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凈土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4集)

凈土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4集)

時間:2019-06-18 17:50:3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六面第一行: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這個經文可以說講到瞭最重要的部分。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菩薩修行的要領,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問題的確是要很清楚的理解,爾後我們才能夠有效的去運用。話雖然是這樣說,可是真正很清楚的理解,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自己二障太重,煩惱、所知太重。而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根源,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是經論裡面常講的,煩惱障的根本是我執,有我執就有煩惱。諸位想想,如果我都沒有瞭,煩惱從哪裡生?我沒有瞭,真正到無我瞭,煩惱障斷瞭,可是所知障還不斷。為什麼?所知障是法執。譬如說小乘人的智慧,他是破瞭我執,知道四大五蘊和合的相不是我,這個裡面沒有我,但是他還執著四大五蘊是有的,由於這一個執著沒有破,所以他的智慧不能現前。

可是我們在大經裡面來看,這兩種障礙對於菩提、涅盤,都產生瞭妨礙的作用。煩惱障,不但障涅盤,也障菩提;所知障,不但障菩提,亦障涅盤。譬如說小乘聖者隻能證得個偏真涅盤,不能證得究竟涅盤,隻能斷三界的分段生死,沒有能力斷變易生死。我們今天的病根在哪裡,一定要找到,病根不能拔除,這個聞思修我們用不上。得用聞思修的這個時候,的確煩惱障盡瞭,所餘的是所知障未盡,他的功夫都是用在破所知障,以這個三慧破所知障。三學最主要的是破煩惱障,當然也破所知障,可是以破煩惱障為主,戒定慧三學。而三慧那是完全破所知障,所知障都破瞭,煩惱障自然就沒有。這是前面一點意思。

在前面也曾給諸位說過,聞是從理上講的,思是從智上講的,修是從行上講的。正如佛在《圓覺經》裡面所講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一句諸位要一下不容易會通它的意思,你可以把這個句子反復去念,意思就明瞭瞭。就像當年智者大師念這個十如是一樣,如是性,性如是,性是如,用這個三種念法,意思就很明顯。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我們把它倒過來念,「覺幻即離,離幻即知」。所以這一句裡面,知、離、覺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諸位從這個地方去覺悟。換句話說,知是智慧,般若智慧現前,覺是本覺,離是心地清凈,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離就是離塵埃,一塵不染。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要想學佛,真正學佛求覺,先要做到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從這個地方下手比較上容易,比較上得力。如果說是我們先從求開智慧上下手,固然是未嘗不可,先求大覺上下手,亦未嘗不可,可是比較起來總是要難得多,這是各人根性不一樣。中下根性,在我們客觀的看法,是從離幻這個地方下手比較上來得方便,就是先求清凈心。

像《圓覺經》裡面,你看看「文殊菩薩章」,這第一章,一開頭就給我們提出瞭一個中心的論題,「凈圓覺心」。首先提出這個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叫我們從這上面下功夫,求個心地清凈。心清凈瞭身就清凈,心是身的主宰;心不清凈,那個身做得怎麼清凈,都是不清凈。心清凈瞭,這個身怎麼染污,還是清凈,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可見得這個染凈在心,不在色相。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他講境緣,這個境就是指物質環境,緣就是指人事環境,我們也可以講,境是指依報,緣是指正報。依正都沒有善惡,善惡在哪裡?善惡在你自己心裡面,就是你的煩惱心。像我們念《百法》,善心所十一個,惡心所二十六個,這是善惡。如果你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沒有善惡,沒有善惡的心才叫做清凈心。

諸位要曉得,你要是煩惱現前瞭,這二十六個煩惱現前,你的心不清凈,十一個善法起來,你的心還是不清凈。為什麼?清凈心中本無一物,哪來的善惡?善惡都是妄心。所以真正清凈是超越瞭染凈之凈,這才叫真清凈,有染有凈的那個凈都不清凈。我們學佛要先修這個心,然後真的就可以用觀世音菩薩這個辦法。所以觀世音菩薩這個辦法不是我們現在就可以修學的,因為這個修學方法叫高級修學方法,高級的修行方法一定要有初級的基礎,就是你要有定慧,戒定慧的基礎,因為這個地方完全講的是三慧。

我們看看底下,就是今天經文裡面所講的,觀音菩薩所修的這個境界,這個裡面每一個字都非常重要。『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八個字就是一小段,說明觀世音菩薩最初修習楞嚴大定的時候,這個《楞嚴經》裡面所有的修行統統是楞嚴大定。前面這一章,就是第五卷的末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是大勢至菩薩修楞嚴大定的方法,這一章是講觀世音菩薩修楞嚴大定的方法,統統修的是楞嚴大定,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實在上說,大勢至菩薩那個辦法我們倒是可以用,觀世音這個辦法是要高一層。可是在念佛念到心地相當清凈,真正能把身心世界都放下瞭,觀世音菩薩這個辦法是用得上。你要能夠用上這個方法,保證你在這一生當中得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就是俗話講,你這一生當中成佛瞭。證得理一心就是分證佛,六即佛裡面的分證佛,你這個地位是圓教初住以上,圓初住以上這個境界我們一生當中的確可以修得。問題就是你一定要通達理論、方法、境界,一定要搞清楚;你要是搞不清楚,盲修瞎練,不可能的。你要是像一般修持,帶業往生,或許可能,如果要想到事一心、理一心,盲修瞎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一心都辦不到,何況是理一心?這一點希望同修們特別要註意到。固然帶業往生就是一種很大的成就,我們這一生決定沒有空過,可是我們的志總不能說這樣的卑劣,總希望大傢有大志,在這一生當中力爭上遊,我們要求證理一心不亂,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裡面講的大丈夫,真正有志氣的人,是為諸佛菩薩所尊敬的。

觀世音菩薩他是從耳根上修的,因此他總是不離開能聞的耳根、所聞的聲塵,而在根塵二者之中,唯識裡面講的是生的耳識,這個根與塵一接觸必定發識。可是菩薩不用,菩薩不用識,所謂是舍識。舍識所用的是什麼?必定是根性、是塵性,這就是禪傢所講的明心見性。識是帶著無明的真心,識心不明,是暗的,有無明障礙瞭它。明心,就是無明去掉瞭,離開瞭,心恢復瞭光明,光明的心就是本性,所以叫做明心見性。這個見性是什麼樣子?我把這個樣子簡單的透一點消息給諸位,眼見外面的境界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比一般人見得清楚,耳聞音聲聽得分明、聽得清楚,也比一般人耳根要利,聽得清楚,這個裡面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本性,這就是見性見,聞性聞,觀世音菩薩就是修這個法門。所見所聞這個境界,給諸位說,決定是清凈的、是平等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如果你見這個境界裡面,這個境界有善有惡、有染有凈,給諸位說,你決定用的是眼識見、耳識聞。為什麼?你用識,才把那個相應的心所把它引發起來,它起作用。如果你舍離瞭心心所,這個境界是平等的。所以我講菩提心,直心是平等心。你見這個人很好,那個人很壞,到底是誰壞?誰好?給諸位說,也沒有好,也沒有壞,是你自己心裡面在打妄想,是你自己的心壞瞭,你才見到外頭境界有好壞;你自己的心是健全的,你見到外面境界是清凈的,是一真。這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讀《華嚴經》,你看《四十華嚴》,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我第一次看這個五十三參就像看小說一樣,像看故事一樣的,像善財童子的遊記,看到裡面所描寫的,裡面也有善、也有惡,也有修道的、也有幹殺盜淫妄的,這個沒有什麼稀奇!的確,那是什麼?那是凡夫眼睛裡面看一真法界,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個心地清凈,就是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的人去念《四十華嚴》,才能夠領略到那一真法界,曉得善財童子所參訪的是一真法界,「入法界品」,入的是一真法界。我們現前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你能入一真法界,換句話說,最低限度你的資格是圓教初住菩薩,你已經得瞭理一心不亂,你入一真法界,你的心真正清凈瞭,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像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給諸位說,那是在十法界裡頭,還在六道輪回裡面,沒有超越,是這個境界。為什麼?有自、有他,有能、有所,有能修、有所修、有所證,能所未亡!你看看人傢此地,「入流亡所」,你能所不亡。

所以佛法的理論一定要搞得很清楚。這個搞得好清楚,決定不是在意識裡面去理解,意識裡面的理解是分別,不是真正的明瞭。我們回向偈裡面常念「願得智慧真明瞭」,那是明瞭,而非分別。我們現在在研經、在聽講,大傢用的什麼?都是用的分別心,所以你對這個理無法明瞭,這個境界不能現前。實在講,這個境界就在眼前,無論你是在覺還是在迷,境界是一樣的,不是兩個境界。諸佛菩薩所證的一真法界與我們所住的六道輪回,為什麼他叫一真法界,我們叫六道輪回,他叫做清凈凈土,我們叫穢土?實際上哪裡有凈穢?他的心清凈,所以叫凈土,我們的心污穢,所以叫穢土,是這麼一樁事情。由此可知,每一個人的染凈都不相同,因此每一個人境界都不相同。境界高的人知道境界低的人,看得清清楚楚,好像從上面看下面,看得清清楚楚。境界低的人沒有辦法瞭解境界高的人,無法瞭解。為什麼?見不到。

此地用瞭一個聞字,諸位要記住,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這是屬於耳根對聲塵的作用,要是把這個意思引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做聞。「初於聞中」,剛才給諸位講過,它是不用耳識而用聞性,這一點是非常的重要。我們在座當然也有老同修,也不是都是初學,老修行的人要留意,為什麼?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懂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用得上,你的成就會非常快,要不瞭多久的時間你就能得道。得道就是證果,也就是講的證理一心不亂,或者你證到見性,見性就是理一心,的確是可以做到的。做到的現象,你自己的心裡非常開朗,為什麼?你對於一切境界裡是平等觀,決定沒有差別,不會有差別這個念頭起來,你的心是清凈的。

諸位要曉得,對外面境界看法不平等,你的心就不清凈,心就會染污。換句話說,你也就沒有慈悲心。為什麼說沒有慈悲心?你那個慈悲心是有偏差的,對於好人,我要慈悲他,惡人,我要瞋恨他,你這個慈悲心是眾生緣慈、是愛緣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一定是從平等心、清凈心當中生出來的,他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那個眾生歡喜他、恭敬他,他對他慈悲,那個眾生瞋恨他、要殺他、要害他,他對他還是一樣的慈悲,決定沒有兩樣,他的心情是這樣的。所以你自己入瞭這個境界你自己能體會得到,從此之後你心是清凈平等、是大慈大悲。到這個時候你也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他們的境界,縱然那個甚深的境界你達不到,總而言之,消息你是得到一些,你是能夠體會到一些。

要講到用聞性聞,也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最著名的一句話,叫「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諸位要是真正想修行,這是講真修行,講大修行,就在境界裡面修平等心。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給諸位的,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你在這個裡面修平等心,受得瞭的要受,受不瞭的還要受。你還有個受得瞭、受不瞭,你的心不平等。功夫在哪裡學?就在這裡學。絕不是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一萬個大頭,一天念多少部經,拜多少部懺,那叫修行。那個修行不管用,為什麼?你心還是不平等,你這個分別執著妄念還是一天到晚隨著境界轉,心隨境轉。給諸位說,這叫生死凡夫,這叫盲修瞎練。真正修行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提起自己的警覺心,古人所謂是「不怕念起,隻怕覺遲」,提起你的覺心。覺心什麼?覺心就是平等心。

如果我們在境界裡,才起心動念,曉得我錯瞭,馬上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你念咒誦經,把你這個分別心離開,時時刻刻能保持著你的心在境界裡頭是平等一如,保持你自性的清凈,這叫真修行,心凈則土凈,決定往生凈土,這叫修行。我們在境界裡為什麼會起心動念?為什麼會有妄想執著?給諸位說,那是因為你放不下。放不下什麼?貪瞋癡慢,你有這個東西在作祟。如果你對這個世界一點貪愛都沒有,你就不會有瞋恨。為什麼會有瞋恨?貪不到才瞋恨、才嫉妒。你統統都不要瞭,沒有貪心瞭,瞋恨也沒有瞭,嫉妒也沒有瞭,障礙也沒有瞭,妄念也沒有瞭,智慧就現前瞭,愚癡也沒有瞭。由此可知,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貪欲、瞋恨、嫉妒、傲慢四大障礙。我們要修的修什麼?就是把這四大障礙去掉,在境界裡頭心才能得到真正清凈、平等。

菩薩的方法,這個見性,性是平等的,識是不平等的,所以他用聞性聞,聞性是平等的,自己的心是平等的、是清凈的。所聞的對象是聲性,不是聲塵,聲塵不平等,譬如有大聲、有小聲,這個大小就不平等,有可意聲,聽到很歡喜的,有不可意聲,聽瞭很煩惱的,它不平等。聲塵不平等,聲性平等,這就叫返聞聞自性。換句話說,離開瞭那個虛妄的不平等,而證得真實的平等性,在一般教下裡講「轉識成智」。第七識是最不平等的,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六識是分別的,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觀世音菩薩在此地就是轉識成智。用識,用心意識,用五十一心所,決定錯誤;用性,用真性,用清凈心,決定正確。

話說到這個地方,我又要告訴諸位,大傢不要疑惑,如果我們統統都講平等,好人、壞人都不分瞭,那天下不是大亂,那我們不變成白癡瞭?返聞聞自性是對內,是對自己,決定清凈平等,外面對事則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兩套,裡面是返聞聞自性,外面是用心心所。這個時候心心所變成什麼?變成成所作智,成就別的。所以對於眾生一定要叫他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要叫他斷惡修善,對他,對外的。如果你自己裡頭真有這一套,那就完瞭,你是凡夫,不是聖人,聖人的心裡面這一套跟對外面這一套是不一樣的。他對外面這一套清凈不清凈?清凈。為什麼清凈?因為他裡面清凈,他這個心心所的作用是從清凈心裡面生起的,他根本清凈。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為什麼不清凈?因為根本不清凈,根本是染污的,那就是有我、法二執,這是根本不清凈。他那個雖然用,就好像戲臺上唱戲的,是表演的,不是真的。我們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菩薩,是表演的,我們看起來那個表演世間法,表演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凈法。為什麼?他心裡不染。而我們怎麼樣?我們是真正染污,不是表演,是真染污瞭,那就大錯特錯瞭,這就是真正是生死凡夫。

在此地,菩薩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的,值得我們效法的。他這個辦法,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著重這個入,初於聞中是在耳根接觸音聲起觀照作用,而不是分別作用。為什麼?一落在分別裡面,心心所就起來瞭。所以他不落在心心所,不落在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這個作用就是觀照的作用。這一觀照,他對於外面境界就不受影響。為什麼?離相。離相見的是性,剛才講瞭,他自己所用的是聞性,他所接觸的是聲性,在眼是見性,所接觸的是色性,不叫色塵,所以外面的境界是清凈平等。這個就是用心不相同,這個方式就叫做「返照離緣」,不為外面境界所流轉。因此他所起的不是生滅心,而是什麼?當體湛然的真如本性。從這個地方立刻就見性,心不生不滅,性當體湛然,這是非常瞭不起的成就。哪一個人會用,你就能夠證得。這是講三學成就之慧,運用三慧。

一開端,他這個地方講是初入,不是已經入得很久。入流這個入字就是說能觀之智,就是講的觀智,像《心經》裡面講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講這個觀照,這個入就是觀照。在此地是這個意思,在《華嚴經》裡面也是這個意思,《八十華嚴經》裡面那個品題叫「入法界品」,那個入就是觀照的意思。我們現在讀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的品題很長,可是前面第一個字還是入,「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入也是觀照的意思,這個我們要懂。觀照就入,你不曉得觀照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這一點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千萬不要把妄想當作觀照,那就糟糕。成天打妄想,想怎樣怎樣,以為這是觀想,這是觀照,那就錯瞭。觀照裡面決定沒有念頭,沒有想,因為什麼?他不用心意識。

在此地,諸位還要記住,我剛才說過瞭,真正修行人,對自己不用心意識,對外用心意識。人傢要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要想一想,再怎麼答覆你,這個心意識起作用。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你要去提一個問題,他會不會想一想?他如果也想一想的話,那已經是落在心意識裡頭,不是叫用心意識,決定沒有這個現象。可是祖師大德當中,也有一個人提瞭一個問題,他默然良久才答覆他,他不是很快的答覆。他沒有答覆是不是在那裡想?不是的,他在那入定,他不起心、不動念,看你的境界,觀機!當你的心很清凈的時候,再一句話給你點破,你就恍然大悟。他不是在那裡想,他提這個問題,閉著眼睛,應該怎麼答覆他,那就是凡夫,那不是一個真正功夫到傢的人。這個我們看禪宗語錄,有時候祖師是良久而曰,那個良久就是等瞭很久,那個是觀機,那是教學的手法,不是在那裡我要考慮怎麼怎麼來答覆你,不是的,這一點要曉得。佛常用這個方法,祖師也常用這個方法。

我過去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習慣用這個方法。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問他,絕不會說立刻就答覆你,最長的時間,他跟我坐瞭二十分鐘,二十分鐘他眼睛看著我眼睛,不說話,一句話不說,二十分鐘心定下來瞭,他說話非常簡單,簡單明瞭,沒有一句廢話,他就把問題給你點破。我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頭一天提問題,第一個問題就等瞭二十分鐘,我問他,佛法這樣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們一下就可以入進去?我們的心很急,他老人傢聽瞭之後,眼睛看著我的眼睛看瞭二十分鐘,然後他說瞭六個字,「有」,底下講「看得破,放得下」。老生常談,還要憋著二十分鐘才冒出來。這是觀機,這是教導我們浮躁的心把它定下來,而後才能夠接受。我們的修養功夫畢竟不如他,他說瞭六個字,我的第二個問題又出來瞭,我說從哪裡下手?我沒有他那麼長的時間,我問他從哪裡下手,至少又停瞭十幾分鐘,才告訴我兩個字,「佈施」,叫我佈施。所以諸位想,這個印象深,太深瞭!為什麼?他就用這個方法教你,使你有這麼深的印象。如果我一問,他立刻就回答,馬上就講,大概離開他的房子早就忘得一幹二凈,沒有意義。他這個方式,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一生都不會忘掉。這是教學法,不是在那裡思考。所以說是他對人這個教學,接引眾生、教化眾生用心意識,無用之用,用而無用,這個真是妙不可言。

我們再想想凡夫,我們聽瞭音聲怎麼樣?心裡馬上就有反應,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就有好惡,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動心,就起分別執著,就打妄想,這叫生死凡夫。這個叫什麼?心隨境轉,心被境界所轉。《楞嚴經》前面佛說過,「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心被境轉,這是生死凡夫,哪一天我們不為境轉,不為境轉就能轉境界,轉境界就是佛。所以這個入字,入流這是什麼流?一真法界之流,法身大士之流,入他們這一流,要是以西方凈土來講,入實報莊嚴土之流,你看看這個境界多高,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再給諸位說,往生得大自在,說去隨時可以去,說住這個世間就住這個世間,願意住一百年就住一百年,願意住一千年就住一千年。為什麼?沒有生死,沒有壽命。隻要你能入得瞭這個流,是清凈平等,一真法界。所以決定不同我們凡夫。

凡夫外面六塵境界一現前,心就被它勾跑瞭,隨著境界轉瞭,這個就叫流逸奔聲,這叫出。我們的心不為境界所轉,能夠收得回來,如如不動,這叫返照。所以在你修行到某一個階段之後要接觸外面境界,譬如說你們女同修,女子比男子要愛美,所以那個花樣很多,你們到百貨公司去逛一下,看看這個也很好,動瞭心,那個也不錯,想買瞭,這就是你心被外面境界牽去瞭。你到那裡面走一走、看一看,樣樣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今年流行是這個樣子,心裡如如不動,這是你的功夫。你要不常常到那些地方去逛一下,怎麼能曉得你的功夫進展到什麼程度?道場在哪裡?那就是道場,那就是你修定的地方,練功夫的地方。你要在那個裡面練得如如不動,瞭瞭分明,不是不知道,如如不動,這是你的定功,定慧等持,定慧雙修,是這樣的修法。而不是眼睛閉起來,耳朵塞起來,什麼都不要看,都不要聽,去面壁,去入定。那個定什麼?那個定叫小乘定,不是大乘定。

大乘菩薩入定,你們看看《華嚴經》,修禪定的人在哪裡修?在市廛,市廛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市場、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在那裡修定。怎麼個修法?就是剛才講的,樣樣都看,樣樣都聽,到處去摸摸、去逛逛,心不動,這修定,這叫大定!可不是小乘人那個面壁,那個面壁定沒有用處的,不起作用。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去練,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就是修楞嚴大定。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他們所修的楞嚴大定,說老實話,不外這一個原理原則。諸位要能懂得這個原理原則,認真在境界上修行,如果在境界上一起心、一動念,立刻曉得錯誤瞭,這就是所謂「不怕念起,隻怕覺遲」。起心動念是免不瞭的,為什麼?因為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惑,當然會起心、會動念,可是一起心、一動念,立刻覺悟,這就是菩薩。一覺悟,怎麼樣?我這個心不隨外境轉瞭,這個心就又收回來瞭,又定瞭。這就叫觀照,這就是覺悟。所以我們這個覺悟是在一切境界裡頭念念要覺悟,一念不覺一念就迷瞭;要念念覺悟,要天天覺悟,要年年覺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個我不必說瞭,《大乘起信論》裡面說得很好,你看《大乘起信論》裡講始覺,成佛還是叫開始覺悟,叫究竟始覺,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這個《起信論》是要用功夫!

這個返聞實在講就是見性。返是什麼?針對著心為外境所轉。實際上哪有返,根本就沒有返,我們這個心還有個往來嗎?不會的。這個在《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裡面說得很清楚,心沒有來去的。實在講,真心不但沒有來去,也沒有起滅,來去起滅是妄心。所以我們在《起信論》裡面讀到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妄念就是不覺,不覺本無。所以說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本無的。這個本來無的它就是虛幻,是假的,假的就是有起有滅、有來有去,那是這些東西。我們今天把它舍掉瞭,本有的心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這是常住真心現前。所以這個返聞,隻有返聞這個意,沒有這個事實,這個也是要註意到的。一直要到不生滅的心性現前,這個心性,理上不生滅瞭,再給諸位說,事上有沒有生滅?事上也沒有生滅。

所以理一心不亂,圓教初住菩薩所證得的是無生法忍,這個時候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不但是清凈的、是無染的,而且是不生不滅的。你看我們現在是凡夫,看那個境界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染有凈。這什麼?是妄心上現的境界。如果離開妄心,真心所見,不是如此,境界是清凈平等,不垢不凈、不生不滅。心性如是,心性所現的一切幻相亦復如是,這是證無生法忍,這個時候才叫入。《金剛經》裡面有幾句話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入流者,有這麼幾句話。不入色聲香味觸,這是在色聲香味觸上我們不動心。剛才講瞭,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不分別,你記住這四句話。法,法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決定沒有例外的。對佛法也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不分別才行。世間法不執著,佛法好,那就完瞭。前面經文我們念過,如果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與佛法相應,諸位要曉得,整個佛法都變成瞭法塵,不是法性,變成法塵。前面釋迦牟尼佛責備阿難尊者,諸位要記住,責備阿難不善用心,聽這麼多年佛法不開悟,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都變成法塵。

昨天晚上我也給諸位說瞭,我們有大願弘法利生,幫助這個世界上任何國傢地區,隻要愛好佛法的,我們幫助他建立佛教視聽圖書館。我們有這個願,有這個做法,可是我們自己這個心決定一塵不染。如果要認為這個是功德,這是好事,這是我有恩惠於眾生,我度眾生,那完瞭,那你所幹的這些都是法塵,三界有漏的福報。不但是世間法不染,佛法也不染;一切修證不染,一切利生事業也不染。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佛度眾生,菩薩度眾生,哪一個居功,哪一個說他自己瞭不起?沒有。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這樣才能做到亡所。諸位要曉得,能所是對立的,一頭沒有瞭,那一頭也沒有瞭,這個時候才真正入清凈的境界。凡是有能所對立,能所未亡,你就不能入一真法界。《金剛經》的意思,簡單的來說,是不入於凡夫之流,而入聖人之流,不與塵境相依,而與自性相依,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能夠反省,我們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與塵境相依,這個事情很麻煩!幾時我們能把這個問題看破,能把這些事情放下。所以看破放下,像章嘉大師講的,要從佈施下手。佈施的意義,佈施的目的,沒有別的,不是說我們給人做增上緣,給人傢好處,不是的,就是破自己的我法二執,目的在此地。我昨天晚上給諸位說瞭,有一個同修他在修佈施,非常的難得,我問他,你為什麼發心?他說我並不想什麼功德,我什麼都不求,因為什麼?錢賺多瞭增長貪心,我佈施無非是減少我的貪心而已。這個是決定正確的,他沒有別的,無非是怕自己的貪心增長。這個人是有善根的人。一般人佈施怎麼樣?佈施為瞭貪圖功德,我財佈施,將來我得富貴,我法佈施,將來我得聰明智慧,我無畏佈施,我得健康長壽。這是什麼?這完全是生意頭腦,現在投下資本,將來要賺好多利潤。

可是這個話是佛經上講的,但是要曉得,佛講的這個意思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佛不這麼說,誰肯幹這個事情?沒有人肯幹。所以要曉得,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雖然是方便說,也的確是事實。我們這個世間人,有很多人得富貴的,的確前世是修佈施,這個話不是假話。雖然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真實話。可是你要講瞭生死、出三界,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得理一心,那這個不行,佈施是要修,這個目的是得不到的。為什麼?這個目的是增長貪心,貪財、貪圖聰明智慧、貪圖健康長壽,這個佈施還是增長貪心,不能瞭生死,不能明心見性。所以說真正菩薩六度是清凈的,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對自己來講決定是無為,在事上講那是無所不為,樣樣都做,自己這個心地清凈一塵不染。

剛才我給諸位說瞭,修道就是這樣的修法。不但我們見色聞聲心地清凈,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自己自修,以及自己化他,度化眾生,幫助別人,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你自己的心保持著一味清凈,一味平等,這是大菩薩的修法,唯有這樣的修法才能夠亡所。換句話說,不但世間法,連同佛法,也再不會迷惑我們。會迷惑怎麼?我們一看就動心,這就被那個迷惑瞭。我們見瞭不動心,這就沒有迷,動心是迷!你在這有造作那就是造業。所以惑業苦,你有惑有業,後來就要遭果報,這個就是六道生死輪回的基本的一個原理。所以你不迷惑當然你不造業,你不造業哪有果報?

所以這個亡所,我們就這一句來說,凡是身所能夠惑的,必定有其所,菩薩既然已經入法性的大菩薩之流,可見得他這個前塵境界雖然現前,決定不為境界所迷惑,這就叫做亡所,而不是說外面境界沒有。你看五十三參,哪裡沒有境界?六塵境界都在面前,都在善財童子的面前,善財童子每一個境界他都接近,可是後面,末後那一段,你看看它每一章裡頭有六個大段落,後一段的科題叫什麼?「戀德禮辭」,那就是入流亡所。德是什麼?他在這個裡面去磨煉,的確不染瞭,這是他心有所得,他得的是清凈心,他得的是平等心,禮辭,決定不沾染,禮辭就是亡所,戀德就是入流。《華嚴經》五十三參每一段後面都有這一科的經文,這一科的經文就是此地入流亡所的意思。所以諸位把這些大經大論要合起來看,意思很明顯。

這樣明顯的意思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依然看不出,什麼道理?是因為我們迷在境界裡頭,你就看不出,境界一現前就迷惑瞭。迷瞭之後,連五十三位菩薩、連善財童子也沒看得起,你把《四十華嚴》當作故事去看,那就是你迷惑顛倒,五十三位善知識也是凡夫,善財童子也是凡夫。那是因為你用分別心,用你自己的意思去看,你沒入流,沒有亡所,所以你看不出經的意思。果然你自己有那麼一點點功夫瞭,那你看《華嚴經》非常殊勝,那瞭不起,你會得到很大的啟示,你會曉得你自己應該如何去修學,那叫真修行,修的普賢行。大經裡面跟我們講,非普賢行不能成佛,普賢行的具體表現就在五十三參。《華嚴》說得詳細,經文多。這一部經簡單,尤其觀音菩薩這一章,總共還不到五百個字,後面那個不算,要緊的在前面,前面是不到五百個字,把整個《四十華嚴》統統包括瞭。今天時間到瞭,就講到這一句「入流亡所」。實際亡所的意思還沒有跟大傢講清楚,重要的經文我們不妨細細的講,多耽誤一點時間沒有關系。

資料恭摘: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四集)檔名:07-006-0004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