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宣化上人:凈福性生瞭,就得清凈的福報

宣化上人:凈福性生瞭,就得清凈的福報

時間:2019-06-14 11:31:5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阿難!我再給你說說這個天人,苦惱和憂懸都不逼這身心瞭。“苦因已盡”:這苦的因已經沒有瞭。可是,“樂非常住,久必壞生”:這個樂,方才不是歡喜畢具嗎?這個樂並不是一個常常可以保持得住的,那麼久而久之,這樂就會壞瞭。

“苦樂二心”:所以這天人也有的時候有這種苦的心、有樂的心。這二心,要“俱時頓舍”:到這遍凈天以後,他得到這個快樂;他如果執著這個快樂而不舍,這也是不對的;又要把這苦樂二心,同時把它放下瞭,沒有苦,也沒有樂瞭。這時候,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快樂。

“粗重相滅”:所有的一切粗重的相都沒有瞭。“凈福性生”:清凈的這種福德性生出來瞭。什麼叫清凈的福呢?就是這苦樂二心都沒有瞭,這時候就是凈福的性生瞭;凈福性生瞭,就得清凈的福報。

“如是一類,名福生天”:這一類的,就叫“福生天”。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舍心圓融”:把苦、樂二相頓舍瞭。那麼舍瞭這苦樂二相,凈福性生瞭,“勝解清凈”:這時候“勝解”,就是智慧比以前增進得多。

這種清凈的智慧,“福無遮中”:又生這凈福無遮,沒有可以把這種福報給遮止的,這種福報太大瞭!“得妙隨順”:所以由凈福無遮,就得這種隨心如意,恒順眾生。“妙隨順”,就是所謂“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就像水似的,你往東開一條河,它就東流;往西開一條河,就向西流。“隨順”,就是任運而行,你怎麼樣做都對,沒有不對的瞭。這種妙隨順,就是一切都任運,遂心如意、遂心滿願。你“無入而不自得焉”,怎麼樣都可以,什麼事情都沒問題,一切的問題都解決瞭,這就叫“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這時候,就到將來將來、未來未來那個時候的邊際上。什麼是未來的邊際?未來的邊際就是未來的邊際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這個名字,就叫“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從前邊那個三禪天——就這個福愛天,在這個地方,就有兩條路,一條路就是到廣果天,一條路就是到無想天。

“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若於先前這個福愛天,得妙隨順心,現在他就有無量凈光,他的福德也圓明。依此從修而證,從證而住到這個天上,“如是一類,名廣果天”:像這一類的,他的德行也廣,他的果位也大,所以叫“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若於先心”:假設於福愛天這個心,“雙厭苦樂”:苦也沒有,樂也沒有瞭,“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在這個時候,他研究舍棄苦樂這個心,那麼研究來、研究去,總也不停止,於是乎他把這個“舍”的道理都明白瞭。

“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這時候,他身心都滅瞭,他這個心慮就“灰凝”,就是結成到一起。這時候,他修這個無想定,他的壽命是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可是這一類的人,他既以“生滅”為修行的因,他就不能明白這個“不生滅”的性。“初半劫滅”:既然他沒有滅他這種“舍”——舍去苦樂這兩種的心,這五百個劫,在最初的半劫他滅去他這個妄想心,滅瞭,就不生瞭。“後半劫生”:等到他最後的半劫——就是四百九十九個半劫,那時候他又生出這個妄想瞭;這個無想定報盡瞭,沒有瞭。

他說什麼呢?他後半劫生出妄想來,他這個無想定壞的時候,就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就毀謗三寶,他說什麼呢?他說:“佛說的,四果阿羅漢已經生死瞭瞭,不受後有瞭;那麼我現在已經證到四果上瞭,怎麼又會受生死去呢?佛大約是打大妄語!”他這麼樣子來毀謗三寶。其實他這個四禪天,並不是四果阿羅漢,這連初果都還沒有到呢!不要說四果。他自己誤以為是四果瞭,這就是錯認瞭,把四禪他認為是四果。這個後邊也會講的,那個無聞比丘,他修到四禪天上這個境界,就以為證得四果瞭,其實是不對的。“如是一類,名無想天”:像這樣的一類的人,就叫無想天的天人。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阿難!這四勝流,一切世間苦的境界和樂的境界都不能搖動他這個心瞭。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他所修的,不是真正無為,不是這個真的不動地;他不過勉強制止它,叫它不動,他並不是真到自己不動的那種地位上瞭。

“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他這時候,在四禪天他還有一個“所得”的心,譬如那個無聞比丘,他以為他得到四果瞭。雖然這樣,他這個功用得純熟用到極點瞭,這個名字,就叫“四禪天”。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