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劉餘莉:為什麼古人教導我們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劉餘莉:為什麼古人教導我們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時間:2019-06-19 20:26: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中國人經常說“有緣千裡來相會”,這個“緣”用我們現代話的解釋就是“條件”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條件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我們不要急於求成,我們要等待時機成熟之後再去進行努力。“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些古訓告訴我們,條件成熟的時候一切才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為什麼古人教導我們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呢?因為中國古人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很多人看瞭這句話也許會有疑問,既然德行是根本,財並不重要,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辛苦地去賺錢呢?實際上對這句話不能做這樣的理解。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說德行是一切事情的根本,而財富是枝葉花果。就像我們看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原因在哪裡呢?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它根深蒂固。

學植物的人可能都明白,植物的這個枝葉能夠延伸到哪裡,它下面的根也就必須延伸到哪裡。人們雖然看不到根,但是它並非不重要,反而是植物成長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們讀瞭曾國藩的外孫聶雲臺先生寫的《保富法》這本書,就可以非常深刻地理解這一點。在《保富法》一書中,聶雲臺先生記載瞭清末民初很多富裕傢庭後代子孫興旺發達或是衰敗的情形。其中他就舉到瞭曾經寫下“茍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名言的林則徐。

林則徐當時為什麼要去嚴厲地禁煙呢?當時西方列強來到中國,看到中國的士兵一邊背著步槍,一邊背著煙槍,他們覺得這樣的士兵怎麼能夠打仗呢?所以才覺得中國可以侵略。看到這樣的情形,林則徐非常擔憂,就向朝廷上書,極力地請求戒煙。他的請求被允許,就被朝廷派往廣東一帶去禁煙。

1839 年,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當時英國商務代表義律送給林則徐一套鴉片煙具,白金煙管、秋魚骨煙嘴、鉆石煙鬥,旁邊是一盞巧雅孔明燈和一把金簪,光彩奪目,起碼值十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煙具屬於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傢博物館當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隻好將禮品收回。

其實,在禁煙過程中林則徐隻要稍微地放松一下,一邊禁煙,一邊接受一點賄賂,就可以獲得上百萬兩銀子的收入。但是林則徐考慮的是當時國傢和民族的危亡,他覺得如果不力行戒煙的話,中國人確實要變成東亞病夫瞭,所以他一路上拒收賄賂、嚴格戒煙。後來由於禁煙,英國商人生意受到瞭損失,於是英國就挑起瞭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為瞭向西方列強求和,不得不答應瞭他們的要求,把林則徐發配到邊疆去充軍。

反觀當時廣東的三傢富商,他們在鴉片戰爭中發瞭國難財,可以說過著富甲一方的生活。他們住的地方雕梁畫棟,吃的是山珍海味,可以說富可敵國。但是聶雲臺先生說,幾十年過去瞭,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發現林則徐的後代個個都有成就,而且書香不斷,出瞭很多有才能的人,而這三傢富商的後代,沒有一傢的子弟是成才的。所以回過頭來再看這些事情,我們才知道其實林則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這三傢富商卻是天底下最愚鈍的人瞭。

(摘自《心態即命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