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臨終關懷:學佛人如何幫助即將往生的親人?

臨終關懷:學佛人如何幫助即將往生的親人?

時間:2019-06-15 13:16:0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問:照上面所說的念佛方法,至誠懇切地念去,等到壽終以後,是不是一定可以生到西方去,沒有別的問題嗎?

答:修行的人臨終的時候格外要緊。這應該預先作一個準備才好。

問:怎麼好好的人須要預先準備起死時的事來呢?這個是不吉利嗎?

答:吉利也罷,不吉利也罷,人從來沒有不死的。既然早晚都有個死,又何妨預先來談談呢。況且學佛的人對於死後能生西方凈土,就象從火坑裡跳出來,進入清涼世界,又和出外的人回到傢裡來一樣,是很快樂的事,怎麼說是不吉利呢?

問:既然說,平時念佛的人臨終佛自然會來接引。那還用什麼準備呢?

答:人到臨終的時候,最末後那一個念頭是最為要緊的。生西方凈土,關鍵在於這一個念頭上:上天堂,入地獄也在於這一個念頭上。到那時,必須牢記念佛,不能放松,然後才有生西方凈土的希望。倘若忘記瞭念佛,生西就靠不住瞭。

問:學佛的人一生念佛,怎麼會在臨終時又把佛忘記瞭呢?

答:除非有大根器的人,或者平時修持功夫純熟的人,才有可能臨終不忘念佛。至於一般的人,雖然平時也念念佛,也行行善,但是沒有真實工夫的,一到臨終的時候,就會被妻號子哭、病苦昏迷所憂亂;而且生前經過的事件,死後未瞭的牽纏,千頭萬緒,一一湧上心來,於是貪生怕死,手忙腳亂。你想,在這個時候,心裡還會有佛的影子嗎?

問:那要怎麼辦呢?

答:一個人發心學佛,想往生極樂世界,最好在平時把自己傢裡的老老少少,以及親戚朋友們,都勸他們念佛。這樣,在臨終的時候,就不會被他們混攪亂鬧,弄得前功盡棄,後悔莫及瞭。

問:要往生西方還須別人幫助嗎?

答:是的,念佛的人臨終有三種很要緊的事,都要別人幫助才行。我且分別說給你聽:

第一,在病人臨終的時候,眷屬人等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說長道短,唉聲嘆氣,應該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向他說明,若他不該壽終,念佛可以使病快好,要是病不該好,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佛無虛願,一定親來接引,是他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那裡有說不盡的好處,比在這惡濁的世界上受苦罪,要好得多。這樣隨機開導,並在病人能看見的地方掛一張佛像,使病人眼裡有佛,心裡有佛,自然不至於失去正念把佛忘掉瞭。

第二,幫助病人的工作,除瞭上面所說的,用佛教道理開導以外,還須要傢裡的人分班念佛。因為,那時病人心力很弱,非有別人幫助不可。如果附近有學佛同道們組織的助念團,可以請幾位道友來助念。若是沒有助念團,就把自己傢中的人分成幾班,在病人跟前輪流念佛也可以。

念佛的聲音要不高不低、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使病人自己能隨著念更好,如果不能,就叫他靜聽別人念也是一樣的。

到瞭病人絕瞭氣以後,助念的人仍要照常念下去,念的時間越久越好,至少要在病人氣絕以後,再念八個鐘頭,才可以宣告結束。因為死者氣雖絕瞭,神識還沒離開身體,所以死後幾點鐘內,別人替他助念還是有用處的。這一點是應該加以註意的。

第三,在病人氣絕的時候,切忌進行搬動、哭泣、揩洗、換衣等事,病人或坐著,或側臥,都可聽其自然,不要隨意搬動。因為病人將死或剛死的時候,是或生西方凈土,或升天堂,或入地獄的關鍵時刻,在這霎那時間中,大傢可至誠幫助他念佛,這是最為有益的。

一般人對這方面缺乏知識。往往忙著為他揩洗換衣。不知這麼一來,在病人還沒斷氣的時候,其苦痛自不必說,就算已經斷氣,那時他的神識還不曾離開,依然還有知覺,一被觸動,就會感到身體異常苦痛。由於苦痛就生嗔心,嗔心一生,多墮畜生道中,變作毒蛇一類的東西,這不是很可怕嗎?

還有,在這一時刻,眷屬們千萬不能哭泣,因為將死或剛死的人,如果聽見眷屬哭泣,就容易動情愛心。一有這樣的心也就沒有往生的希望瞭。許多人於父母臨終時,不管病人怎麼樣,總是隨從世俗習慣忙著揩身穿衣大哭大叫,以至父母一生念佛求生西方的願望成瞭泡影。這豈不是被無知的眷屬硬推到惡道裡去嗎?

問:那麼,揩身穿衣等事,應該在什麼時候辦理呢?

答:應該在死者通身冷透以後的一日一夜,或更長一些時間,才可以洗澡換衣。如身冷轉硬,可用熱佈搭在臂肘膝彎等處,過瞭一會就會變軟的。

問:死者究竟生瞭西方沒有,別人有辦法知道嗎?

答:有。如果病人預知自己死的日期和時辰,到那時,看見佛來迎接,面容愉悅的念佛而去,或者別人聽到空中的樂聲,聞到奇異的香氣。有這種情式之一的,就是往生西方的確證。至於一般念佛的人,隻要他平時信願真切,念佛認真,而且為人處世,能柔和慈仁,樂善好施的,臨命終時,傢人又不作障礙因緣,能夠如法助念,氣絕時神情安詳的,也就可能往生。

問:還有其他要註意的事項嗎?

答:上面所說的話都是最要緊的,學佛的人能這樣準備,到臨終時自然不至出什麼岔頭。要知道詳細,可看《臨終須知》。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