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30歲親證般舟三昧,面見阿彌陀佛的悟先大師

30歲親證般舟三昧,面見阿彌陀佛的悟先大師

時間:2019-06-21 18:56:3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30歲親證般舟三昧,面見阿彌陀佛的悟先大師

佛教禪定方法中,有一種叫“般舟三昧”的。佛門弟子如果修持這種戒定,十方諸佛便會出現在自己眼前,佛國凈土的清麗超塵的景象,更是畢現目前。

正如佛教經典《摩訶止觀》中所說的那樣:“如明眼人清夜觀心,見十方佛亦如是多。”天臺宗更是據此而立“常行三昧”的修持方法,以三月為一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繞佛像常行不停,死後便可再生阿彌陀佛國。

清朝後半葉,丹徒(今江蘇丹徒縣)竹林寺沙門悟先法師就修成這“般舟三昧”功成正果。

悟先法師俗姓高,字省一,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氏。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躬耕田地,種植桑田。因此,悟先法師生到人世,便承襲瞭農人傢風,誠懇樸質,不務浮習。

可是,當他年僅十二歲時候,慈母卻突然一病不起,撒手西去。年幼弱小的悟先謹奉孝子之禮,悲慟欲絕,心想:“慈母離開塵寰,她會到哪兒落腳呢?別人說佛法能夠超度亡魂,我為什麼不去皈依佛祖,誦經念佛,替我母親超度呢?”

這樣想著,他果然就生出出傢之意,想去投身佛門,無奈嚴父不允;而且,作為一名孝子,“父母在,不遠遊”,這是一個基本的行為準則,所以,盡管自己年紀弱小,悟先卻仍然決心力養嚴父,使之盡享天年。

這樣,又過去瞭許多年,直到父親接著去世瞭,悟先才提以如願地來到天峰寺剃發修行。不久,他又來到揚州天寧寺受具足戒。

在天寧寺修習未久的悟先和尚,曾經很有感慨地問別人:“出傢人希望超登上果,現在卻隻是一味地修持心性,是修為的正途大道嗎?”

聽他感嘆的僧侶,不覺心生驚恐,卻又無法辨別,隻好任由他去思悟。

後來,悟先和尚又來到焦山寺,從寺僧嘴中聞聽到佛國凈土之學,不覺心生歡愉,自立課程,專心修持,毫不懈怠。

又過瞭好幾年,佛法已小有根基的悟先和尚,又聽人告知他說:“你不是想眼見十方諸佛、往生凈土嗎?其實,要做到這一點,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隻要你一心一意,刻期求證‘佛立三昧’,也就是‘般舟三昧’,那麼,證通之日,便是你面見諸佛之時啊!”

悟先和尚一聽,不覺大喜,還告訴人們說:“出傢人一定要做到這樣,才能稱得上功德圓滿。否則,一生忙碌,卻一無所獲,枉此一生!”

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悟先和尚便發願立誓,閉關念佛。而且是謹遵修持法則,以一百二十日作為一段期限,希望能夠一舉證通這般舟三昧的大法行。

可是,當他才入關後,禪定方始,而妄念雜想卻紛紛侵襲頭腦之中,如同大海中狂濤洶湧,譎瀾四起,即使自己用盡心力,希望以一腔正意厭壓邪念妄想,卻怎麼也澄澈不清,抑制不住。於是,一百二十天的戒期倏忽已滿,而悟先和尚竟然一無所獲,隻好怏怏出定。

出得戒定,悟先和尚一面修習佛法經籍,一面又不時反躬自省,檢點自己閉關無果的根由。但他那顆證通般舟三昧的心願,卻從無一日稍有息止。隻等時機恰當、成熟,便當再入禪室,從頭修持。

一晃眼的功夫,好幾年又過去瞭。為瞭再次修持般舟三昧,悟先和尚來到揚州,居止古剎靜室,重新進入禪定,努力修習起來。

這一回,他剛剛進入禪定之後的一段時間,情況一如當年,雜念紛至,妄想翻湧,內心不得寧靜。直到第五十天、眼看時日快要過半時,仍然沒有絲毫進展。

悟先和尚不禁大為悲慟,哀傷不已,卻又堅守正心誠意,不願半途而廢,所以,他就更加懇切誠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秉持正心,希期有所收益。

這樣堅持瞭二十來天,悟先和尚偶一返觀近來心境,竟然高興地發現情識破滅,妄念漸息,不覺心生歡愉,就更加努力地修持。

等到再過瞭一些日子,悟先和尚又發現,原來一直困擾自己的妄想雜念,現在不過是每天出現三、五次;而且,隻要是這些妄想一抬頭出現,悟先和尚便發現阿彌陀佛金容燦爛,莊嚴微妙,卓立在眼前的太空之中!

悟先猛一抬頭,發現自己修持境界如此神速飛躍,不覺大為欣幸,連忙禮拜阿彌陀佛,感念這位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接引。

可是,拜謁完畢,悟先和尚卻又犯瞭難,暗自忖度:“現在,阿彌陀佛就威嚴地端立眼前,我作為一名弟子信徒,無論是流涕、垂唾,或者打阿欠、伸懶腰等等,都是對阿彌陀佛的大不敬。但我又尚未修持到涕唾欠伸俱不出現的境界,這可如何是好?”

悟先和尚為此還真犯瞭難,思忖半晌,不得其理。

突然,他又想道:“即便是塵俗中的父母,尚且不會因為子女的污穢而心生嫌棄,更何況是大慈大悲大光明的阿彌陀佛呢?”

思悟通徹瞭這一層,悟先和尚不覺灑然歡笑,修持也就更加虔誠瞭,而進境自然更是一日千裡,快如閃電瞭!

這樣,轉眼之間,悟先和尚不覺心境廓然,宛如皓月凌空;善惡是非之念,悉數泯滅。萬念澄清,纖塵不染,動靜如一;心口之間,隻存佛祖名號。而且,神氣倍增,根本就不用臥床假寐;也忘卻瞭饑渴,侍僧送進來瞭飯食,便張口吃掉,如果沒有送來,也就罷瞭,絲毫也沒感覺到困苦。

悟先法師禪定修持的靜室,原來是緊閉四方上下,除瞭侍僧送來取走飯盒的小小孔洞之外,別無其他洞隙。

但是,現在悟先和尚雖然仍身在靜室之中,卻抬頭一望,而墻壁卻全都虛無得仿佛沒有瞭。自己能夠輕易地直達光明,洞徹十方諸佛、菩薩,看見佛國凈土,金地蓮池,七寶行樹,宮室樓臺,多得不可勝數。而且,所止所行,各處境界如一,晝夜不分,輝麗無間,超勝博富,哪裡是塵寰之中有關佛國凈土的經籍所能盡述!

如果不是自己修證通達,親眼所見,親身所歷,悟先法師怎麼也不會思悟到這樣美妙的境界!

一天,悟先法師正在繼續修持之時,忽然發現眼前出現瞭兩座寶蓮花;花上端坐的天人跟日前所見的諸天菩薩一無二致,狀貌渾同;但遠遠望去,這二位天人竟然很有些像是自己塵世父母的相貌。

等到寶蓮花冉冉飄到跟前,悟先法師仔細一看,這不是自己的父母又是誰!

沒等悟先法師開口說話,跪拜行禮,他的母親便先說道:“悟先,你是因為我魂命歸西的緣故才發心出傢的,現在,你終於證通般舟三昧,法行超邁瞭;而我和你父親呢,也正是因為你才得以雙雙再生凈土。現在,我正是遵奉阿彌陀佛之旨,前來告訴你這些情況。”

悟先法師一聽,不覺大加歡喜,就要站立起來拜謁父母,他母親卻制止瞭,說:“阿彌陀佛就在眼前。你不要因為我們的緣故而擾亂瞭你自己的定力。你的志願已成,好生努力,他日到凈土再相見吧!”說罷,轉瞬即隱去不見。

悟先法師還想尋覓,卻發現滿眼都是寶蓮花,與大地之上各種各樣的花卉互相披拂混雜,莫辨其跡瞭。

從此以後,悟先法師心中的凈境佛界,不變不退,時時刻刻無不充溢胸中,直到他出關釋定。

但就是在出關之後,卻依然是心境寂然,渾忘時間的長與短,即使是長達百天,在他眼裡卻不過是才及兼旬。

尤其令世人、僧道所驚嘆不已的是,證通般舟三昧,法業深厚的悟先法師,此時不過三十來歲!真可謂青年有為,前途未可限量。

後來,悟先法師一直堅持誦佛念經,從不懈怠,直到年邁體弱,依然一如既往。天下僧徒無不聞風而來,參謁不休。悟先法師卻隻跟他們說及入道事佛的緣起,和後來苦證般舟三昧、得見佛國凈土的超凡境界。此外別無他話。

有人還不滿足,就向他請教禪教法門,但悟先法師卻隻是淡淡地、也是誠實地告訴這些人說:“我不知道。”

正因為修持通達,功成正果,悟先法師年歲已邁,鬢發皆白之時,而面容卻依然溫潤如同少年,全不見半點皺紋。

悟先法師曾經出任過一段時間天寧寺的住持,但不久,他即辭去,來到丹徒竹林寺繼續修持。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4)四月初六日,法業深厚、萬眾景仰的悟先法師在竹林寺寂然圓化,往生凈土去瞭。時年七十四歲,法臘五十五年。

後來,他的門徒弟子將他安葬並建塔於夾山青龍山麓。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