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妙智比丘尼:除非心願未瞭

妙智比丘尼:除非心願未瞭

時間:2019-06-17 14:28:1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一位朋友對我說:因為從小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她一直拼瞭命的努力,竭盡所能讓自己滿腔熱忱地活著,無論吃多少苦,流多少淚,她始終覺得有希望有力量。終於有一天,她父親對她說:“你是我的榮耀”。可是她竟然沒有絲毫得到認可之後的開心與激動,相反,她不無沉重地告訴父親:好像一生就為瞭要聽這一句話,活著的意義隻為瞭那一句話,似乎聽到這一句話就不再有繼續活下去的必要瞭,這樣的心滿意足就是人生的盡頭,她甚至真的想到自殺。我當時聽瞭隻覺心驚,她是一位博士。<?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正應瞭李碧華的一段文字:

人生有三種遺憾,即完成心願、不能完成心願、沒有心願。

完成心願,一下子失重,沒有力氣把自己提起來。多番掙紮、努力、痛苦、不眠不休、頭懸梁錐刺股、雙目因緊盯目標而發出光彩,一旦到達,前面已無路。歡欣過後,萬般冷寂。要一直抖擻下去,除非心願未瞭。

這話不無道理。問題是:如何才能保持心願未瞭。也許最好的辦法是持續不斷地設定下一個目標,在上一個目標已經實現的情況下,不停地追求完善,但不要與欲望相關。

沒有出傢前我的心願是出傢。即使再煎熬我也感覺充滿動力,因為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前方就是一片絢爛的美景。出傢的最初,我摸著光光頭茫茫然地以為一輩子的事情都忙完瞭。到後來卻發現,這一生才開始,出傢隻是一個新的起點,就連成佛也是一個新的起點,無與倫比的西文極樂世界不過是一所可供你深造的高校而已。“所作未竟,不懷休息”,弘法利生的事業根本就沒有終點,你必須永遠保有朝氣與活力。這對於已經確立瞭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的菩薩行者而言,不過是安享生命的愉悅;但是對於一般凡夫俗子而言不可不說是一大心靈挑戰。

所以李碧華又說:永遠無法完成心願,也是折磨。幾乎到瞭,又差一點點。到瞭,馬上又跌回原處,吳剛伐桂般徒勞。有些人把這遺憾帶到陰間,連做鬼也念念不忘,他還有事情沒做妥。

相比之下,這種遺憾似乎又比前者來得更徹骨。因為總是看不到結果,在波濤洶湧中飄飄蕩蕩起起伏伏永遠到不瞭岸的感覺。凡人總是被各種欲望左右,達不到欲望,就有求不得苦;達成瞭欲望時,人又會無聊,覺得也不過如此。而且達成瞭一種欲望,又有新的欲望產生,於是又會有新的痛苦,生命就是這樣進行著失控的無休無止的輪回。要想擺脫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必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為什麼像比爾蓋茨那樣的世界巨富,一個有著“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念頭”和“最聰明的頭腦”的人,用他的放下,他對愛、平等和理想的追求,轉型成為偉大的慈善傢?這固然是一個奇跡。他說:人的本性中蘊藏著兩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關愛他人。如果隻為自利,就會在欲望的苦海中輪回不息,隻有將關愛他人,奉獻他人作為人生終極追求,才能永保動力與熱忱,快樂並且無止境地奮鬥下去。

第三種遺憾——沒有心願。沒有心願的人最可憐。竟然不知道何去何從,沒有目標,也沒有熱忱,隻是行屍走肉般地度過一生。如同盲龜值木般才能得到的暇滿人身就這樣白白地浪費掉瞭。

最後,我終於發現我的問題所在——我不夠抖擻,因為某些心願貌似已經完成;我不夠坦然,因為某些心願幾乎永遠無法完成。所幸,我還不是最可憐的沒有心願的人。並且慶幸,我還擁有一個沒有實現的但確定最終能夠完成的心願,它必將激勵我一直抖擻下去。

那位女博士,我想告訴她,不要為一個人或者一句話而活著,那樣很辛苦很危險也很遺憾。因為那並不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而證明自己也未必那麼重要,不過我執而已。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