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蔡禮旭:善有正有偏

蔡禮旭:善有正有偏

時間:2019-06-16 18:52:5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蔡禮旭老師

 有偏有正。在他們那個時候有一個宰相叫呂文懿公,那時候當瞭宰相,然後辭官回鄉,所以在整個國傢的名聲也是非常非常的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剛好在他回鄉的路途,遇到瞭一個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間,他的這些隨從就馬上要去把這個喝醉酒的人把他趕到路旁去。呂文懿公因為存心仁厚,所以想說:我們就繞道好瞭,不要跟他一般見識。結果後來過沒有多久,聽到瞭一個訊息,就是這一個擋在他宰相回傢路上的醉漢被判瞭死刑。當呂文懿公聽到這個消息,他就想起當初把路都讓給他是錯的。因為這個人明明知道宰相來瞭,他連宰相都敢擋,膽子大不大?大!之後宰相還繞路走,那看到人他會怎麼講?你看連宰相都要讓我三分。那他就會肆無忌憚,愈來愈囂張,所以之後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呂文懿公才警覺到,當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給他處罰處罰,可能他會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於會犯下這麼大的錯。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為姑息瞭這一個醉漢,所以結果反而不好,這種情況叫正中偏。

另外剛好有一次幹旱,整個地區都缺米糧,很多的人民就開始擅自搶這些員外的食物。這員外去報告官府,結果官府也沒管。這個員外很怕他的米糧被搶光瞭,所以馬上把他傢裡面這些仆人組織起來,拿著棍子開始去處罰這一些搶劫的人。所以這些搶劫的人就有所畏懼,後來就沒有再作亂。所以當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糧,之後卻讓這些亂民不敢造次。所以這個叫偏中正。心裡確實不是為瞭社會大眾,但是後來卻影響瞭社會大眾,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恭摘自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蔡禮旭主講(第三十一集) 52-116-31  感恩老師!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