。
不過,總對別人心懷嫉妒的人,非但不能損害他人,反而自己會積累嚴重罪業。
《君規教言論》中也說:“嫉妒心強福淺者,恒時隻會謗他人,依此於他無損害,卻將毀壞自聲譽。”
從前,有兩位格西互相敵對。一次,一位格西聽說另一位有瞭女人,就興高采烈地對侍者說:“煮上好茶,我聽到一個特別特別好的消息!”(以前的藏地,生活條件比較差,遇到開心的事情,人們通常會燒些濃茶來慶祝,就像現在的人請客吃飯一樣。)
侍者聽到上師的話,趕緊煮好茶,端過去問:“您聽到瞭什麼好消息?”
他說:“我們那個對手有瞭女人,破戒瞭。”
藏地著名大德根邦紮嘉,聽到這件事後,板著臉說:“真不知他們二人到底誰的罪過更嚴重?”
一個人是破瞭別解脫的根本戒,必定會墮入惡趣;而另一個,雖然自己沒破戒,卻隨喜別人破戒,所以不知道哪一個的罪過大。
《諸法集要經》雲:“若見造非法,生劣心隨喜,由彼無智故,受苦復過是。”
意思是,見別人造瞭非法的罪業,對此產生惡劣的隨喜心,由於愚昧無知的緣故,自己所受的果報遠遠超過他。
依這個教證來看,應該是後者的過失更大。
所以,別人在做惡事時,千萬不能去隨喜。
我以前也再再講過,美國發生“9·11”事件時,聽說中國的個別年輕人歡呼一天,覺得實在是大快人心,這樣的話,你隨喜贊嘆本·拉登殺瞭近三千人的罪業,自己的過失不比他少,甚至比他還嚴重。
《法句譬喻經》中講瞭一個很好的故事:
佛陀在舍衛城時,有個信奉外道的長者,財富多得難以計數。
他兒子在20歲時娶妻,婚後二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
新婚未滿七日,一天妻子想去後花園賞景,他們便相偕前往。
妻子見一棵大樹上的花很美,被它深深吸引。丈夫為討妻子歡心,就爬到樹上摘花,結果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當場重傷而亡。
聽到這一噩耗,全傢人痛不欲生,個個悲傷痛哭。
到瞭出殯的日子,長者見自己白發人送黑發者,內心尤為悲苦。
佛陀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已成熟,就出現在他們面前。
長者全傢見佛陀親臨,感動不已,立即恭敬頂禮佛陀,對佛陀訴說心中的哀痛。
佛陀講述瞭萬法無常、輪回皆苦的道理,勸他們不要特別傷心。
長者聽聞妙法,當下放下憂傷。他問佛陀:“我兒子過去曾造瞭什麼惡業,以至於年紀輕輕就喪命瞭?”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和三個朋友到樹林遊玩。少年看見樹上停著麻雀,便想將它射下。在旁的三個朋友不但不勸阻,反而一直鼓勵:“如果你能一箭射中,那實在是瞭不起!”少年聽瞭,就舉起弓箭射去,麻雀中箭墮地而亡,一旁的三人興奮得拍手大笑。此後,他們四人經歷瞭無數劫的生死流轉,共同為他們殺鳥的罪業而受報。
那三個見殺隨喜的人,一位因過去修福,現在天上享福;
一位投生至海中,成為龍王;
另一位就是你。
這名射箭的少年,先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兒子;
命終後投胎到人道,成為你的兒子;
如今從樹上摔死,立即化生為龍王的兒子,剛出生就被大鵬吃掉瞭。
所以,此時此刻,天上、人間、海中有三位父親,都在為兒子的死而痛哭。
這個兒子,就是用箭射殺麻雀的少年,因為造下殺業,所以他世世短命。
而在一旁隨喜殺業的三人,則同嘗失去兒子的苦果。
可見,因果絲毫不爽,不可不慎!”
佛陀又為大眾說瞭一偈:“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
這一傢人聽後,個個法喜充滿,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見別人殺生,對他隨喜的話,殺生者需用生命來償還,隨喜者則要為他飽受痛苦,業力真的不可思議。
希望大傢對這個公案好好想一想。
今後見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千萬不能去隨喜,否則,自己將來也難逃苦果。
◆ 五逆重罪與無間地獄◆
◆ 地藏菩薩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