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張百忍的故事

張百忍的故事

時間:2019-06-13 08:57:5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張公教育傢族處處突出和字和忍字,他本身就是“忍”與“和”的楷模。相傳,張公藝以忍治傢,九代同堂,共有村民2000餘人,和和睦睦,相安無事。他不但倡導傢庭內互相忍讓,對外也胸懷大度,寬洪海量。有人來借錢糧,有則償還,無則作罷,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車輛,因困難所迫,用後便給賣掉,張公藝也不許追究,再來求助,仍然救濟他們。

一次,有人告訴他:“有人罵你。”他聽瞭笑笑說: “他又沒提我的名字,你怎麼知道是罵我呢?”又一回有人告訴他“有人提著名字罵你。”他聽瞭笑笑說: “我倆向來沒有惡意,他不會罵我的。雖然提瞭我的名子,恐怕天下同名的多瞭。”

又一次,有人給他傢點瞭一把火,被他看見,他競裝作視而不見,並暗暗衷告放火人:我有何做得不當之處,請你直言,你千萬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事我替你保密。以後有什麼難處,請你開誠說話,有求必應。

還有一次,有人偷他的莊稼,張公看見瞭,趕忙避開,但還是被小偷發現瞭,他就誠懇地將小偷的大筐裝滿,放他走瞭。

張公藝的這些行為傳到天宮,玉皇大帝也知道瞭,便派太白金星查閱瞭張公藝的身世,太白金星經過觀察,發現瞭別人不能忍,張公藝卻能忍的九十九件事。玉皇大帝心想:如果他再有一忍,我就給他建一座百忍堂。

一日,張傢門前敲鑼打鼓,客人來往,熱鬧非凡,正為一年輕人操辦喜事,一天的忙碌,迎來瞭全傢人的歡笑。輾轉夕陽西下,已到掌燈時分,這時玉皇大帝就將自己的金拐杖化做一位和尚,來到張傢門口,說是貧僧要見擅越。有人稟知,張公藝出門相見。這和尚向前打瞭個問訊,說道:“貧僧遠道而來,到寶莊欲求借宿一晚。”張公藝說:“此事好說,先請師父用飯,然後於客房內安排。”和尚說:“既蒙擅越許諾不勝感激,用飯倒不必瞭,隻是借宿事貧僧還有一說,適見擅越正為兒輩操辦喜事,能否騰出洞房,叫貧僧於新婦房內一 宿”。本來結親的日子和尚進門就不吉利,又聽瞭這種話,無不氣憤,有的人就要發作,把他趕走。可是張公藝擺手示意制止瞭傢人,便說:“好吧,既是師父有此心願,今日又恰逢寒傢子侄結親,洞房已裝飾一新,就請師父洞房一宿吧!”新郎新娘另擇房子,把這和尚安排到新房裡瞭。一夜易過,第二天早晨日高三竿,和尚還不起床,張公藝推門進去,見和尚還蒙頭沉睡不醒,便說:“師父失曉瞭,齋飯已備,請起進餐。”連喊幾遍,不見答應,揭開被頭一看,哪裡有什麼和尚,原來是個金人。這時張公藝才想起昨晚做瞭一夢,夢見玉皇大帝把他的金拐杖賜給瞭自己,讓建修“百忍堂”,張公藝便用這堆金子蓋起瞭“百忍堂”,以“忍”為本,教育後人,從此,玉皇大帝也沒有金拐杖瞭。

後來“百忍堂”的各宇越傳越遠,很多人都想去看看。他們怎麼個“忍”法。一日有一個神仙路過那裡,也想去看一看。於是便裝成一個乞丐來到百忍堂門口。百忍堂的人看見他,就很客氣地請他進屋,問寒問暖,又拿出飯來給他吃。行乞老人向他們講瞭自己幾十年來貧病交加的辛酸遭遇,百忍堂的人聽瞭很同情他的身世,就叫老人先住下來,安心養病,等病好後再走。經過百忍堂的精心照料,老人的身體漸漸恢復瞭健康。一住不覺半月,老人準備要走瞭,百忍堂的人說:“過兩日是我們四少爺結婚的日子,你老人傢等喝完喜酒再走吧。”

到瞭四少爺結婚那天,百忍堂傢裡賓客滿堂,遠近的人都來慶賀,非常熱鬧。百忍堂的人對老人也象對待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熱情招待,按慣例,結婚第二天早上新婚媳婦要倒水給傢公、傢婆洗臉。百忍堂的人沒有忘記行乞老人,也叫新媳婦倒水給老人洗臉。由於老人身上和臉上的膿瘡還沒有全好,洗下的水是相當污穢的,行乞老人就叫新媳婦把這些污水用壇子裝起來。放茬新房裡。新媳婦也毫無半點怨言照辦瞭。

第三天早晨,新媳婦又給老人端去洗臉水,卻不見瞭老人,隻看見臺上放有一張紙條但自己不識字,便拿到傢公處。老爺一看,大吃一驚,才知那行乞老人是個神仙,便按照紙條上的吩咐,叫新媳婦拿出昨晚的那壇臭水,揭開蓋子一看,裡面竟是滿滿的一壇金子銀子。

我國北方人都喜歡吃餃子,這還要從張公藝一傢分居說起:就是張傢有個人叫張九齡,在朝廷內當過宰相,他早就看出安祿山久後必得叛亂。當時安祿山是范陽節度使,張九齡向唐玄宗進言,要他削安祿山的兵權,可是唐玄宗正迷著楊貴妃,安祿山又認她做幹娘,玄宗對這位宰相的話哪能聽得下去呢?現在安祿山真的叛亂瞭,但不知這位宰相說的話是否傳到瞭安祿山的耳朵裡瞭,如果傳到他耳朵裡,這還瞭得,安祿山不殺他全傢才怪呢!這該怎麼辦呢?全傢一商量,隻有分傢,別無良策。分開以後,留下一部分人,目標小瞭,大部分人逃到外地去瞭。一提分傢,男女老幼都非常難過,可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為瞭表達在一起生活的意願,臨別吃瞭一頓餃子,還約定以後每年春節第一頓飯都要吃餃子,是取意念念不忘這個團結的大傢庭。另一條,是以包餃子為誡嚴口舌,外逃後不能說與張九齡是一傢。這本是張傢分居時的統一佈署,後來人效仿,外出時亦包餃子餞行,意予口緊,少說閑話,口動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以免招來麻煩。至今每年春節或傢人外出都亦包餃子為食。包餃子必須邊緣捏緊,不能露餡,現在人們還常比喻說:“口緊”,作手勢捏著,也是這個來歷。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