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仁波切:積聚福德資糧的正確方法,有幾個不同層次
福德資糧的積聚,我們可以使用聲聞獨覺乘(小乘)的觀點來解釋,也可以用菩薩乘(大乘)的觀點來看,或是以最善巧方便的金剛乘來說明。而層次不同的資糧積聚,則完全依個人根器的不同而定。至於智能資糧的積聚,可以使我們瞭悟小乘的人無我(我空)、大乘的法無我(法空)、以及金剛乘輪涅不二的教法。
如前所述,福德和智能資糧的積聚,有幾個不同層次。雖然一個人可聽聞各種不同的法教,老師亦可教導解說由最低至最高的法道,但我們心裡必須瞭解,一個修行人是不可以隻選擇最高的法門,而拒絕從基本的開始。這情形就像我們一出生時是嬰兒,雖然許多人不喜經過嬰兒階段,而想直接長大成人,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雖然大多數人也喜歡如此方便的積聚資糧,但那是不對的。我們必須從最初的基礎開始修起,即使從中切入也不行。所以,對一個修行者而言,一開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要從最基礎的開始說起,再逐漸談到較高的層次。
通常我們要開始修行前,必須先獲得某個法的灌頂、口傳、和法本的解說,以瞭解禪定和修行方法。你必須獲得這些,作為積聚和前行準備的條件,也就是修行前要先具足這些條件,然後再將所得到的指導、法本等應用到實際的修持上。
對福德的積聚,學習佛法的人,會較一般世俗的人更深入瞭解。學佛者知道,在餓鬼道所受的饑渴痛苦,都是因為沒有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阻礙瞭他人的積聚資糧的機緣,也會墜入餓鬼道,這可明顯看出不積聚福德資糧的壞處。反過來說,一個人生在較好的環境中,繁榮、富裕、健康、豐饒等,這些都是積聚福德的特征。簡而言之,一個人如果投生到人道,那兒樣樣都很豐足,一定是福德積聚的結果;反之,如果投生到饑荒、疾病肆虐之處,這也是缺乏福德的緣故。從一般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個人在工作和事業上若有所成,大傢便會認為這完全是他具備聰明才智的緣故;雖然這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以前曾積聚過福德。一個人具備聰明才智,但也要有福德,才會產生這樣的動力;就如同土壤肥沃,我們若去開墾播種,便一定有所收獲才對。但有一種人,不論如何努力,總是失敗,一般人都會覺得,這是因為那個人不具聰明才智之故。當然這也可能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曾積聚福德,所以無法具備這樣的聰明才智,以致無法成就;這就好比肥沃的土壤,不經開墾,仍然不會有收獲一樣。所以,我們此生會有種種成就、幸福和美善,其實都是由於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此生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不具福德之故。
我們也可以應用佛法來積聚福德。但該如何做呢?佛法是教導人們證悟佛果的方便途徑,我們可用任何方法來讓他人獲得。首先,假設有人沒有佛經,我們贊助印經,使他們獲得經書,這就是以法積聚資糧的方法。如果已有人贊助佛書,而沒有法師說法,恰巧法師的開示也很重要時,我們就可以邀請法師前來說法,提供他一切必備的東西,如:說法的地方……等等,這也是法資糧的積聚。不論我們想做什麼來使他人獲得佛法,這都是積聚功德的圓滿對象。同樣的,這些行為也都須視我們的發心而定,因為發心清凈的話,不論我們做什麼,例如:印經、供養法師、使學子有老師等,也才能真正積聚很大的福德資糧。
所以,一切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態度,而非所供養的東西產生瞭差別。就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小孩子供養佛陀七粒豆子,其實豆子的價值微薄,但由於他的發心非常清凈,沒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競爭的心理,所以得到瞭非常大的功德。
由此可見,所供養的東西是什麼並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發心。我再講一個故事,讓大傢瞭解在積聚功德時,發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種小擦擦是用土做的,樣子像一座小小的舍利塔。有個人看到一個“擦擦”,覺得這個東西應該讓多一點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邊。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擦擦”說:“這個擦擦非常美麗,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瞭,就不好瞭。” 於是他拿瞭一隻鞋後跟把它蓋起來,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幹凈的,拿它蓋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於他的發心非常純凈,所以,他還是積聚瞭功德。第三個人走過時,看到這個“擦擦”,心想:“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東西,不應放在鞋跟下。” 於是他又把鞋跟拿走瞭。這三個人都積聚瞭功德,走上菩薩道,這是由於他們所做的都具純凈發心的緣故。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此生中具有種種的美善、豐足以及幸福快樂,都是由於我們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這些功德的積聚,也都是立基於正確的態度而來。如果我們曾在過去供養過什麼珍貴的東西,但幾個月後就後悔瞭,覺得自己供得太多,由於這樣一個反悔的心,就把我們的功德破壞瞭。所以我們做供養時,發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養的東西。
本文原節錄自《證悟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