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遵賢同學的報告,從黃念老談《夏大士念佛論》得到的啟示
學生:從黃念老談《夏大士念佛論》得到的啟示
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
慚愧弟子遵賢冒昧報告的題目是:從黃念老談《夏大士念佛論》得到的啟示
弟子有幸拜讀黃念老談《夏大士念佛論》一篇文稿,倍感法喜,現恭錄其節要如下:
乙未年的春節,正月十三,夏老師關於念佛的一次開示。
這一句佛號,能夠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他特別贊嘆凈土法門,他說瞭四句,夏老師這裡引用瞭兩句。「凈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要離開佛法,可以行世間一切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要把世間法都扔掉,而能證佛法。
所以這個法門特別適合在傢居士。為什麼呢?不要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不必離開世法而證佛法,畫畫啊,寫字啊,設計電腦等等,哪一件事能防礙你修行?世間的事都可以做。所以凈土法門,特別適合於當今這個時代。大傢都能夠去生產,都能夠在社會上做工作,不用關著門去修持,所以它特別契機。不管將來社會發展成什麼樣,凈土法門都能適應時代。
所以夏老師說「這一句佛號,即是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就這一句佛號就可以證佛法。這一句佛號,不管幹什麼都可以念。古代有一位王打鐵,隻會打鐵,不識一字。拉風箱時,南無阿彌陀佛……,打鐵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三年之後,站著說瞭四句偈:「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至,我往西方。」說完後站著立化瞭。不廢世間法呀,他還是照樣打鐵,而證瞭佛法嘛。
夏老師的話,「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剛才有人說,念的時候還有些妄想,沒關系。隻要這句佛號,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剛鉆出來,不跟著它跑,這句佛號馬上就接上,這個不礙事。必須得有個地方才能修,即是將世法佛法打成兩截瞭。非得有個地方,有個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兩截瞭。不需另外找一個環境,什麼地方都可以修,幹什麼工作都可以修。
夏老師的話,隻要佛號不斷,在煩惱、苦痛、歡喜中,不忘即是功夫。隻要肯念,成佛一半。隻要搶救,救一句是一句。這話說得非常懇切啊,隻要肯念,成佛已經成功一半瞭。搶救,別管它是有妄想還是沒妄想。如果不搶一句是一句,以後還不一定有什麼麻煩呢。能搶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瞭,也許能念個一千句,一萬句。「搶救」這兩個字,大傢要好好體會。
底下是夏老師的話,這一段很重要。「念到成片,一心不亂,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苦樂忙閑老有這一句,就是證。這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不能證正覺」。念佛念到成片,就是能有一片很清凈。再進一步,就是一心不亂,理一心,事一心,這不大容易達到。事一心,就是老有這一句。無論在幹什麼,無論什麼時候,這一句都不斷,見惑、思惑都沒瞭,就到瞭事一心。這個很具體啊,所以佛法是最科學的東西。有很多人亂來,我們一下子就知道瞭,要說證到瞭事一心還有見惑、思惑,那就不是。理一心要破無明,這句佛號是破無明最好的方法瞭。
理一心就是破無明瞭,就是證。念佛成片就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老記得這句佛號,老把它當作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說,不要求你把佛法當作唯一的,隻要求把它當作第一件事,這個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當作唯一的,別的都放下,那隻能專心去修持瞭。現在不做這樣的要求,不符合時代,也不符合現在人的根器,而且這麼做也不見得就好。隻要求你把它當作第一,把它照顧好,還有第二第三。但在有矛盾的時候,你要保持第一。兩個要選擇的時候,要保證第一,放棄第二。就這個就決定瞭你能不能證。這個事咱們都能做得到。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瞭。大傢老說證,這就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就不能證正覺。「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還想成佛就不可能瞭。
夏老師的話,「第一步證,就是要從這裡證起。不一心不亂,也能往生。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修持還是要專一點,不要這個也舍不得,那個也舍不得,不管什麼還都有一點,其實一法就是萬法。要是真熟瞭,修行也就是六個字,生處熟,熟處生。貪瞋癡咱們太熟瞭,我們修持讓它生一點。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太生瞭,就是讓它變熟一點。就是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老想不起來。要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要想生處變熟,你就是老提這一件事很容易變熟。一會這兒,一會那兒,那就不大容易熟瞭。所以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應當要老念,苦也念,樂也念。不必要一句頂一句。我過去就用追頂法,一句頂一句,不是必須的。一句頂一句的好處呢,不給妄想留縫,就是緊瞭一點,不必老是這麼念。心中老有這一句,這一點不大好體會。不是一句頂一句,那心中怎麼會老有這一句呢?慢慢體會。隻要心中老有這一句,就是一向專念。所以有的時候要體會,就是去把當時打掉的什麼話,都體驗起來。隻要心中老有這一句。
夏老師的話,「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向專念,人人能辦」。還有些人不能辦的,那隻是他不肯辦。還有人說身體上有缺陷,我「搶救」不瞭,沒有這回事。所以老有這一句,佛法時時現前啊,時時心裡頭都有佛法。夏老師說,「佛法能夠時時現前,塵勞就處處解脫」。時時都有佛法,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底下這幾段話做證明瞭。夏老師講瞭念佛,這句佛號就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一句佛號當下即是常寂光。這是很殊勝啊,為什麼呢?夏老師說,正念相續就是「常」。念頭是正念,一念接著一念就是「常」。湛然不動就是「寂」。就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清湛極瞭,這裡沒有動搖就是「寂」。光明遍照就是「光」。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華裡。
最後夏老師說瞭一句偈子:「堅持正念相繼不斷」。貴在堅持要相繼,關鍵在相繼。所以剎那的見法也不是難事,就是相繼大難。堅持正念相繼不斷,這樣的話怎麼樣呢?「常寂光中時時相見」。彼此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常寂光土是極樂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是佛所居的土,法身大士所居的土,稱為實報莊嚴土。凡夫往生,隻是在凡聖同居土。斷瞭見思惑,才能生到方便有餘土。破無明,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四十二品無明,這裡是很深啊,無明破瞭一層還一層。破一層就可以分證常寂光土,全破凈瞭就是佛瞭,究竟的常寂光土。那麼,隻要正念相繼不斷,就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裡無異對面」。雖然相隔萬裡,跟在對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說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裡無異對面。「如人飲水自己體驗」,就像人喝水一樣,是冷是熱的,自個知道。因此,我們說佛法是真實不虛。
下面,我想和諸位善知識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匯報、交流、分享弟子得到的啟示,願與大傢共勉。
啟示一:從賢公住世表法看佛法不離世法
綜觀賢公住世表法,示現瞭現前這個時代最好的修行方法,那就是佛法不離世法,幹活不耽誤念佛。他的工作是種田幹活,他一天到晚都不閑著,還什麼活都幹,可心中的佛號不間斷。念佛不妨礙工作,工作不妨礙念佛,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把心定在佛號上。對他來說,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修行,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一天到晚快樂無比。
他的一生就是佛法的落實,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佛法絕不是讓我們在生活中什麼都不接觸,而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中修行,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真修行。對於我們,不起心、不動念難,還是按部就班的來,先修不執著、不分別,順境逆境現前,學賢公怎麼應對?修六度四攝,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生瞋恚,不受外面幹擾,心就清凈瞭。
他的道場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時時處處都是道場,心是道場,因為心裡有這句佛號的時候就是道場——阿彌陀佛的大道場。誠如他所說,老佛爺(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所以,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要學他這功夫,幹什麼也不離開念佛,已養成念佛的習慣,佛號在他心中刻骨銘心,行住坐臥片刻不曾丟失。
他常叮囑大傢,搬柴運水,無非是道;粗茶淡飯,皆是修行。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這句話就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實生活寫照。
他還勸告大傢,心裡好好念佛,事該做的還是要做,不能不做,隻要心裡清凈,隻有阿彌陀佛,不裝別的事,不會耽誤成佛。我們要學他心上放下,心裡隻放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事上隨緣隨分隨力,不攀緣,更不化緣。誠如恩師在講經中開示到,日常生活要看得淡,並非不負責任,否則要把佛法的形象破壞瞭。如果說學佛人世間事不負責任,令社會人士看到會說,學佛的人,傢也不要瞭,父母兒女都不養瞭,不仁不義,就把佛法破壞瞭。世間事,我們比不學佛的人做得還要圓滿,使社會人士看到學佛人確實比一般人不一樣。
總之,佛法和世法是一不是二,凈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細看賢公住世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在表法,無不在修行,無不在向人們展示佛法、尤其凈土持名念佛法門之微妙。企望大傢見賢思齊,而不是見異思遷。
啟示二:用「搶救」的心態一向專念直至心中老有這句佛號
「信願持名」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必備正因。誠如蕅益大師所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可見能否往生,決定於信願。蕅益大師亦雲,「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信願必須落實在持名念佛上,能信、能願自然持名。當然,如果隻是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信願,就像是自行車隻有一個輪子,鳥隻有一個翅膀,不得往生。
用什麼心態持名?夏蓮公給我們開瞭一服良方,那就是「搶救」二字,救一句是一句。
印祖也有一段異曲同工的念佛開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用在臨終,可以這麼說,「臨終一秒鐘,終生念佛功」。人命在呼吸間,尤其在臨終之際,四大苦逼,痛不可言,如生龜脫殼,活蟹落湯,又有冤親債主幹擾,心力極其薄弱,沒有堅固的願力,沒有平時的一心專念,沒有彌陀大願的加被,何能正念持名?不能持名,何得往生?若無平時持名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隻有平常一向專念,方有可能於臨終之際,提得起這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誠如劉素雲老師所言,衡量我們學佛功夫的檢驗標準,就是臨終阿彌陀佛能不能真正派上用場。派上用場,你成就瞭,派不上用場,你這一生又空過瞭,又隨業流轉去瞭。所以恩師教誨我們,在這個世界要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在執持名號上,念得純熟,煩惱就沒有瞭,都變成佛號瞭,念佛三昧也成就瞭,這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迫切要辦的大事。
總之,用「搶救」的心態一向專念,以達到心中老有這句佛號,實現「念佛成熟」、「念佛成片」、「念佛成佛」之往生大願。
啟示三:以「生處熟,熟處生」為修行標準反省我們的欣厭之心
黃念老在《報恩談》有一段精辟開示,恭錄如下:
我們修持就隻是兩件事情,兩件事情其實說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處熟,熟處生」。我們就是什麼呀?貪瞋癡,為我打算,這一些熟極瞭,打妄想,從來沒有說我現在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我來打妄想,自然就是妄想。那個貪心、瞋心、癡心你壓還壓不住,那熟極瞭!這種向道的心,我要來念佛,我要來做功德,來助人,利他,這些心是生,沒有那些各種貪欲、那個心那麼熟,自然而然;而那個心那麼真,一切都可以不管瞭,連命都可以不管。所以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這個生處變熟,熟處變生。要把我們這個道心,菩提心,這些種種,慈悲心,要念佛、要持戒,變成很熟。而這些個世間,這些功名富貴、妻兒子女,一切一切大傢所熟的東西,我們要變成生疏。這是一個轉換!
反省我們凈業學人之修行,每個人都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忘失初心,沒有堅守,以至於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記得曾看過加措活佛著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書,書中有則故事:有四個孩子,把撿到的錢包交給老師後受到表揚,為瞭繼續得到表揚,第二天,這四個孩子紛紛曠課去街上找錢包。孩子這樣做是因為天真,可在很多事情上,大人也在犯同樣的錯誤。有時全力以赴去做某些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為瞭最初的美好願望,而是希望事成後獲得領導或者其他什麼人的誇贊。這和專門撿錢包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早已經違背瞭我們的初心。
「成功要分兩步走:一是選擇,二是堅持你的選擇」、「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你心在哪,成就就在哪」、「隻要手中攥著鑰匙,總會走進傢的房門」。這些智言慧語,望大傢深思之。因此,為瞭往生成佛,為瞭脫離六道輪回,敢不把這句佛號牢牢鎖定。
誠如自瞭法師心得報告所言,人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人們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所以要把信願持名,求生凈土當作第一樁大事把它辦好。
俗話說,「有道沒道,自己知道」。對於往生,可以這麼說,「能生不生,自己最真」。佛法是最科學的,佛法不騙人,佛法不誤人,欲知將來結果,隻問現在功夫。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知。弟子曾屢次與同修交流報告過,我們往生極樂老傢,就好比是從弟子單位到傢裡。我不離開單位,怎麼會到傢裡。我是剛剛走出單位門口,還是已經走瞭半路,或快到傢裡,或已到傢裡,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或許騙得瞭別人,卻騙不瞭自己,更騙不瞭佛菩薩。誠如恩師最近開示,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總結一句話,就是沒有徹底放下,對這個世間還有牽掛,還有留戀。徹底放下的人,最後一念、十念都決定往生,放下重要。亦如蕅益大師教誨,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隻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願大傢體悟之。
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對娑婆世界生疏,時時處處生起厭離之心,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生起欣求之心。對此,具體有以下三點粗淺做法,供大傢參考。
1、成就之關鍵在於專精。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理念和方法開啟自性本具智慧,用自己的切身體驗,為佛法做一個證明,證明一經通,經經通;一門通,門門通。如定在凈宗任何一寶均可,甚至定在劉素雲老師或釋自瞭法師的心得報告亦可。熟透瞭,心定瞭,就成就瞭。誠如上官老師在《報恩談》後記所言,此正是如來萬劫修行成就之鐵案。真可謂「一門深入長時修,老實聽話業識消」。
2、防懈怠,有定課,貴堅持。以一門深入的理念,根據自身的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制定每天功課,像吃飯和睡覺一樣不能缺失,這樣自然而然就變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如弟子每天聽(看)賢公光碟三至五遍,念佛一萬聲以上,已堅持近兩年瞭。且堅持網上同步學習恩師的講經和學習班,聆聽老法師的最新開示和善知識的心得報告。誠如師父上人開示到,這一次的學習,我們一起共修,特別偏重在求往生,偏重在認識極樂世界,偏重在行門,偏重在修行。企願大傢遵循師父教誨,老實聽話,持之有恒。因為「難在堅持,貴在堅持,成在堅持」。真可謂「聽經念佛清凈界,信心清凈三昧現」。
3、要學會放下,老實念佛。念佛人不能往生,主要是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沒有徹底放下。真放下,真往生。信願其實就是「欣厭」,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厭就是放下,所以放下重要,放不下娑婆就決定生不到極樂,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得十分利益。至於念佛,正如幽溪大師在《凈土法語》裡所說,「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要想減輕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沒有比一心念佛更好的瞭,也就是讓自己念佛的心,盡量純熟專一,來使貪愛世間的心逐漸淡薄。所以老實念佛很重要,當務之急,就是念佛求往生,在這句佛號上狠下功夫,隻要在信願的基礎上正念相繼不斷,念到一心清凈就決定得生。真可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最後,還是用恩師在《二O一四凈土大經科註》第三四一集中的最後開示與大傢共勉:
希望我們大傢要回頭,要相信海賢老和尚這個榜樣。我們就學這個榜樣,學別的學不成,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時間,學這個行,三年、五載都能成就。真正用全心投入,我相信一年、兩年你能成功。
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遵賢頂禮敬呈。二O一六年六月十三日。
老法師:我們剛才聽瞭遵賢同學的報告,這個報告寫得很好,很有價值,可以流通。勸勉同學,這個佛要怎麼念,才能念得有效果,真正能幫助我們往生。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盼望著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總是把這樁事情錯過瞭。想想這一生到世間來,不容易!三途一墮五千劫,五千劫才有一次到人道來的機會,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未必能聞佛法,得人身不能聞佛法,這一生必定空過,非常可惜。
那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這一世不能往生,這個罪業是無法避免的。來生到哪裡去?依舊是六道輪回,再等五千劫下一個機會。愈想愈可怕,愈想也愈恐怖。那就回頭要問自己瞭,這一次怎麼樣?真幹還是假幹?真幹假幹就在兩個字,放下。能不能放下?不能放下,就是又一次的薰習,不能成功,來世依然是三途苦報、六道輪回。如果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瞭,這個事情,我們在六道裡頭打轉多少次瞭?無量次,不是千次、萬次,無量次。既然不能超越輪回,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決定是在三途的時間多,在三善道的時間很少很少。就好像一年,好時光不過三、五天,在三惡道有三百六十天,這個帳怎麼算?三善道隻有三、五天,三惡道有三百六十天,真的,不是假的。還得繼續去幹嗎?
如果真的覺悟、真的明白瞭,下定決心,我一定在這一生求生凈土。那記住,什麼都要放下,在世這數十年寒暑,隨緣不攀緣,徹底放下。夏蓮公的《念佛論》說得好,這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當中懂得隨緣。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行佛法,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會的人,為什麼?無論他幹什麼事情,心裡頭有佛,就是有一法,沒有障礙;不能放下的人,他貪戀的事情多,他放不下,那就沒法子。我們為什麼天天去讀經、聽經、講經?為什麼?無非是把自己喚醒,不喚醒就迷瞭。喚醒之後,時時刻刻提起,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榜樣最好。你看這個老人,衣食住行多簡單,每天工作不間斷,佛號不間斷,工作停下來瞭,佛號還沒有間斷,這就是一向專念。凡是一向專念,沒有不成功的,他一生做出來,給我們做好樣子,走瞭。讓我們從他身上從頭看到尾,從發心到往生,學這個榜樣就好。
摘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二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