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50:福祿隨之
經文:福祿隨之。
含冤上疏叩金階,廷杖已甘碎百骸。
富貴來時辭不得,都緣命運有安排。
原文:
【註解】福,富之也。祿,貴之也。隨者,不求而自至之謂。蓋天爵修而人爵從,善氣感召,捷於影響,莫知其然而然也。
【證案】唐武後僭位,殺戮宗族,大開訐告之門,株連牽累,死者不可勝計。有裴尚書被仇傢所誣,棄市,其侄仙客年十七,上疏訟冤,後庭訊之,謂:“爾年少,何能為,必有人所使?”仙客抗言曰:“忠孝出於天性,何人能使?陛下當論臣言是與不是,不當問其他。”後大怒,命杖一百,纔四杖,氣絕。武後定法,人死猶須杖滿,執杖者憐其少且已死,以下諸杖備數而已,至九十九復蘇,安插邊遠。回紇(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少數民族)可汗雅重漢人,見裴系名臣後裔,且通文墨,使教諸臺吉,委之以事,靡不妥協,遂以女妻之,裴由是富有金帛,種田則倍收,牧馬則蕃息。與中國通市,得利千萬,自成部落,富堪敵國矣。由邊至京,驛遞皆其佈置之人,朝中諸事,纖悉畢知。時徐敬業起兵討武後,國中有事,裴乘機欲歸,偕妻奴婢三百餘人,裝車數百輛,馬數百匹,連夜私遁。回紇怒,遣兵追之,裴率傢僮拒之,不勝被執,以愛女之故不忍加誅,拘禁之以待朝命。時敬業之亂既平,武後恐前此流人更有異謀,遣官安插,實暗令殺之也。差官承意旨盡殺之,裴系待命之人反獲免。差官回朝復命,後變顏曰:“朕命爾安插,何故擅殺,立付法司典刑。”下詔凡屬流人盡赦罪回傢,其意以為流人俱盡,故施恩以為掩飾之計,裴適逢其會,遂得歸。時張柬之謀誅諸武,後退居後宮,中宗即位,念裴冤,復其傢,累官尚書。計裴一生,爵位財產,皆不期而至,可謂福祿隨之矣。
【附證】(一)宋仁宗時,貝州妖人王則反,文彥博奉詔討賊。一日,升帳議事,妖人用術飛一大石,當頂壓下,忽背後有一人抱之,離數步止,將所坐椅打碎。彥博謝之,其人曰:“吾福神也,因公忠直,故來相救。”言訖不見,公後享上壽,位極人臣,子孫榮盛。
【註釋】文彥博:生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字寬夫,汾州介休(分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傢。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將相50年,執政於國傢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二)西蜀李昌齡,字天錫,宋州楚邱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官光州太守,平反冤獄,首註《感應篇》,助宣教化,令人因事求理。嘗曰:“做人為官,皆不可一日離此書。”後擢禦史中丞,年高德邵,五福咸臻,有李傳行世。
徐太史曰:宋鄭清之《感應篇序》,謂舊有集註,賅貫翮洽,信而有征,即李註也。《迪吉錄》謂“助天闡教,為功厚矣”,其李公之謂歟?
香凝燕寢訟庭間,想見箋經晝掩關。太上功臣推第一,筆垂仙露灑人間。(徐太史詩)
譯文:
【註解】“福”,是富裕;“祿”,是貴顯。“隨”,指的是不用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到來。因為人隻要能夠修養高尚的道德,人間的福祿自然可以獲得,行善感召福祿,如影隨形,往往不知其然而然。
【證案】唐朝武則天稱帝,殺戮李氏皇族,大開揭發控告之門,一樁案子往往株連牽扯到很多人,因此而被殺的人不計其數。有位裴尚書被仇傢誣陷,被判處斬首示眾,他的侄子裴仙客,十七歲,上疏武則天控訴冤情,武則天當庭訊問他,說:“你年紀輕輕,能做什麼?必是有人指使。”仙客抗辯說:“忠孝出於天性,誰人能夠指使?陛下隻論臣說的對與不對,不應當問及其他。”武則天大怒,命令廷杖一百,纔打瞭四杖,就斷氣瞭。武則天的規定,人死瞭仍然要杖打夠數。行杖者可憐他年少而且已經死瞭,以後的杖打僅僅為瞭湊數而已,打到九十九杖,又醒過來瞭,被發配到邊疆。回紇的可汗敬重漢人,見裴仙客是名臣後裔,而且通達文墨,就叫他教導自己的兒子們,並委任他官職,都能辦理妥當,就把女兒嫁給他。裴仙客從此富有金銀佈帛,種田則豐收,養馬則繁盛。和中原通商,獲利千萬,自成一個部落,富可敵國。從邊疆到京城,沿途驛站都有他佈置的人,朝中的事情,大小沒有不知道的。當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國內有事,裴仙客趁機想回國,帶著妻子兒女、奴仆婢女三百多人,光行李就裝瞭幾百兩車,馬匹有數百頭,連夜逃走。回紇可汗大怒,派兵去追,裴仙客率領傢丁抵抗,失敗被擒獲,可汗因為愛女心切,不忍心把他殺掉,先把他關起來等待朝廷的命令。徐敬業叛亂被平息後,武則天恐怕以前流放的人圖謀不軌,派官員安插到邊庭,實際上是令其暗殺流人。差官揣摩武則天的旨意,把流人全部殺掉。裴仙客屬於待命之人,反而逃過一劫。差官回朝廷交差,武則天翻臉說:“朕派你到邊庭,你為什麼擅自殺人,立即交付法司處分。”接著下詔凡是屬於流放的人,全部赦免罪行回傢,她的意思是認為流人已經被殺光瞭,所以為收買人心,做做樣子。裴仙客正好趕上這個機會,得以回傢。後來張柬之等人策劃誅殺武氏,武則天退位,居後宮,唐中宗即位,念裴傢的冤情,恢復裴傢的地位,歷任至尚書。我們看裴仙客一生,官位財產,都是不期而至,真可謂福祿隨之。
【附證】(一)宋仁宗時候,貝州妖人王則謀反,文彥博奉旨討賊。一天,升帳議事,妖人用妖術飛來一塊大石頭,從頂上壓下,忽然背後有一個人抱住他,走瞭幾步放下來,石頭正好把座椅打碎。文彥博感謝他,那人說:“我是福神,因為公忠直,所以來相救。”說完就不見瞭。文公後來享高壽,位極人臣,子孫昌盛貴顯。
(二)西蜀李昌齡,字天錫,宋州楚邱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任光州太守,平反冤假錯案。首次註釋《感應篇》,幫助宣揚教化,令人從具體的事中明白道理。曾說:“不管是做人還是做官,一天都不能離開此書。”後來擢升為禦史中丞,德高望重,五福齊全,後人為之作傳記流傳於世。
徐太史說:“宋朝鄭清之《感應篇序》中說,舊時有集註,內容連貫,實證豐富,就是說的李昌齡所作的集註。《迪吉錄》中所說‘幫助上天闡揚教化,功德無量’,李公不就是這樣嗎?”
徐太史詩:“香凝燕寢訟庭間,想見箋經晝掩關。太上功臣推第一,筆垂仙露灑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