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你做再多功德也不如去做這一件事

你做再多功德也不如去做這一件事

時間:2019-06-21 14:38:1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na mo a mi tuo fo
無 阿 彌 陀 佛


虛雲老和尚: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虛雲老和尚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

次七第一日 正月十六日(1953年3月1日)

有種人一生在世,晝夜奔忙,癡想豐衣足食,貪圖歌臺舞榭,唯願子孫發富發貴,萬世的榮華,到瞭一氣不來,做瞭一個死鬼,還要想保佑他的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癡已極。

還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惡因果,要做功德,但是隻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


《妙法蓮華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瞭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

若人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

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阿難尊者曰:“不歷僧祇獲法身。”

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總是在塵勞裡,在喜怒裡,在得失裡,在五欲裡,在一切圖快活享用裡過活。

而今一到禪堂中,一聲止靜,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六根門頭,猶如烏龜息六樣的,任什麼境界也擾你不動,這是修無為法,也是無漏法。

故以金銀等七種實物造塔,如恒河沙數之多,猶不能及此靜坐一須臾之功德也。

烏龜息六是一譬喻,因為海狗喜食魚鱉,一見烏龜在海灘上爬,它就跑去吃它。

烏龜知其要吃它,便把四隻腳、一個頭、一條尾,統統縮進殼裡去。海狗見之咬它不著,空費一番辛苦,棄而他去,此時烏龜亦脫其險。

我們人生在世,無錢的為衣食忙得要死,有錢的貪婪色欲不得出離,正如被海狗咬著。

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攝,返照回光,都可以從死裡得生的。

-02-


靜坐的功德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人若能靜坐,就算很短的一剎那,在這時候他能如如不動,瞭瞭常明,一切塵勞、妄想雜念皆止,則一切智慧、辯才便生起。

這時,認識法的本體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明白法的自性本來清凈不動,便能返本還原。

恒沙七寶塔是有為法,有形有相,靜坐,則是無為法,無為而無不為。

“凈極光通達”,凈到極點,智光現前,再不顛倒,這時便行菩提道,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因此,比建造七寶塔更殊勝、更重要、更有用。

這時,能真佈施,真持戒,真忍辱精進,真禪定,真般若,六度齊修,萬行俱備。

人為何無智慧,因為一天到晚向外馳求,未能回光返照,反求諸己事顛倒,離開自性愈來愈遠,不知道回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苦海,是世間的海,雖然無邊無際,人若懂得回頭,便能離苦得樂。人在世間上求名求利,心勞力拙,一天比一天愚癡,因為被五欲所牽纏,看不破,放不下,故不自在,跑到外面去。

若能看破放下,得到自在,就不向外跑,在本性上不搖不動,不取不舍,無欠無餘,無人無我,這時證得無生法忍,回頭轉身,才知天空地闊。


人為什麼被六根、六塵、六識所拘?因為把根本忘瞭,未能放下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即是欲念,總共有五種: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粘粘糊糊,擺脫不開。把財欲擺脫明,色欲就擺脫不開;色欲擺脫開,名欲又擺脫不開;直至財色名食都擺脫瞭,睡欲還是擺脫不開,每天非睡八小時不可,否則就覺得吃瞭大虧。

為什麼覺得吃瞭虧,因為你執著睡眠,若不執著,就不知自己睡瞭沒有,都無所謂。

財色名食的欲,亦復如是。

你能放下,輕松活潑,就得到自在。


念動事事有,念止事事無。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

你能夠不打妄想,就是大富大貴,斷絕私欲,才是真正享福,人有一絲毫的私欲,仍然是窮人。你想有福嗎?就不要打那麼多妄想,不要被五欲所縛,不得自在。

-03-


虛雲老和尚在《復星洲 卓義成居士》中,談到關於靜坐的法要,恭錄如下——

承問關於靜坐之事。雲亦是門外漢。今本同舟共濟精神。略伸管見如下。

(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

簡言其要。則在於系念一句佛號。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

果能如斯。則更無餘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閑忙。便可一直到傢。永生安養。

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

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

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四)參禪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

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妥。

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凈土現成。萬修萬去。

(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欲。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瞭日。

靜坐修行的目的。要瞭生死。

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六)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

(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