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此文能助你遠離顛倒找回幸福!

此文能助你遠離顛倒找回幸福!

時間:2019-06-22 13:04: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na mo a mi tuo fo
無 阿 彌 陀 佛


-01-

遠離顛倒夢想,找回幸福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

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

前者得到瞭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

他們都忘瞭,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煩惱。


-02-

若沒有貪心、欲望,怎麼去生活、工作啊?

對世間的貪戀是一種障礙。

我們可以有願望,但不能有欲望,因為欲望是成就最大的障礙。

我們成傢、立業等,都是為瞭快樂,為瞭解脫,但若是內心有貪戀、欲望,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也不會有真正的解脫。

所以,不能有貪心和欲望。

很多世間人覺得:“若是沒有貪心,沒有欲望,怎麼去生活、工作啊?”

其實,若沒有貪心、欲望,也一樣可以工作和生活,這個時候主要是以悲心和願力來為人處世。

貪心和欲望是自私的,心態是狹隘的,也因此產生瞭很多煩惱和痛苦,造成瞭很多所謂的障礙。

而在悲心和願力下,心量是完全放開的,是不自私的,這樣不會有煩惱,不會給自己造成障礙。

所以,我們要成就世出世間的一切,也要靠悲心和願力。

若是你以貪心、欲望去做,不會有真正的成就,即使有瞭,也是暫時的而已。

世間人不擇手段地做這些事情,也是為瞭自己能解脫,能快樂,但若是你以貪心和欲望去做這些,內心裡隻會有煩惱和痛苦,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和解脫。

所以,我們要靠悲心和願力,不能靠貪心和欲望。

貪心和欲望是輪回的因、痛苦的根。

若是沒有貪心和欲望,你一樣可以工作,一樣可以生活。

因此,現在我們要斷除和對治的就是貪心和欲望。

佛菩薩也在人間嘛,人類裡也有很多佛菩薩,他們是怎麼來的?

他們是怎樣生活、工作的?

他們是以悲心和願力來的,是以悲心和願力去生活和工作的。

盡管這二者在表面上看是一樣的,但是內心不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輪回,是痛苦的;一個是涅槃,是解脫的、快樂的。

大傢不用害怕,一聽說要斷除貪心、欲望,就認為無法工作和生活瞭。不是這個意思!

若是你明白瞭以後,這個並不可怕,根本就不用擔心。

其次,要斷除自私自利。

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隻有你真正能為別人著想,能利益眾生,你的福報、功德才能達到圓滿,這是佛教我們的福德和功德圓滿的一種方法。

如果要圓滿你的福德、功德,就不能自私自利,一定要為別人著想,要去利益眾生。

這是一種方法,你明白瞭以後,就不用擔心和害怕瞭。

有的人雖然明白瞭,但是煩惱不好斷,習氣不好改,主要是我們沒有真正去對治,也沒有真正去修行。

若是你能精進修行,能認真對治這些煩惱、習氣,其實並不難。

因為煩惱、痛苦是突然起來的,都是無常的,所以都是可以改變的,也是可以斷除的。

大傢心裡不能怯懦,也不能對自己喪失信心。

所謂擐甲精進,主要是指心裡要有信心和決心。

你能利益眾生,讓眾生歡喜,才足以報答佛恩,這也是報答佛恩的唯一方法。

我們這樣去做,佛也一定會非常高興、滿意。因為佛把眾生都視為最親的親人,佛唯一的願望就是利益眾生。


-03-

面對不信佛人的刁難詰問,他的回答堪稱經典!


慈悲智慧

導讀☞ 慈悲依智慧 清凈若虛空

有一位聰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彌蘭陀王故意要非難那先比丘,就詰責他說:“你跟佛陀不是同一個時代,也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有沒有佛陀這個人?”

智慧的那先比丘就反問他說:“大王,您的王位是誰傳給您的呢?”

“我父親傳給我的啊!”

“父親的王位是誰傳給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誰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繼續問:“這樣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國傢有一個開國君主呢?”

彌蘭陀王正容回答:“我當然相信!”

“您見過他嗎?”

“沒有見過。”

“沒有見過怎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問。

“我們的開國君主制定瞭典章、制度、律法,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所以,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頷首說:“我們相信佛陀確有其人,因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經、律、論;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歷史事跡,決不是虛構不實的人物,這個道理與你們有開國君主是相同的!”

彌蘭陀王無法藉此非難那先比丘,動瞭腦筋又想到另一個難題,他問:“你們佛教徒常常講:人們第一快樂就是證悟涅盤,達到不生不死不滅的境界。那先比丘啊!你已經證悟涅盤瞭嗎?”

那先比丘謙恭合十:“慚愧,還沒有!”

彌蘭陀王得意地問:“既然沒有證驗過,那麼,你怎麼知道有涅盤的境界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問彌蘭陀王:“大王,假如現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彌蘭陀王變色說:“當然痛!哪有膀子砍斷瞭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問:“您的膀子又沒有被人砍斷過,您怎麼知道痛呢?”

彌蘭陀王答:“我看過別人被砍斷膀子的痛苦情狀,我當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啊,我也同樣地看過別人證悟涅盤時候的快樂,所以我當然知道涅盤境界的美妙啊!”

彌蘭陀王這個疑難又再次被駁倒,還是不服,便絞盡腦汁,第三次發問:“你們出傢人奉信慈悲為懷,你怎麼去原諒你的仇敵呢?”

那先開顏笑瞭:“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長瞭一個膿血瘡,您會把腿子砍掉嗎?”

“不會!”

“那麼,大王您怎麼辦呢?”

“細心地清洗它,給它敷藥,時間久瞭,瘡就好瞭!”

那先比丘說:“是的!仇敵、壞人就像一個膿瘡,不去照顧、醫療,就會蔓延惡化,所以必須用法水去清洗,使他們棄邪歸正,改過自新,這個跟大王您護持腿上的膿瘡是同樣的道理!

彌蘭陀王點頭稱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計上心來:“你們常常勸人要修來生福,你們既沒有經歷過死亡,怎麼知道人死之後還有來生呢?”

那先比丘和譪地回答:“這就好比柳柑,果實成熟瞭以後掉在地上,果肉腐爛瞭,可是種子卻埋在土壤裡,一等到時機成熟,就會萌芽、成長,茁壯為一棵柳橙樹。

人的身體隻是四大暫時的假合,等到幻境破滅,軀體也就死亡瞭,可是業識卻能不斷生死流轉,就像柳橙的種子一樣地在六道輪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個來生復蘇,而且有無限個來生。”

彌蘭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個問題來質疑,一個比一個更難回答,但是那先比丘依舊微笑著一一開示。

彌蘭陀王問:“你們出傢人愛不愛自己的身體呢?”

那先比丘:“身體隻是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我們出傢人是不愛的!”

彌蘭陀王一聽,正中下懷,立刻狡黠地反駁:

“哦!你說你們不愛自己的身體,但是,你們出傢人一樣穿衣、吃飯、睡覺,還不是在保護這個色身?若說不愛,豈不是自相矛盾?”

那先比丘一笑而罷,另作別解:“大王,如果您身上長瞭一個膿包,您愛不愛它呢?”

“膿包?那麼臟的壞東西,誰會喜歡它?”

“既然不喜歡它,為什麼要把它洗凈、敷藥,時時守護它不使惡化,每天看看它有沒有好一點?

若說不喜歡膿包,這種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嗎?”

彌蘭陀王很不服氣地辯駁:“我是為瞭身體的健康才要保護它的!”

那先比丘擊掌而笑說:“這就對瞭!出傢人不愛這個身體,但是為瞭借假修真,也不得不照顧這個空幻的身體啊!”

彌蘭陀王屢仆屢起,緊接著又問:“釋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呢?”

“佛陀具有大神通,當然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瞭!”

“既然如此,為什麼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給你們,讓諸弟子迅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業障,不就通通開悟瞭嗎?何必一點一點地讓你們慢慢歷練呢?”

聰明的那先比丘舉重若輕,先問:“大王,如果您是個醫生,是不是就知道各種治病的百藥呢?”

“當然啦!醫生對於什麼藥能治什麼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啊!”

“既然醫生知道百草藥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藥都開給一個病人吃呢?”

彌蘭陀王大不以為然的回答:“當然不能!治病要對癥下藥,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調理,病人才會好,怎麼能胡來!”

那先比丘順勢就下的說:“同理,佛陀傳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點一點逐步傳授,才能如法得道啊!否則,偃苗助長,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彌蘭陀王面露贊嘆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對答如流的智慧,繼續問到底的說:“那麼,請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嗔恨心,會不會發脾氣?”

那先比丘答:“佛陀沒有嗔恨心,當然不會發脾氣。”

“可是,經典上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帶著五百徒眾來聽經,佛陀卻很生氣地斥責他們:‘出去!出去!’這不就是嗔心使然嗎?”

“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闡釋說:“舍利弗與目犍連的確帶瞭五百徒眾來參加法會,但是這五百個人成群喧鬧,不尊重莊嚴法會,佛陀喝斥他們出去,並不是出於嗔恨心,而是出於慈悲心。

這就好比大地覆載我們,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瞭,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緣故,你能怪大地對你不好,對你生氣嗎?”

彌蘭陀王頻頻點頭,這才心服口服瞭。

-04-

至尊至貴的佛陀,為何會遭毀謗?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呢?

佛陀開示大眾:

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廣學多聞,精通各傢學問,含括天文圖讖、占相藝術之學等,連對外道的教誡、世俗典籍也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時,有另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凈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

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傢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

凈音一見到這位婆羅門,即非常恭敬景仰,並以上妙飲食供養辟支佛。

辟支佛受食完畢,即展現神通,飛回他的住所。

當時國內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贊嘆不已,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一大福報,所以也歡喜供養辟支佛,凈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

延如達聽說瞭此事,覺得凈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嫉妒,不僅到處誹謗說凈音與辟支佛有不凈行,所以才會大力供養辟支佛,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

五百童子聽瞭就到處散播,舉國人民都開始懷疑瞭起來,這個謠言維持瞭七年才停止。

後來,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入於涅槃,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辟支佛實是持戒清凈。

佛陀說完瞭這段因緣,又告訴大眾:

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梵天是優填王,凈音就是今世毀謗我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因為前世我失去供養,心生嫉妒,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死後,我們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


今生我雖已成佛果,但業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

因果是歷然不虛的,因此你們要學習,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要造惡。

你們看看現在的我,煩惱已斷盡,圓滿一切善法,拔濟一切眾生,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你們要好好地學習,修善斷惡,就能圓滿佛果。

大眾聽完佛所開示,皆心生警惕,現場五百羅漢、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說奢彌跋宿緣經‧卷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