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提倡兒童讀經外是否還要教導孩子禮佛、念佛?
問:現前海內外有許多團體提倡兒童讀經,弘揚中國傳統教育。請問兒童讀經班除國學經典以外,是否需鼓勵孩子背誦佛經,教導孩子禮佛、念佛?
答:這個要看情形,不可一概而論,各有因緣,你要能夠隨機施教。這裡頭要註意的一點,就是「父子有親」是根本,這個一定要懂。如果不在這上下手,恐怕小孩讀瞭經書之後,將來長大他反佛反得很徹底。為什麼?佛教裡頭什麼玩意他都知道,他會把你徹底破壞。那時候你就後悔莫及,你就永墮地獄,要出來就很難瞭。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從兒童學起的,佛門裡面固然會收沙彌,沙彌總是七歲以後。你看看中國倫理道德的教育是七歲之前,你沒有這個根不能收!七歲做沙彌,就是入瞭佛門,學什麼?學小乘經。小乘經裡面學做人的道理,佛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應當聽佛的教誨,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好像讀書一樣,先念小學後念大學,沒有說沒有念小學,就跑去念大學,哪有這種道理!
可是你又要知道,中國佛教很特別,中國佛教沒有小乘。實實在在講,你們諸位去看《大藏經》,《大藏經》裡面的小乘經典非常完備,我們中文翻的小乘經確實不亞於南傳巴利文的小乘經。我過去曾經將這兩種對比,巴利文的《藏經》(小乘《藏經》)對比我們中文翻譯的四阿含,發現四阿含就是小乘經,大概《藏經》隻多瞭五十幾部。全部有三千多部,三千多部隻差五十幾部,你就曉得我們翻譯得多麼完整。翻譯之後,在中國成立瞭兩個小乘宗派,成實宗、俱舍宗,現在都沒有人知道。這兩宗在唐朝中葉以後沒落,到宋朝就沒有瞭。什麼原因?孔孟老莊代替瞭。中國人有傢教,有這個基礎,所以不需要小乘教,讀儒書的人可以直接入大乘,是這麼個道理。但現在我們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小乘也不學,直接就學大乘,所以上不上,下不下,無論在傢出傢都沒有成就,原因在此地,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佛儒一起學,我跟他十年,十年如一日,他每個星期講一堂佛經,講一堂儒學,講儒學是補習!我們是儒跟佛同時並進,一個星期兩堂課,十年沒有中斷,所以才曉得儒重要。老師現在已經過世十幾年瞭,我們現在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老師過去對於這些德行的教育,隻是給我們提示,很重要,他老人傢沒有開講,因此我們的學習也就懈怠,不是很認真。他老人傢教我們學《五種遺規》,我們每個學生都去買瞭一套,做為修身讀本。這門課程隻叫我們自修,沒有正式排上課,當然他也是很忙,沒時間,我們自己讀。
《五種遺規》裡面有「童蒙養正」,其中有朱夫子的一篇「童蒙須知」,那就是《弟子規》的前身,《弟子規》就是由這篇東西重新修改,重訂的。而實際上,它參考瞭許許多多古時候著名的傢教,可以說《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傢教的集大成。它編得好,是用《三字經》的方法編,一句三個字,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編得實在是好。它的綱領就是孔子在《論語》裡面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我們現在提倡全民都要學,趕緊把這個根找回來,你才有救;這個根不找回來,中國文化將來會斷掉,沒救,所以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
能救這個,佛教也救起來,因為佛教的根也在這裡。我今天勸同修,《弟子規》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實,《十善業道》就做不到,《十善業道》是佛教的根,這個根一定建立在《弟子規》上面。沒有《弟子規》,佛教的根沒有用,這個根不能生長,這就是為什麼佛說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我們今天用《弟子規》代替小乘,道理在此地。文不長,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你若不能完全落實,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實,十善業就做不到,三皈五戒就做不到,所受的都是有名無實,怎麼能成就?不但念佛不能往生,即使你是在念佛堂領眾的人也不能往生,這個例子我親眼看到過。
我那時候出傢,在圓山臨濟寺,臨濟寺有個念佛會,統統是福建人,福州人。領眾的林道棨居士,一生學佛,可惜最後沒往生。臨命終的時候不念佛瞭,聽到佛號就討厭,就罵人,業障現前。很多同修都感覺奇怪,他比出傢人修得都好,最後怎麼會這樣?這是因為業障現前。業障現前是因為因地不真,樣子做得是很像,心不誠懇,所以才有業障。由此可知菩提心多重要,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比什麼都重要,你沒有這個心,去不瞭,佛念得再好都去不瞭。
那個廟是福州人的廟,百分之九十都是福州人。我小時候在福建住瞭六年,福州話講得還不錯,所以他們沒有把我當外人。我們這些出傢同學在一塊的時候,回憶林老居士一生的言行,發現他個性很強,脾氣很大,人傢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能原諒。所以他最後的障礙就是從這來的。雖然是念佛念得那麼虔誠,念得那麼好,一個星期一次念佛會,而且幾十年都沒有間斷,很不容易。他自己的事業也不錯,好像在銀行界服務,做過襄理,地位也很高,最後卻是這樣的下場。我們才曉得,真正的因素還是《弟子規》!沒學《弟子規》才出現這個事情,真學《弟子規》這個事情不會出現。《弟子規》上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要是存這種心,怎麼會有這個過失?所以你若真落實《弟子規》,臨命終時,你的冤親債主就找不到你。
我們在新加坡看到居士林的林長,這位老先生我看著他往生的,他叫陳光別。是個銀行傢,在新加坡非常富有,病瞭兩年,躺在床上不能動,業障病。李木源居士把我講經的錄相帶拿到他傢裡去,他把電視放在他床鋪靠近腳的地方,他頭抬起來枕在枕頭上可以看到電視。天天聽講經,一天聽八個小時,聽瞭兩年,除聽經外就念佛,真的是萬緣放下,他真正用功夫就是兩年。兩年真成功瞭,他告訴李木源居士,他要往生。李居士說不行,你現在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各個方面還不穩定,隻要你在,大傢都沒有話說,都會好好工作。他說好!那我再等兩年。又過瞭兩年,真的他往生瞭,就是四年。四年,每天聽經八小時,除瞭聽經之外都是念佛,走得很瀟灑,很自在。
走的前三天,找我去給他做皈依,聽經念佛四年後才皈依。好像第三天就走瞭,預知時至,他三個月之前就曉得是八月初七要走。在一張紙上寫瞭十幾個八月初七,傢裡人不敢問他,寫這個幹什麼。八月初七那天走的,三個月之前寫的,清清楚楚。他走瞭之後,我們培訓班的同學到他傢去助念,輪班助念,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有一批學生回到居士林,陳光別的冤親債主不少,有幾十個人跟著法師到居士林來瞭。其中有一個附體在念佛堂杜美旋居士身上,他說我們是陳老居士的冤親債主,我們看到他往生很羨慕,我們也不想找麻煩,我們現在有點要求。大傢就問他要求什麼?他說要求皈依,要求聽經。那個時候我在香港講經,他們打電話告訴我,我說趕快給他們做皈依,那時是悟全法師在那裡。
要聽經,要滿他們的願,他們提出來要聽《地藏經》,《地藏經》我們講堂裡面有放錄相帶。他說講堂不行,講堂裡面的光太大,他們這些鬼受不瞭。以後要求在餐廳裡面放錄相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供養這些鬼神,冤親債主。
你真有功夫,冤親債主都對你尊敬,都不會妨礙你;你要對他不恭敬,他會找你麻煩。臺灣林道棨臨命終時就有冤親債主找麻煩,不讓他念佛;而陳光別臨終,冤親債主還幫助他,看著他往生,生歡喜心。不一樣,做人不相同!人不能沒有德行,沒有德行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無論什麼事情,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想想別人用這種言語、態度對我,我歡不歡喜,我能不能接受?若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個態度對人,我就不可以用這個語氣對人。你能常常這樣想,才能真正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兒童必須要學《弟子規》,父母一定要帶著小孩,把《弟子規》在傢庭裡頭落實,這個重要,儒佛的根都在此地。兒童讀經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四歲以後是恰當年齡,四歲之前,一定要把做人的基礎奠定好,這比什麼都重要。真的有根,他將來念佛才管用。所以佛門裡面講,七歲可以做沙彌,這就是說七歲學佛很好,七歲之前學儒,那他的傢教就好,他的根就堅固。應著重傢教,傢教的關鍵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父母做不到,你想教好小孩,不可能。21-289-000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