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打醒修行人中的佛油子!
導語:我們經常用“佛油條”、“佛油子”來形容學佛久瞭以後傲慢的佛教徒。本來是個修行人,最後卻為瞭自己的名利忘記瞭為什麼要信佛學佛。然而,修行是一輩子的事,隻有不忘正知正念,經過長期的修煉,才能逐漸改善自己的身口意,而這首先要從反觀自己學佛的心態開始。
我們在內地經常看到祥和的佛,藏傳佛教裡卻有很多忿怒形象的佛,因為佛不可能都是笑瞇瞇的。有些人去到藏地的寺廟,會很驚訝“為什麼有那麼多青面獠牙的可怕雕像放在廟裡?佛菩薩都去哪兒瞭?”其實他們就是慈悲的佛菩薩,為瞭降伏妖魔鬼怪,有時要變得比妖魔鬼怪更恐怖,這樣才能壓得住妖、鎮得住魔。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變臉”的能力,很多父母在教育頑皮不聽話的孩子時,表情也大都呈忿怒相,小孩看瞭覺得很恐怖,但是就會聽話瞭。
什麼叫妖?什麼叫魔?比普通鬼更厲害的女鬼叫妖;比普通鬼更厲害的男鬼叫魔。他們為什麼會變成妖和魔?這些人前世是大福報的人,比如曾是修行人,一輩子修行積德,搞不好很多是出傢人,或是在傢居士,因為心態沒有調好,變得越來越貢高傲慢,藐視因果,後來就會變成妖魔。
有些居士,學佛學瞭十年、二十年,變得越來越傲慢,越來越藐視自己的信仰,越來越藐視自己的戒律。就這樣,把學佛隻是當成炫耀自己的來源,學佛反而成為瞭他的一種傲慢。出傢法師也一樣,比如在藏地有一些辯經很優秀的喇嘛,佛法的知識淵博,卻慢慢看不起別人,自以為是,最後,他天天學的佛法也無法對他產生任何效果。
在藏地,遊牧民族使用酥油軟化牛皮,牛皮本身有點硬,但隻要用一點酥油,就可以將它軟化。可是,用來包裹酥油的牛皮袋,一旦包裹酥油久瞭,不要想用酥油讓它軟掉,就是放在酥油裡煮,也軟化不瞭,泡上一百年它也泡不軟,因為已經吸瞭太多油,本質變硬瞭,再泡也不會有任何作用。這跟油條是一樣的,剛炸下去的油條是軟綿綿的,如果炸過頭瞭,油條就變得硬邦邦瞭,等它幹瞭以後,這個油條就隻能放著無法吃瞭,因為太硬瞭。所以,我們經常用“佛油條”、“佛油子”來形容學佛久瞭以後傲慢的佛教徒。
不止是在傢居士,法師們也要經常反省,“地獄門前僧人多”這句俗語,就是形容修行人修久瞭以後貢高傲慢,不斷墮落的情況,他們對佛法的理解會偏向知識,對因果的理解會逐漸淡薄,甚至會貪慕享受榮華富貴。本來是個修行人,最後卻為瞭自己的名利忘記瞭為什麼要信佛學佛,真是修行人中的“佛油子”。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一個寺廟的老喇嘛來找我的師父---尊貴的土登曲吉紮巴尊者。這個老喇嘛在文革期間被關到監獄裡很多年,他出來後找到老上師,並悲傷地問道:“仁波切,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劫難,一場文革把這麼多高僧關到監獄裡?”老上師慈悲地開示道:“面對這樣無常的劫難,所謂的修行人中會出現兩種人。一種人被關到監獄裡,他們就當是去閉關修行,這些都是真正的高僧大德;還有一種人,他們本來在人世間就是腐敗的僧人,這些人剛好需要被打醒!”
聽完老上師的話,這個老喇嘛講瞭在監獄裡的一個故事。當時一批所謂的高僧大德被關在監獄裡,真是能看出誰修得好,誰修得不好。有些人整天樂呵呵的,說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不受幹擾地閉關修行;而有些人沒事幹,會從羊毛做的袈裟裡抽線,一根一根往外拔,最後衣服隻剩下一點點瞭,又開始篩羊毛,篩完羊毛拿筷子做線……雖然平常都說是大師級的人物,因為沒有定力,沒有修行,熬不過漫長的時間,隻能靠這樣打發日子。老上師告訴他:修行好不好遇到困難時才知道。
一個人,並非因為穿上瞭袈裟,皈依瞭三寶,腦袋瓜就會變成佛菩薩的思維。修行是一輩子的事,隻有不忘正知正念,經過長期的修煉,才能逐漸改善自己的身口意,而這首先要從反觀自己學佛的心態開始。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