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慧慈:盡如人意無愧我心

慧慈:盡如人意無愧我心

時間:2019-06-22 16:14:4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平安快樂是我們期盼和向往的,但要萬事如意,平安快樂,對現代人來講,並非易事。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快樂的標準往往也有所不同。生,容易,活,亦容易,但生活並不容易。在現實生活中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區域發展的差異化,民族觀念和信仰的不同,決定瞭人們對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要求千差萬別。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老母,身邊有一個已過而立之年卻得瞭恐婚癥的獨子。老母期盼兒子能尋覓一個可心的媳婦以瞭心願。但兒子因戀愛多次受挫,雖經多方幫忙,仍無法接受任何女人為妻,婚姻大事便也成瞭老母的心病。終有一天在朋友幫助下,兒子與一女子相識,並接受這個女子,為讓老人傢高興帶來給老母相親。老人傢聽說兒子終於有勇氣面對婚姻而樂不可支,於是張羅酒宴請親人來幫忙相看。老母親自下廚張羅飯菜,一會送水果,一會送茶水,席間也不停幫未來的媳婦夾菜。但她卻覺得不稱心,每次她對未來的媳婦殷勤關愛,未來的媳婦總是把這份關愛轉到兒子手上。女子對兒子關愛有加,做母親的看在眼裡,心裡卻不舒服。認為未來媳婦眼裡隻有兒子沒有她這個婆婆。

這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人們往往在最初的願望實現後,由於角度的不同或內心需求過多也會感到不順心。老母心態就是多數人雖有愛而因沒有舍去個人內心的需求,雖然事態完滿但仍不認為功成如願,盡如人意。這種愛就是帶有占有欲的愛,而不是真愛。

母親對孩子的愛本是無私的,但因有差別心,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兒子的婚事。雖然有瞭滿意的結局,但愛被分享時,又把自己心捆綁在瞭狹隘自私的母子之愛及婦道的三從四德中,這便是多數人不能割舍的愛,是自私的愛。

佛陀的四無量心徹底開悟瞭人性真愛的道理,即“舍”。慈、悲、喜、舍,我們稱其為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中的“舍”即是帶有智慧和人格的真愛。現實生活中我們因執著而常常失去很多快樂,無法從自我的陰影中解脫,佛說的“舍”開悟瞭人心,也開啟瞭智慧的法門,人生美好的、喜樂的事物都將伴隨你左右,那麼快樂幸福的事物將常常在你身邊,也自然沒有不安、與不快樂和煩惱瞭。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當人們在小我的境界中掙紮時,才會覺知人的力量是那麼渺小,在有限的生命中才會感知人的力量是那麼有限,並且在有限的生命中人生又有那麼多的掛礙,以至於無法對所愛的和所需要愛的人盡更多的責任。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就應不遺餘力地奉獻自己。

無愧我心的奉獻即是“舍”。“舍”給我們的開示便是平等的對待,也即是設身處地換位理解,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自我,消除他人和自我的界限,在這種情況下也即“無我”也即“如人”,也就修得瞭我心無愧,人意盡如瞭。這就是“舍”之真諦。 

閱讀全文
上壹篇:學佛的開始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