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靜波法師:放下執著簡單生活方可得和諧

靜波法師:放下執著簡單生活方可得和諧

時間:2019-06-21 20:33:2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有些人認為,佛門就是遠離塵世,不理會世間人情,這當然是一種誤會。從汶川大地震賑災活動中佛教界弘揚佛法利生的真實事例中,大傢都看到瞭,佛法原來與世間時刻相連!佛教不是消極地避世,而是積極地救世;不是空洞的清淡,而是真實的踐行。

靜波法師

靜波法師

“佛門講六和敬,就是講和諧的條件”

靜波法師談到在汶川大地震災情發生後,極樂寺向四眾弟子發出瞭倡議,積極行動,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籌集捐出瞭50萬元善款。錢不是很多,但關鍵是我們做瞭,我們盡瞭我們的責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人人都是有責任的,所以我們做瞭就欣慰瞭,因為我們回避不瞭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佛門倡導眾生平等和萬物相融,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政府所倡導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相吻合。因此,靜波法師認為佛門中人在構建社會和諧上能做些什麼?

靜波法師解釋道:和尚,“以和為尚”。佛門講六和敬,就是講和諧的條件。“和”一定要有條件,符合這個條件才能和諧。六合敬就是出傢人必須要完成六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身和同住,這是和諧的基礎。第二,口和無諍。第三個意和同悅。第四個戒和同修。第五個見和同解。第六個是利和同均,構建和諧社會也一樣,做人的道德倫理是和諧的基礎,所以社會要守法,我們出傢人要守法守戒,這是和的基礎。所以,佛門的“和”和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圓滿,如果能夠做到六合敬,那麼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人和自然之間,我相信都會和諧。所以我們出傢人要把自己擔當責任、義務做得更到位,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去認同、去感悟。我經常說一句話就是:“當我們可愛的時候別人才愛我,如果我們不可愛別人就不會愛我。

“隻要心裡不執著就是修心!”

那麼,在這個喧囂的物欲社會裡,佛門是如何修心的?

靜波法師認為隻要心裡不執著就是修心!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我們都是這個世間的過客。所以我們要鍛煉自己不執著。這個不執著是什麼呢?是我們放下但不放棄,我們在不放棄的過程中學會不執著,這就是放下。這個放下才會有特殊的意義,這就是修心。我們隻有不執著在某個事物上,才會解脫。否則,我們執著在某個事物上都是一種錯覺。我們必將受局限,所以我們需要醒過來,這就得從我們當下做起,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認認真真做好,在做好的時候不要去留戀。佛學倡導活在當下,佛在心中,路在腳下。活在未來,隻有妄想;活在過去,隻會痛苦;活在當下,才能對現實負責。

靜波法師覺得修心應該有四點:第一,放下不是放棄。要面對現實人生、傢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有人以為放下就是全部不負責任。第二點,隨緣不隨便。也就是我們入鄉要隨俗,但並不是說我把我們的遵守法律道德倫理的底線放棄瞭。比如,我是個出傢人,今天要陪一些朋友吃飯,我可以吃素,你可以吃肉,但我不能,可以隨緣,但不可隨便。第三是圓融不圓滑。圓融是什麼?是包容是大氣,要換位思考,但不是說出傢人沒有原則。佛門的戒律是什麼?戒律是我們受戒人的兩隻腳,沒有這兩隻腳就走不瞭路瞭。第四,負責不是負擔。不要把對傢庭、對社會、對信仰的負責當作一種負擔。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在負責的過程中會得到快樂。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間的過客而不是主人,隻要我們多做一些利於社會、有利於人群的事情,我們就有快樂的資本,就有快樂的理由。

“簡單才自在。”

現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麼房奴、車奴、卡奴,僅僅這些稱謂就讓人感覺到一種壓力感和焦慮感。法師如何開導這些充滿危機感的人們?

靜波法師堅信首先是要量力而行,給自己一個定位。我還是那句話,“簡單才自在。”人就是這樣,欲望少一點,快樂就多一點。為什麼要做奴隸呢?我希望大傢做主人。許多人為什麼不快樂呢?就是因為他們活在攀比的世界裡,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錢,不服輸,就去比,就去爭,於是就倫落為奴隸。也許有人會問:佛門是反對人們進取的嗎?我的回答是:不!佛門講的是隨緣,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結果如果達不到目的,那也沒有關系,因為我盡力瞭,也就問心無愧。如果達到瞭目的,你也是過客,不要太歡喜。有個禪師說:“一派青山景色優,前人種地後人收。後人收瞭莫歡喜,還有收入在後頭。”我們都是過客,把一個過客做好,簡單點,自在點。如果你賦予瞭自己更多的東西,你想得到更多的東西,你就會失去更多的東西。如果你隨緣,能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那麼你就是快樂的。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