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晉美彭措:消盡惡業的四種方法
一、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言:
通過《百業經》的學習,應該知道:有些罪業,小乘自宗是無法懺悔的,如對聖者取綽號、享用僧眾財產等,果報非常嚴重,怎樣懺悔都是要受報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盡這些罪業的;大乘自宗若是五無間罪和謗法罪是難以懺悔的,但用密乘的灌頂、證悟無上大圓滿法是可以懺凈的;密宗中謗上師、謗密法破瞭嚴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懺盡,故所有罪中,謗金剛上師、謗密法二種惡業是最嚴重的,始終無法懺凈,必須親自感受果報。
無始以來我們肯定造瞭惡業,故我們應當猛厲懺悔。消盡惡業的方法有四種:一是發起度化眾生的無畏菩提心,可以消盡業障;二是入無上大圓滿的境界,證悟等凈之實相,無有輪回涅磐取舍,可以消盡業障;三是具足四對治力,修持金剛薩埵,懺悔無始以來之業障;四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業障可以消盡。欲懺清罪業,當以此四竅訣勤修。
師言:現在聽瞭《百業經》的人很多對因果非常害怕,擔心以後做事有意無意中會違背因果,做起來心裡很困難,一方面這種畏懼因果的誠心非常好,說明真正對因果不昧有信心和解行;另一方面也不用害怕,雖然在迦葉佛教法下造惡業者自己懺悔瞭,後來仍受果報,但是,他懺悔的方法僅僅是小乘的懺悔方法,根本沒有大乘菩薩的懺悔方法,如《入菩薩行》中寂天菩薩親口宣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顯然“諸重罪”的對治法是無偽的“菩提心”;另一方面迦葉佛當時也是因機施教,對那些小乘根基的眾生前,隻講造瞭業必須受報,所以,大傢要搞懂瞭佛的密意,就不用害怕瞭,《普賢行願品》中有“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我們現在有大乘的懺悔法又有金剛薩埵等密乘的懺悔法,而小乘中他們僅是生後悔心隻具有四對治力中的一個,餘三種對治力都不具足,但造的業又重,那麼肯定受報。現在我們以種種懺悔方便法勵力懺悔,就不用害怕瞭。 (以上文字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6112.htm)
二、六道中隻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范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馀各道,都隻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神道是指阿修羅道——博主註)隻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隻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備註:博主看雪客對此段觀點尚存有一些疑問)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瞭。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迴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
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份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
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瞋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瞭,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傢屬不可哭,應該代他佈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傢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瞭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摘錄於聖嚴法師著作《正信的佛教》之“佛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
-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