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土法門:佛是叫我們把貪心消除,不是把貪世法換成貪佛法 精進勇猛與貪佛法的區別

凈土法門:佛是叫我們把貪心消除,不是把貪世法換成貪佛法 精進勇猛與貪佛法的區別

時間:2019-06-16 19:12:0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信心真足。世間法,出世間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能貪,世間法不貪,貪佛法,佛是叫我們把貪心消除,我們貪心存在,隻是換瞭對象,把貪世法換成貪佛法,還是貪。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障礙你往生,障礙佛菩薩來接引。阿彌陀佛來接引,走到你面前,你怎麼貪心還沒放下?佛就離開瞭。當然這也不容易,有這等功夫覺悟得快。怎麼覺悟?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必很久,阿彌陀佛第二次來瞭,第三次來瞭,常常來照顧你,你心定瞭。我們不能不知道。

摘錄自:凈土大經科註(第五回)(第三集)2018/1/27臺灣臺南極樂寺 檔名:02-047-0003

問:第一個,聽師父講,學佛的目標是要去掉貪瞋癡慢,破迷開悟。並貪佛法也是貪,但同時又提出學佛要求精進勇猛,請問如何理解精進勇猛與貪佛法之間的區別,如何正確理解精進與貪?

答:他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確實有深度。學佛的同學應該都知道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一般稱為六波羅蜜,如果你明白這個綱領,這個問題就解答瞭。

六個綱領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順序來修學,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個要修佈施,第二是持戒,你不能佈施,持戒決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決定做不到精進,所以它是有層次、有順序的。

去掉貪瞋癡慢是在第一個階段,佈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棄,佈施什麼?最重要的是要把貪瞋癡慢給佈施掉,你後面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一帆風順。

我們今天修菩薩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貪瞋癡慢佈施掉,關鍵在此地。這樁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瞭,你才能理解精進與貪欲。

你看我們因為貪瞋癡慢佈施不掉,學佛也是貪心,燒香也貪圖我要燒第一炷香,燒第二炷香就不甘心,這怎麼行?

學習法門,我要學最殊勝的法門,到底哪個法門最殊勝?

很難講,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最殊勝?

佛經上也常講第一法門,最殊勝法門,那個不是法門有差別,第一殊勝是從哪裡講?

從根機上講的。適合於我修學,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的根性,我修這個法門一定有效,一定成功,這個法門對我來講是第一殊勝,對你未必是第一殊勝。

佛在經上常常用比喻說,佛好像是個大夫,醫王、大夫,這群眾生都是病人,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藥方,對癥瞭,你這個藥服瞭你的病就好瞭,這對你是第一。

如果不對癥,這個藥吃瞭恐怕病加重,甚至於要死,毒死瞭,那怎麼能稱殊勝?

所以法門應機就叫殊勝,就叫第一,是從這上說的。不是從法上說的,法沒有高下,法沒有分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斷煩惱,貪瞋癡慢是煩惱,不但學佛從這兒下手,儒傢教人也從這下手。你看儒傢教學,《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這是講真正用功,從哪裡下手?格物,然後再進入致知,再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不能亂。

什麼叫格物?司馬光說得好,我們印光大師也說得好,印光大師的說法是跟司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欲望,你對物質享受的欲望;格是什麼?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質欲望要把它革除掉,這就是斷煩惱!然後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換句話說,你的智慧是因為你的煩惱把它障礙住瞭,煩惱去掉,智慧就現前,這致知。

真正智慧現前,你的意就誠瞭,意誠之後,你的心就正瞭,你看看儒傢講這套功夫,也從斷煩惱下手。

佛法更講的清楚,破煩惱障,然後破所知障;破煩惱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講沒有差別,我們要能夠懂得。

所以智慧跟精進不一樣,精進裡頭決定不帶煩惱,我們今天講精進,勇猛精進裡面帶著有煩惱。為什麼勇猛精進?我有目的,我有企圖,我有好處,如果什麼好處都沒有就不幹瞭。你從這上你就懂得,世間裡頭哪有精進?都是附帶名聞利養在裡頭他才肯幹;什麼都沒有,你還拼命努力幹,那是精進。你所作所為真的是犧牲奉獻,是為利益眾生,為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成就自己德行,這是精進。絕對沒有名利在裡面,決定沒有企圖在裡頭,區別在這個地方。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