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千年禪宗探秘 “頓悟”與“漸修

千年禪宗探秘 “頓悟”與“漸修

時間:2019-06-13 08:37:3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理可頓悟,事需漸修”——五祖傳衣缽,六祖逃深山。禪宗一支秀,神秀天下傳。跪拜禮禪師,女皇武則天。則天太聰明,六祖不進京。女皇要袈裟,割愛真心疼。六祖真倒黴,衣缽贈高僧。修行不坐禪,圓寂坐千年。千年香火旺,故事代代傳。——秘境探索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教歸納起來,有兩條路,就是“頓悟”與“漸修”。禪宗過去是標榜“頓悟”。頓悟談何容易,所以六祖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還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言下頓悟,一句話就頓悟瞭。另外一條路是“漸修”,慢慢來,一步一步來。——這就是南頓北漸。

東山法門,起源於四祖道信,完成於五祖弘忍。四祖的東山法門禪法,也就是“念佛禪”,念佛禪的修行模式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誰”。念佛禪的歷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通過有佛經文字,有修行模式,成為讓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禪宗法門,史稱北漸。

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學,忠實地繼承瞭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東山法門,絲毫沒有變化,所以當年弘忍禪師曾贊嘆道: “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六祖嫡傳的並不是自四祖、五祖的東山法門,而是嫡傳瞭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六祖脫離如來的一切經教,還原出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本色,史稱南頓,這是六祖的責任,也是五祖選擇六祖為衣缽的緣由。

禪宗講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此禪宗開悟的大德,除瞭要傳法的祖師,留個隻言片語外,幾乎沒有多說一句話的,五祖弘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果斷地選擇瞭惠能為六祖。而這個果斷的選擇是非常人能理解的。

四祖道信時,在西山雙峰寺院中,就有幾百人的修學,加之四祖的徒弟弘忍與牛頭山法融禪師的弘揚,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下詔請四祖道信進京(雖沒去,但也足以在俗世人眼中是個不得瞭名聲),加之,禪宗經過演變,已經符合當時人們的修行習氣……使得甚深般若、一行三昧與“念佛者誰”的參禪模式,已深為當時人們所接受。

但畢竟引經據典,不是當年佛陀傳大迦葉的正宗。

當惠能禪師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子出現在五祖弘忍的眼前時,他果斷地選擇瞭惠能禪師為嫡傳六祖。六祖惠能嫡傳的並不是自四祖、五祖加上甚深般若的如來禪,(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者誰”的修行模式,)而是嫡傳瞭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

神秀禪師(605—706年)不愧為五祖弘忍認可的十大得法弟子之一。在常人看來,到東山不過幾年的一個南方不識字,廚房打雜的,“搶”走瞭佛陀的衣缽。加之神秀禪師,精通儒道大義,飽學老莊玄學,盡得五祖真傳。當年弘忍禪師曾嘆道:“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並坐。

加之神秀禪師一直是五祖門下的首座,既有崇拜他的師兄弟,也有自己徒弟,就連《楞伽師資記》也把神秀認為七祖。(《楞伽師資記》將《楞伽經》譯者求那跋砣認為初祖,菩提達摩為第二祖,慧可為第三祖,僧璨為第四祖,道信為第五祖,弘忍為第六祖,神秀為第七祖。)

尤其五祖弘忍入滅後,門下“堪稱人師”的禪師將禪法遍弘大江南北,而神秀一支最大,范圍最廣,且在京師腹地,影響極大。在700年,武則天迎神秀禪師入京,親加跪拜之禮。而那時六祖惠能還不曾聞名。

因以上種種,擺在神秀禪師面前一個問題:他領的這些學禪的修行者,是不是正宗嫡傳禪宗?這並非單純是不是“六祖”的個人名利問題,而是眾生慧命,與禪宗內部是否分裂的問題。

當武則天要請神秀禪師為國師時,神秀禪師卻說:“我沒有這個資格,傳承衣缽是師弟惠能禪師。”(也就是說,自己非正宗傳人。)這是六祖惠能的名字第一次傳到統治者耳中,這樣就為南頓的禪法後來一統中國奠定瞭外相上的理論基礎。就評這份心量,神秀禪師堪稱“六祖” 也不為過。

師(六祖)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傅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南能北秀”,惠能得到瞭神秀禪師的認可與敬仰。)

神秀禪師,繼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法,絲毫沒有變化。

《景德傳燈錄》記錄,神秀作偈示眾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壇經》記載惠能問神秀的弟子志誠,神秀如何示眾,志誠說:“常指誨大眾:住心觀凈,常坐不臥。”

武則天問90多歲的神秀禪師:“大師所弘法之長,是誰傢的宗旨?” 神秀回答:“貧僧是秉乘的東山法門。” 武則天問:“東山法門所據何種經典?” 神秀禪師答:“《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 神秀禪師的北漸禪法實質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的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禪。

自四祖道信以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的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禪。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把一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通過有佛經文字,有修行模式,成瞭讓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禪宗法門。也就是從印度來的正宗禪門,倒成為被多種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們能接受的中間跳板。正因為這個跳板,才留下瞭一個東山法門。

神秀禪師弘揚四祖道信的念佛禪達80年之久,門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要知道五祖弘忍親自認定得法者,也不過10人,當然有的記載13人)。

尤其神秀禪師滅寂後,嵩山普寂禪師(651—739年)、西京義福禪師(658—736年)兩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繼續闡揚四祖道信的念佛禪的宗風,盛極一時,有“兩京之間,皆宗神秀”,“北宗門下,勢力連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還把神秀的北宗禪法傳到瞭日本。

直到南禪馬祖道一出現後,北漸念佛禪的法門一統天下的地位才被動搖,直到唐末“安史之亂”還有人弘揚,但日後漸絕。

尤其當人們的根器漸漸變得粗重,這時出現瞭凈土法門,眾多臨終往生的榜樣,眼見彌陀現身,親聽天樂梵音……使得這個“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誰’”的北漸念佛禪,更加失去瞭生存的空間。雖在元、明、清時期,偶見有禪師弘揚,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瞭。

當時這段“南頓北漸”之爭的歷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縱橫幾百年,明爭暗鬥,空前絕後。慢慢的,眾生的因緣選擇瞭六祖惠能的頓教禪法,北漸念佛禪的禪法也就逐漸退出瞭這個時空程序舞臺。

這裡的退出,並不是斷絕,而是深深地埋在這個時空程序中、人們的心中,如蟄伏的金剛如來的種子,隻要時機成熟,定會爆發,發揚光大,澤被末法眾生。

以上師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禪師,及神秀門人等的北漸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講“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誰’”的北漸念佛禪法門。雖有變化,但這畢竟是老祖宗。

(以上“相關故事”、“禪法傳承”兩部分內容,摘自回傢人著《如何修證念佛禪》)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