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創造人生好因緣 第三集
創造人生好因緣臺灣暑假大專營 第三集 2007/08/20●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尊敬的諸位老師、同學們:大傢下午好!我們剛剛講到這個知識分子,“不恥身之賤,恥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我們在整個歷史當中,看到很多好的讀書人的榜樣,大傢一定都還記得宋朝的范仲淹,他確實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就是讀書人的胸懷。而且讀書人對自己的社會民族有一個責任感,當我們讀書人對社會都沒有一種責任心,那這個社會就墮落得非常快。所以顧炎武先生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士大夫都不把天下、社會當責任,都不把社會的這一些不好,他都不覺得羞恥,他還是隻是追他的名,逐他的利,那讀書人都沒有羞恥心就麻煩瞭,整個社會可能都是見利忘義呀,可能都是笑貧不笑娼哦。你看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往這個方向在走?這個時候我們要先醒過來哦。當兩岸三地,還有日本、韓國合作要拍《孔子傳》,結果拍下來主角很難抉擇,最後決定韓國人當孔子。諸位同學們,這個算不算我們的恥辱?但是為什麼還是得選韓國人?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我們的氣質很難選出很適合的人選當孔子。人不可以無恥哦,“無恥之恥,無恥矣”。我們恥自己的這一些情況,才能夠奮發圖強,才能雪恥。但是我們感謝韓國人給我們的提醒,韓國人是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研究所,他們的課程裡面沒有不讀孔子的教誨的。是我們自己把聖人、聖賢,把自己祖宗的文化給忽略瞭,才造成我們整個素質快速在下降。我們看看古聖先賢講的,五常是人的正常行為,我們現在有沒有力行仁、義、禮、智、信?因為接觸的大眾比較多,所以有一些情況我們聽瞭都覺得很憂心。在一所初中學校裡面,一千兩百個學生,其中女孩占瞭一半,六百多個人,剛好身體檢查,有二十幾個女生懷孕。我們在這個數字背後,看到現在的整個年輕人的狀況是什麼?缺乏道德教育之後,他們的人生不知道會走成什麼樣子。初中生哪!而當他們沒有這些男女的概念……還有一個孩子,那個都是十多歲,還不到二十歲呀,她兩年墮胎十三次,而當她在告訴他人的時候,她說:這可能可以成為金氏世界記錄。你看我們的仁慈心到哪去瞭?那十三次是傷害誰啊?傷害自己親生的骨肉。當我們從這一些社會現象,再來看到經典《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個是高度的智慧啊。而當兩性越來越開放的時候,請問我們走向哪?走向不斷地殘害自己的親生骨肉,那是其他的動物不可能幹出來的事情。孔子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個人德行的大根大本是孝道,連羔羊都懂得跪乳,烏鴉都懂得反哺,可是當我們舍棄瞭祖宗的智慧,我們連孝心都不見的時候,我們比不上動物的行為瞭。仁慈心要提起來啊,不能連父母都不關心,不能連自己的骨肉都傷害。●這一生是來奉獻的有一位校長,她是小學的校長。剛好她們學校的教務主任去接受瞭《弟子規》的這些培訓,這個教務主任聽完很有使命,他說到,他念師范院校念瞭四年。諸位同學有沒有念師范院校的?你們要非常高興地舉手,因為你們都是幸福的人。像我就沒你們那麼幸運,我是念完大學才回來念師資班,繞瞭半天,終於找到自己想走的路,生歡喜。我覺得這個教書的工作太好瞭,真正能利益學生、利益社會。我們這一生不是來掠奪社會的資源的,我們是來奉獻的。這樣才有做人的味道,才有快樂。“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畢業瞭,隻想著說為自己一個月多賺多少錢,那樣的人生格局真的沒有快樂瞭,沒有那種內在的喜悅。當覺得走這條教育的路,然後又能真正利益到他們,我們覺得心安理得,拿國傢那個俸祿拿得很坦然。因為當我們把一個學生教好,他全傢都安心,而他以後也是人傢的父母,他以後可能也當老師,他以後說不定是王永慶。你的學生以後當王永慶,他底下員工有多少人?可能上萬人、幾萬人。結果你的學生以後當王永慶瞭,然後他對著員工講:我這一生最幸運的就是遇到我的小學老師,他告訴我做人的根本是孝順,我抓到瞭根本。根本抓到瞭,就好像那個根紮好瞭,我的人生自然成長茁壯,我感謝我的老師。他告訴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你看,我們教導的一個學生他往後所影響的面,不是數字能夠衡量出來的,他往後是人傢的父母,也是人傢的祖宗,說不定教出一個范仲淹出來,有沒有?他的傢族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千年不衰瞭,人口估計好像已經超過一百萬人。從宋朝到清朝出瞭七十二個尚書,就是部長級。諸位同學們,從七十二個尚書,我們感受到什麼?范仲淹的後代子孫不管在哪一個朝代,都是國傢的棟梁。七十二個人都是頂梁柱,那是部長哦,假如一般官員,縣長什麼的算進去,那不知道有多少啊。甚至在亂世當中,范仲淹的後代不知道救瞭多少的生靈,救瞭多少的人民。清朝入關,當時候范仲淹的後代范文程……在這個關外呀,他們都是在馬上啊,都是在馬上得天下,都比較用武力。可是大傢有沒有註意到,清朝進來以後用什麼治天下?用傳統的文化,漢人的文化治天下,那個減少瞭很多的殺戮。而當時要入關的時候都是范文程勸皇太極,勸那些皇帝不可濫殺,那個都是剛開始的宰相,范仲淹的後代。以至於後來,你看康熙、雍正、乾隆這麼重視傳統文化,范公的傢族對整個民族功不可沒。●氣節千載一時所以你看,我們真的把這些道理教給學生瞭,這一個傢族的影響都不可限量。所以我們體會到當老師的這個價值,我們就不會去追逐虛妄的財富、名利這些東西瞭。所以諸位老師,我走上教師的行業很高興。人生最大的福氣:做有意義的事,又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所以我常說:現在有人拿十萬塊來要挖角我,不幹。一百萬?不幹。一千萬?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千萬也不會動搖。因為當我們把一個行業的價值,那種服務人的意義做出來,那個不是有形、有數字的金錢可以衡量的,因為那一股精神,它將影響到世世代代。所以格言裡面有講:“事業文章,隨身銷毀”,是吧?死瞭之後,那都不見瞭,“而精神萬古如新。”我們人生要追求什麼?追求帶得走的,留得下來的。智慧帶得走,精神、價值可以留得下來。有沒有人死瞭以後把錢帶走,你們有看過沒有?他是億萬富翁,一毛錢也帶不走,精神萬古不滅。諸位同學們,孔子死瞭嗎?他精神長存,這個是我們可以效法的對象。“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你看,這些歷史都過去瞭,但是讀書人那些氣概頂立在天地之間,浩然正氣,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你看,我們一想起文天祥,就是那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下一句呢?(答:“留取丹心照汗青”。)諸位同學們,我們念這一句要從內心念出來,不能有口無心。大傢念過《弟子規》沒有?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話最大聲?“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是不是念到這句很有精神?念完以後說:“好不容易念完瞭。”不是這樣哦。因為這一句話很能砥礪我們向上,砥礪我們把人生的價值活出來,所以念這每一句好的經句要從內心念出來。所以要念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這樣言語跟我們的內心完全是一致,不然我們有時候邊念信心都邊往下掉瞭。●為他人創造好因緣剛剛講到這一位教務主任,他去聽瞭五天的課,他很感慨來跟我們說到,他說:“我五天聽下來,人生有兩個體會。第一,我抽煙抽瞭那麼久,來這五天突然發覺,其實有很多的人不抽煙,人傢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所以他五天把煙戒掉。結果後來還有後續,後來我們又跟他接觸,他說回去之後考驗很多,旁邊的人都說:“別假瞭啦,來抽一支。”你看這是不是朋友的道義?當我們在那裡跟同學說,你還學《弟子規》?別假瞭,來啦來啦,跟我們一起打打麻將吧。這是不是朋友的道義?這是無情無義!朋友在提升的時候,我們居然還要把他拉下來,你看我們夠不夠朋友?我們自己要夠朋友,才能真正得到好朋友,才能真正遇到知己,才能遇到以道相交的好朋友。第二點,他說他這五天抄的筆記,超過他師范院校四年的筆記。你看那四年可不可惜啊?但我們感受到什麼?感受到這一個老師非常有教育使命,可是人生在遇緣不同。他遇到瞭古聖先賢教誨,感受到這一些對學生利益很大,他的道義、他的仁義心被點燃,所以他那個學習狀態這麼好,五天抄的筆記比四年還多!另外我們來思考,假如他在那四年當中遇到一個學長,然後告訴他說:“哎呀,考上師范院校,這個人生很有意義。來,同學,你先聽《弟子規》的課。”他假如遇到這樣的同學,你看他那四年,黃金四年。他那踏出師范院校的那一步,他就在作育英才,在為國傢奉獻他的心力,在為國傢培養棟梁。諸位同學們,你們現在也是人傢的學長,你們可能是大二、大三、大四,請問那個大一的學弟進來的時候,我們曾經跟他說過什麼?你們有沒有告訴他:“學弟啊,你已經念到大學瞭,你知道傢庭對你付出瞭多少嗎?你知道國傢、社會為瞭栽培我們,付出瞭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嗎?所以學弟啊,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四年,好好學習,把能力、德行提升,我們一踏出社會就能夠利益這個社會。”諸位同學,你有跟學弟這麼講過話的舉手,你們都很客氣。諸位同學們,這個才叫學長的道義呀!還是你很慷慨把學弟拉去吃冰,然後邊吃冰邊告訴學弟:“學弟啊,我們解脫瞭,大學讓你玩四年哪。”這個是造口業,這個讓一個學弟先入為主都是錯誤的觀念。我為什麼那麼清楚?我就是受害者。我很想學,所以後來大三的時候,有因緣去聽瞭一些課,哇,我真的是那個時候抄的筆記遠遠大過……我大四聽演講的筆記,那是一箱一箱啊。結果學瞭很多健康的觀念,很多這些做人的態度,我就開始找到一個泡沫紅茶店,然後在那一個泡沫紅茶店的地下室,就排瞭一張桌子,然後這裡一張講桌。我說:“學弟啊,可不可以去聽我演講?學妹啊,可不可以去聽我演講?”他們不敢說不,沒辦法,學長嘛,隻好去聽瞭,所以他們很可憐。所以這三五個人,從一開始講,講到他們口吐白沫,然後又醒過來,就是這樣鍛煉出來的。一場一場,我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把這些學到的東西跟他們交流,這樣才無愧於我們當學長的這一份因緣哪。諸位同學們,我們一張口就維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你錯誤的觀念就會誤導別人,對的觀念就在增進這整個社會的力量。所以這一位教務主任他很有愛心,但是你看,他都這麼晚瞭才遇到這麼好的經典。後來他回去之後從自己做起,又找瞭三個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來學習,一起去落實,去教導學生。結果後來做沒幾個月,他們教的學生特別有禮貌,所以這個校長:奇怪瞭,這幾個班的同學特別好。就去瞭解狀況,一瞭解:啊,原來他們學《弟子規》。後來校長馬上下令,全校學生六年級都要學《弟子規》,英語可以先緩一緩。做人是根本哪,是吧?不然學瞭英文,不會做人,學會幾句English,回去問奶奶:“奶奶,書本怎麼講?”奶奶說:“我怎麼知道。”小朋友說:“奶奶,你怎麼這麼笨。”你看沒德行,增長知識就是傲慢,要小心哦。有一個研究生他已經畢業瞭,結果剛好過年的時候回去傢裡,媽媽給他交代一些事情,冰箱啊什麼的,叫他處理一下。結果他沒有用好,他媽媽說:“哎喲,這事情就這麼做啊,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這麼一點小事都沒做好,這個太笨手笨腳瞭。”你看,他馬上:“我都讀到研究所瞭,你還罵我笨?”諸位同學們,請問研究所給他什麼?給他什麼?給他對母親的話都聽不進去;給他連勸告他都不能勸告;給他這麼好學習的機會,他都不願意接受。是啊,母親說我們笨手笨腳,我們趕快學不就會瞭嗎?所以《弟子規》這句“長浮華,成何人”,對於我們在求學過程當中是很好的提醒。●瞭解經典真實義結果後來這個校長的先生,她是個女校長,然後她先生知道她們在學校都推《弟子規》,推經典。剛好在報上看到有人,有那個教授說《弟子規》不能讀,《弟子規》有愚孝。同學們都讀過《弟子規》瞭吧?讀過瞭吧?沒讀過,今天回去要讀一遍。讀過的人一定瞭解到有沒有愚孝?沒有啊。父母親有過失的時候要怎麼樣?要勸他們,“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但是態度要和顏悅色去勸。從這裡我們瞭解到,這一個教授有沒有看過《弟子規》?沒有。這個是做人態度哦,你的學術地位越高,你是公眾人物,你對你自己的言語就要越謹慎,因為你話講錯瞭,影響的面太大瞭。今天一個高官他假如告訴別人:“我兒子已經成年瞭,他的行為跟我無關。”這是一個絕對錯誤的誤導。你們笑什麼?我舉這個例子有什麼敏感,是不是?對啊,教育是什麼?上行下效。你看《說文解字》都把這個教字完全顯現出來,左邊兩個叉,第一個叉是父母、老師,哥哥、姐姐畫的。有弟弟、妹妹的舉手,這個字也跟我們有關系哦。你看,很多生活的情境都在讓我們人生體會,你們有沒有看過那個場景,兩個小孩,一看:一個哥哥在前面,一個弟弟在後面,那個哥哥講什麼話,弟弟馬上就學他講;然後哥哥跳幾下,然後他也跟著跳幾下。你們有沒有看過?有啊。長兄如父,哥哥教好瞭……你看我們父親那個時代,生五個、生八個叫正常。隻要大哥、大姐是榜樣,整個傢庭兄弟姐妹都教得很好。你一個學校裡面假如學長、學姐表現得好,那整個氛圍馬上就變。第一個叉是長輩、父母、老師,第二個叉是小孩,他最強的能力是模仿、效法,打第二個叉。上行下效叫“教”,叫身教。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身邊的人越好,所以這個“教”字,不是說當老師的人在教,每一個人都在教別人,都在影響別人。我們剛剛講到人生的定位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個叫表率的態度,就是在教瞭。而且這個“世”,不隻是當世,我們還定位自己可以在民族當中,生生世世為後人的榜樣,這個叫炎黃子孫的格局跟胸襟。好,這不是我編的,是真的。《中庸》裡面告訴我們的,以前讀書人沒有不讀《四書》的。諸位,大傢讀過《大學》沒有?《大學》讀過沒有?不是學校的大學啦,《四書》的《大學》,你看一本書那麼薄,把人生的道理都講透瞭。你看《中庸》,儒傢的心法。《中庸》裡面告訴我們,“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每一個舉動,都能給世間當榜樣來效法。行而世為天下的法則、標桿。“言而世為天下則”,你看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講的話,真的“言而世為天下則”,都列在像《尚書》,都是這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平常跟人談話被記錄下來,就變成經典。這個就是一個民族的氣概、定位,那種存心的狀態。●人生的長情大愛所以這個教跟每一個人都有關系,而教當中最重要的:身教。右邊是什麼?右邊是一個手拿著一枝樹枝,做什麼?提醒。諸位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講一次就不再犯第二次瞭,有沒有看過?有的舉手。有看過這樣的人啊?哦,那一定要介紹我們認識,可能是顏回投胎來的。顏回能怎麼樣?“不貳過”。這個不是普通人,待會私底下我們再聯系一下。現在復興文化速度太慢瞭,可能有很多這一些古聖先賢在天上都看不下去瞭,結果他們本來要跳下來說:“哎喲,我得找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得找個好的肚子投胎。”一看:“哎喲,怎麼這些媽媽現在都看那些綜藝節目,都看那一些漫畫?哎喲,我進去胎教,說不定我自己都被淹沒瞭。”所以這些古聖先賢現在不敢來投胎,所以現在假如你們有那個志向:我就是要生個古聖先賢。諸位同學們,剛剛跟大傢聊這麼多仁、義、禮、智、信,說:奇怪瞭,蔡老師不是要跟我們談“如何談戀愛”嗎?剛剛講的統統都是為瞭談戀愛,大傢知不知道?談長情大愛呀!這個夫妻的結合是為瞭整個民族的復興,哇,這個戀愛談得夠痛快,是吧?而且談戀愛要讀《論語》啦,你們都讀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不是?“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哦,我從這裡開悟瞭,怎麼追女朋友?就是這一句話,“追”太沒有本事瞭,你看追多累,是不是?跑跑跑,跑到最後又沒追上,又患得患失,太痛苦瞭。真正的高手,你看那個佈袋戲的高手,有沒有動?都沒出手,有沒有看到?都不用動,就像那個北極星在那裡,其他的星星就圍著它,這個就是最好的談對象的方法。把自己擦亮,用德行來感,就有很多好的對象就感過來瞭,而且感來的都不是蒼蠅、蚊子哦,是不是?你假如沒德行又一大堆壞習慣,感來的不隻是對象,甚至朋友都是什麼?酒肉朋友。而當你自己光圈擦亮瞭,有德行瞭,那些狐群狗黨找不找你?他看到你,摸著鼻子他就走瞭,你感來的都是好的朋友。所以有一句格言對我們人生很有啟發,叫“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們現在在決定要走上婚姻,在找對象的時候,請問我們用什麼標準?你看我們用利來跟人交往,這個利隨時會變化,很可能這一筆生意談完之後就變成:反正我以後也不跟你做生意瞭,就變得見面不相識哦。“以勢交者”,因為我現在是立法委員,我有社會地位,然後好多朋友,自己還覺得自己很瞭不起。人傢是看你有這個地位才跟你交往,等你不是立法委員瞭,本來是門庭若市,最後變成什麼?門可羅雀。而真正用利相交,到最後的結局也不會好。你看很多的,歷代很多這一些官員心量比較狹窄的,哇,他們都去陷害忠良,他們怎麼交呢?以利交、以勢交,後面的結局是什麼?狗咬狗。他們是在謀利的時候,表現起來跟親生兄弟甚至像父子一樣,可是一變化瞭,翻臉不認人。所以當我們遇到朋友沒道義,不能怪他而已,回頭反省,因為我們不是用道義在跟人傢相交。●遇到境界能提起理智是真學問所以人生就像照鏡子一樣,那個鏡子就是我們遇到的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鏡子為什麼會笑?因為什麼?照鏡子的人笑。鏡子為什麼哭?照鏡子的人哭。結果我們現在看那個鏡子很醜,在那裡哭,然後我們對著那個鏡子:“你給我笑,你給我笑。”它笑不笑?它不笑嘛。當我們在抱怨我們整個周圍的這些人事環境的時候,要反觀自省,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個是人生的真相。所以真理智的人不會責怪別人,不會抱怨別人,會反省自己,這個叫理智,這個叫明白人。所以孟夫子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當我們不反省自己,而抱怨的時候,請問我們的人生會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這個都是三歲小孩能夠回答的問題,當然會越來越差。可是請問我們遇到這些境界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掌握得瞭情緒?所以人生貴在有實學,真實的學問就是能在遇到境界的時候,這些理智能提得起來,這樣的學問才能夠利益自己、利益別人。你看現在很多博士生,高學歷,高離婚率。你看他學歷那麼高,但是遇到人生的這些境界的時候,他們提不起理智來,反而都是責怪彼此、責怪對方,結果就是這種越演越烈,不可收拾的結局。所以有一位女士她剛好養瞭一隻鸚鵡,結果這隻鸚鵡咳嗽。她也很心疼、很愛護這隻鸚鵡,大江南北跑,給這隻鸚鵡治咳嗽。結果跑遍瞭很多地方,後來還是治不好。剛好有一天她坐在那裡有一點無奈,突然回想到:欸?好像我也咳嗽。因為她是主人,她常咳嗽,鸚鵡最強的能力是什麼?模仿。所以它就模仿女主人咳嗽,結果女主人誤覺得是它咳嗽,其實誰咳嗽啊?原因在自己身上。孟夫子講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孟子講:“愛人不親”,你愛護人,感覺跟他的關系不是很親,這個互相親愛,“反其仁”,反回來想我的仁愛心還不夠;“治人不治”,我今天當班級的幹部管理這個班級,但是他們都不聽我的,“治人不治反其智”,反省我的智慧不夠;“禮人不答”,我們很有禮貌地去恭敬別人、問候別人,結果他都不回應我,還很冷漠,“反其敬”,雖然我有問候瞭,可能我的恭敬心還不夠。孟夫子接著講:“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你自己做好瞭,整個身旁的人都會被你的德行感動,叫正己自然就化人。別人不能感動,反省自己,是我的德行還不夠。我們有這樣的態度,這個叫理智的態度。剛剛跟大傢講到,你看我們過年去跟人傢行禮、問好,假如人傢不回我們,我們反省自己恭敬還不夠。甚至於你給他問候瞭兩次、三次,他還是冷漠的臉走過去瞭,我們不隻沒有生氣,我們還感受到他很苦。這個社會現在冷漠大過關愛,這個“大於”對不對?現在的社會現象是不是這樣?冷漠大過關愛,所以社會大傢都苦。你看有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這種苦瓜臉給人傢看?你們有沒有去過嬰兒房?沒有,有機會可以去看看。你看那個剛出生的小baby,你在外面看,哇,個個人笑的時候都很燦爛、很天真,對不對?有沒有人去看那個嬰兒房的時候,在窗外看看看:“哦,那個人是殺人犯;哦,那個人以後,你給他打招呼很多次,他還很酷,都笑不出來?”我們冷靜地去想,一個這麼天真無邪的臉龐,最後為什麼變成這樣?他的內心,他的心靈經過多少的掙紮、多少的苦難。諸位同學們,你遇到一個個性很不好、很兇、很無禮的同學,你要可憐他。他在一兩歲的時候這麼天真,為什麼最後變成這樣?很可能他的傢庭狀況給他很多的傷害,沒有得到愛,慢慢他就變成冷漠、變成自私。所以可惡之人,必有什麼?可憐之處,要憫人之兇。我們今天有好的傢庭,有好的人生際遇,但是我們要去體恤很多苦難的人,憫人之兇。
●婚姻是成就彼此的人生真的,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聽到有同學的父母離婚,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們整個傢族,我所有的叔叔、姑姑,他們夫妻相處是從來沒有爭吵,我沒有看到那種夫妻的不和諧,更何況是離婚!所以我都覺得這樣叫夫妻,所以後來聽到瞭都覺得很難受。我記得我們小時候還有一句話叫:“爸爸回傢吃晚飯。”我說:“奇怪瞭,幹嘛要講這句話?我爸爸都回傢吃晚飯啊。”所以我很幸福,我在很充滿愛的一個傢庭生活,我們的人格就很自然地都有這樣的關愛人的態度,都有這種孝悌的態度。那也因為傢裡的和諧,讓我們處大眾當中,跟人相處都是這樣的心境去愛人、去敬人。所以從小我們人際關系就沒什麼問題,都跟人可以和睦地相處,而那種處事的態度,真的都是父母的什麼?身教教的。然後這個拿著一枝樹枝,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叮嚀,代表要有耐性。你看很多年輕的夫妻,或者年輕的男女相處的時候,男女有緣分走在人生的道路當中,很重要的一點,要走得長久,要互相成長,要成就彼此的智慧、人生,這個就是道義。不是兩個人相遇之後,學習都荒廢掉瞭,互相沉淪,這個是太沒道義瞭。而當這個緣分現前的時候,其實教一個小孩難還是教一個大人難?彼此都要有耐性哦。比方先生沒有學過《弟子規》,沒有學過傳統文化,真的,你有一個小兒子,也有一個大兒子,那個先生就是大兒子。大兒子好教,還是小兒子好教?你今天太太假如沒有學過傳統文化,那你就變多瞭一個大女兒哦,大女兒好教還是小女兒好教?所以這個時候都需要用耐性去愛護。所以這個教育,不管你以後是當人傢的長輩,當人傢的長官、上司,當人傢的老師,任何一個角色,你要去給人好的影響,隻要你提得起身教,提得起耐心,一定能夠幫到身旁的每一個人。當我們沒有好的影響,一定是我們的身教跟耐性做不好。別人都沒學好瞭,先反求諸己,我沒有做好的榜樣。真的,這個都是可以去印證的。●責任心影響你成就的大小剛剛跟大傢也有講到,你看一個媽媽在校門口,看到那個紙屑勉強蹲下去撿,旁邊的人都看著她,沒人幫她撿。第二天過去瞭,第三天過去瞭,她堅持做。到第四天的時候,她的行為把人的善心點燃瞭,就有其他的兩三個傢長蹲下來也撿,最後就很多人一起撿,你看一個善的力量就帶動起來。其實當他們在撿這個紙屑的時候,那是真正給他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不然什麼時候是教育?課本打開才是教育?當她的孩子在踏出校門的那一刻,看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小孩的學校這麼樣地愛護,你看孩子的責任心點燃瞭。責任心對一個人重不重要?一個人的成就大小跟責任心成正比。他今天的責任心是在一個城鎮,他很有可能成為鎮長;他時時想著整個縣人民的福利,他可能成為好的縣長;他今天時時想著全國人民,他以後可以當影響全國的這些重要官員。而當我們一個人連傢裡的責任,我們都不扛起來,說以後能當大企業傢,把我打死我也不相信,是不是?所以古代有一個故事,不知道大傢聽過沒有?有一個小孩,傢裡面很亂,剛好他一個叔叔讀書人來瞭,他說:“你看這麼亂,這麼亂你怎麼不掃一掃?”這個小朋友還挺跩的,對著這個長輩說:“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的。”你看,他講得有沒有道理?你看一個小孩跟他媽媽說,我以後是做大事的,這小事我不做。媽媽可能還在那邊偷笑,還在那邊高興。那個長者跟他說:“你一屋都不能掃,你還能掃天下?”是不是?你今天整個房間裡面亂七八糟的,然後你以後可以當管理人員。我看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能一個重要的契約,幾千萬的重要契約,然後要出發的時候,在那裡“完瞭,我放哪?找不到”。全部的人在那裡等我們,可能這個場面就會出現瞭。所以《弟子規》很重要,《弟子規》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所以當我們去做我們應盡的這一些關懷、責任,就在影響自己的小孩,影響周圍的人。●從我們的身教做起我那時候去讀師范學院師資班的時候,我們想著:同學好不容易聚在一起,難得的緣分,我們很珍惜這個緣。我是到瞭學校,那個時候同學還都沒到,我看到那個桌子統統是灰塵,因為過完暑假瞭。我馬上想到,假如這個女同學穿著漂亮的衣服,然後走到這個桌子跟椅子前面,她一定會露出很痛苦的表情,然後呢?拿出她那張小小的面紙在哪裡“哎喲,哎喲,哎喲”,是吧?這個叫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看這個“恕”字怎麼寫?如其心。我們有這個恕,我們就會主動地去幫助他需要的。我趕快去找一張抹佈,把那個桌子都擦幹凈,所以每個同學進來都歡喜,都趕緊坐下去。諸位同學,請問他們有沒有收到我這一份善意?人都被肉眼,啊,看到才是真的。錯瞭,人的意念發出來,整個宇宙都收得到,這個是真相。所以我所有的全班同學都跟我處得很好,包含男生都跟我處得很好。你看男生跟男生,難免有點競爭性,可是我們都替他們著想,他們也都跟我很友善。而我們看到那個垃圾滿出來瞭,我們早去都收拾好,自己拿去丟。我差不多丟瞭沒多少時間,隻要我再過去要整理垃圾,同學就跑過去瞭:“我們來做一點,我們應該做的。”真的,我們不能影響別人,是我們自己沒有身教做得好,所以這個“教”字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那剛剛是跟大傢講到,一個公眾人物講話要負責任,所以這一位教授沒有讀過《弟子規》,不能亂批評。當她的先生給這個校長講完這一段話,說:“你要小心哦,人傢說不能讀,不然你烏紗帽會掉下來。”這個女校長對著她先生說:“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的旁邊就是一所初中,多少孩子寒暑假過後都去墮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後是走這樣的路。”她有道義!我要在她小學的時候把她的正氣立起來,她懂得“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她不會去走這樣的路,這個就是我們的仁心,我們的道義。後來他們做得很好,香港教育團體來廣東巡視的時候,就是去參觀他們學校,因為他們孝道推得最好。你看她修身又齊傢,接著又治國、平天下。出去校外教學,那個旅行社在報紙上發表:“沒見過這麼有禮貌的學校學生,還會撿紙屑,保護環境!”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力量,從自己,從自己的班級、社區,居住的環境做起,很可能我們能功在社會,功在民族。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傢交流到這裡。謝謝!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