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明一法師:世人愛處我不愛

明一法師:世人愛處我不愛

時間:2019-06-17 11:57: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不理》文摘78

世人愛處我不愛

出傢人的想法常常與大眾的想法相悖。這是因為出傢人學佛之後,知道一切要向內心、向自己去追求,不能向外去追求。而大眾正好相反,一切是向外去追求,很少有人會向內去追求。

所以,出傢人就會快樂些(尤其是解脫瞭的人,他們是徹底快樂瞭),而世間大眾往往就煩惱不斷(盡管表面上風風光光),這是因為他們的追求方向不同的結果。所以,當我們發現出傢人與在傢人在所追求的東西上有很多不同的時候,不要感覺到奇怪。

世人的追求離不開五欲,所謂財、色、名、食、睡。世間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見世人為瞭五欲是願意花掉自己的生命的。其實我們詳細看看這五欲,哪一件是我們值得追求的?就算眼前追求到瞭,你的生命沒有的時候,哪一個能夠幫得上你的忙?

這還是假設在你能夠追求到的份上,還有多少人追求不到呢?還有多少人不滿足呢?還有多少人在追求的過程中就失去生命瞭呢?還有多少人因為追求這些而失去很多很多其他的東西呢?還有多少人因為追求這些鋌而走險呢?還有多少人因為追求這些而……

所以,這個五欲實在不值得去追求,且不要說追求這五欲的痛苦,就算是僥幸被你得到瞭,又能怎麼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然,就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解脫,我們還離不開這五欲。那麼我們就應該隨順世緣,看透五欲,做五欲的主人,而不是做五欲的奴隸。

記得在少林寺打禪七的時候,慧通老和尚給我們開示說:“世人的五欲有什麼好的,哪能比得上我們打坐。雙腿一盤,兩眼一閉,舒服,你不知道。”現在我是親身體會到瞭這種快樂,一切五欲都不能帶來這樣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當然是五欲不能比擬的。

所以,很多解脫瞭的出傢人自己一個人住到山裡面去瞭,絕大部分則住在叢林(寺院)裡面,過著所謂“林下相逢隻談因果,山間作伴莫負煙霞”的日子。這種日子在世人眼裡是非常悲慘的,因為沒有名利可追,沒有財富可求,而出傢人則樂在其中,號稱“納帔幪頭萬事休”。

記得洞山良價的《告北堂書》裡面寫道:“不求名利不求儒,但樂空門舍俗途……”可見我們出傢人是很向往這種“納帔幪頭萬事休”的生活的。隻是世間的人難以理解,往往還冠以“遁入空門、跳出紅塵”等等字眼,認為這些出傢人真是“槑(méi)”到傢瞭。所以,眼下隻能是各自尋找自己的樂子去吧。

等到碰上瞭南墻,見到瞭老、病、死,有智慧的人才會發現自己走瞭彎路,發現自己才是“槑”人,求個“納帔幪頭萬事休”都不得。回過頭來跟出傢人學參禪,瞭生死,真是應瞭世間人說的“得意學儒,失意學道,絕望學佛”瞭。但是不管如何,出傢人還是慈悲。不管什麼時候,都是禪門大開,迎接四方的眾生。

這樣,有很多人走上瞭世人愛處我不愛的禪修之路。為什麼說,禪修之路是世人愛處我不愛呢?因為,這條路正好與世人走的路相反,要大傢回光返照,要大傢向自己的內心去求。我們所愛的是自傢的如意寶珠,我們要開發的是這顆人人本具的無價之寶。

所以說禪修或者修行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就是要找到我們自己的毛病,然後向這些毛病“烎(yín)”去。這當然是個痛苦的過程,沒有“絕望”的人可能會很難接受。可是,這個過程是無法回避的,或者說這個痛苦的過程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佛教的其他法門,我自己不是很清楚,但是禪宗這一法,還真就是要你絕望一次,要是不絕望是不可能成就的。所謂“撒手脫樊籠”,就是要你在懸崖前撒手,逼死自己的偷心;否則總是在情解上做功夫,不能直透自己的心源。因為隻有通過瞭大死大活的人,才有機會親身體會到佛陀的教誨。

要不然都是在口頭上或者情解上做功夫,一切脫離不瞭自己的思想分別,所謂“在鼓動兩片皮”。到瞭臨命終的時候,甚至是在苦難來臨的時候,就把佛陀的這些教誨全給忘記瞭。學到的字面上的東西全不管用,真的是所謂“為人數鈔票,自無半分錢”。

有的人甚至還會因此而懷疑佛陀所說是否真實,再加上看到一些沒有解脫的出傢人的行為,比如佛陀罵的“說在空中,行在有中”這樣的人。他們就會更加懷疑,出傢人(在他們眼裡,出傢人是專業學佛的)都這樣,佛陀所說的好處出傢人都得不到。那麼,在傢人是不是被騙瞭呢?

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我見到很多很多。所以,我們不用管那麼多,先管好自己的解脫,去真正體會世人愛處我不愛的境界,用我們的行為或者行動,把我們的處境表現出來。隻要我們是真的得到瞭解脫,這些快樂是會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之中自然透露出來的。

記得憨山大師有個偈子:

依巖結構草為庵,乍可容身止一龕。

但得心源歸湛寂,任從世事付癡憨。

三竿日上還高臥,丈室雲封不放參。

佛祖直教蹤跡斷,何須前後列三三。

這樣的境界,才是我們出傢人真正地把世人愛處我不愛的心情表現瞭出來。

最後我們看看石頭和尚《草庵歌》,看看石頭和尚是如何表達自己的世人愛處我不愛的:

吾結草庵無寶貝,飯瞭從容圖睡快。

成時初見茅草新,破後還將茅草蓋。

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

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

庵雖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體解。

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

問此庵,壞不壞,壞與不壞主元在。

不居南北與東西,基上堅牢以為最。

青松下,明窗內,玉殿朱樓未為對。

納帔幪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

住此庵,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

回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

遇祖師,親訓誨,結草為庵莫生退。

百年拋卻在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

千種言,萬般解,隻要教君長不昧。

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遮皮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