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施恩』兩個字要註意,是佈施恩德。與人為善,我們講席當中常講,總是要存一個純善的心,純善的念頭,念念為別人著想,這是佈施恩德。佈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說法,如果我們自己還要有一念佈施恩德的心,就錯瞭。錯在哪裡?我們著相瞭,著相就不圓滿,著相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善因,與性德不相應。這個道理很深很廣,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凈心得不到。諸位要曉得,清凈心才是真善,是大善。
以善心善行幫助別人,人傢欺騙我們,我們還是要以善心善行待人,決不能因為人傢欺騙,我就回避,我就不要理他,那我們還是起心動念,我們還是落在分別執著上。人傢是誠意對我,還是欺騙我,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糊塗。樣樣清楚,一點都不糊塗,以真誠心待人,這是佛菩薩,菩薩行,這是真正的施恩。施恩,自己還沒有施恩的念頭,哪裡會求回報?幫助別人,成就別人,佈施供養別人,決定沒有後悔的意思。
財,諸位曉得愈舍愈多,不是舍瞭就沒有瞭,愈舍愈多。舍是因,那個愈多是果,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但是不可以有求果報的念頭,為什麼?求果報念頭是貪心,果報現前那是真理,因果一定相應。然後你就曉得,佈施我們的體力,你的身體愈健康;佈施你的智慧,你常常有好的念頭、好的思想、好的主意,幫助別人解除危難,你修這個因,長智慧。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佛天天講經說法,佈施好主意,教人破迷開悟,所以智慧就那麼大。我們自己有一點好的東西,很吝嗇,唯恐別人學去瞭,你哪裡會有智慧?
批註裡面有幾句話說得非常好,他舉佛經上說,人以財幫助別人,這是舉一個例子。內不見有能施之我,把我忘掉瞭,外面也沒有牽掛著接受我佈施的那個人,中間也把你佈施的物忘掉瞭,這叫「三輪體空」。諸佛菩薩無不是這樣幫助人,以財施、以法施、以無畏施,心地永遠是清凈平等,施小得大福報。比喻裡面講一鬥米,佈施一鬥米,得無量無邊的福報,這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稱性。他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他是把性德開顯瞭,是這麼個道理。一文錢的施舍,能夠消千劫的災難,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們今天修福,得到的果報很小,也沒辦法消災免難,原因在哪裡?心不清凈,佈施得再多,與性德依舊是隔瞭一層,所以依舊要在六道裡頭過苦日子。也就是我們求報的念頭,求果報的念頭存在,所以怎麼修跟佛菩薩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追悔,這是一個大關鍵。如果做惡事後悔,那個好!那個惡念漸漸的會止住。如果做善事後悔,善念這個根就斷掉,以後再不會修善瞭。現在世間人修善,是不是真心修善?決定後頭有果報,他看準瞭,好象賭博他下這個註,有的時候也看錯瞭,不是以清凈心,不是以真正善心,無一不是自私自利,與自己有利益的,這個事情要多做。佛菩薩所做的善事,裡面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心清凈,他生智慧,他有大福德,無量無邊的福德。我們今天不但是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瞭解事實真相,講給別人聽,還要自己真正做給別人看。講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目的何在?決沒有自己的目的,希望別人好,希望社會好,希望大傢和睦生活,自己還是一塵不染,還是清凈無為,這是佛弟子,這個人真正學佛。如果幫助人又後悔,倒不如不幫助人。為什麼?怕自己的善根從此被斷掉瞭。
小註裡面有比喻,也有說法,說得好。第二段裡面,他講佈施有三: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這跟我們普通平常講的有一點差別。平常我們講: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這講的最多的。「心施」是什麼心?真心。真心怎麼佈施?教別人也瞭解有真心,他的真心也能夠因你教化演說而有所啟發,他的真心露出來瞭,這是心施,這最難最難!但是功德是無有邊際,無有止盡的。這個隻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做到。但是它批註裡面講得淺,淺是什麼?自己沒有能力佈施,但是有這個心,諺語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沒有心,常存此心,這是心施淺的意思,常常有佈施的心,常常有幫助別人的願望,但是自己沒有能力。這個心永遠不失掉,好!這是心施的淺義,我們可以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