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孝順父母:做人之本

孝順父母:做人之本

時間:2019-06-24 08:50:3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百善孝為先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為有這樣的傳統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有許許多多孝順、尊重老人的事例,感染著我們,打動我們的心靈。
我們今天提倡的孝順父母,一要瞭解父母,二要親近父母,三要關心父母,四要體貼父母,五要尊重父母。可是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並不是這樣做的,相反,他們經常隻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影響父母的工作和休息,惹父母生氣,頂撞父母,對好的東西實行獨占獨享等。這些看起來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我們如果連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做不來的話,孝順父母就是不可能的事:

有個男人結瞭婚,生瞭個兒子。他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卻很討厭自己的老父親。他的老父親連路也走不穩瞭,到處磕磕絆絆的,除瞭吃飯和抽煙外,什麼事也幹不瞭。所以他很想把老父親打發走,便對自己的妻子說:“讓老頭到外面的世界去闖闖吧。”
妻子懇求他讓老人留下,但他連聽都不願意聽。所以她隻好說:“那你就讓他帶上一條毯子吧。”
他心裡隻想給老人半條毯子,嘴上卻說:“好吧,就讓他帶上一條毯子走吧。”
正在這時,他自己的兒子突然說:“父親,你不必給爺爺一條毯子,給他半條就行瞭,剩下的半條請你好好收藏起來,等我長大以後可以把它送給你,讓你也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
兒子的話讓這位父親大吃一驚,趕緊留住瞭他的老父親,因為他已經知道如果自己這樣做兒子將為他準備什麼。

不孝順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不體諒父母
現在的很多人獨生子女,因為父母對自己常常是有求必應,因此以為自己的父母是無所不能的,從來不知道父母也會遇困難,自己提出的要求一旦父母做不到,就開始不講道理地胡攪蠻纏,弄得父母既傷心又生氣。
不孝順父母的第一個表現就是不知道體諒父母的難處,從來隻知道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很多人會嫌父母做的菜難吃,或者是從沒做自己最愛吃的好菜。可是他卻沒有想過,父母下班已經很累瞭,還要費心盡力地來做飯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瞭,或者是父母已經下崗,傢裡的經濟條件不允許每頓都能做那些他愛吃的好菜瞭。再比如,當父母生病臥床的時候,有的人不是耐心地詢問父母的病情,在床前端茶遞水地照顧,反而是一個勁地埋怨父母這麼晚瞭還不起床照顧自己。更有的人,一看見父母生病瞭,自己拿著錢跑到麥當勞大吃一頓算瞭,根本不管父母是不是也餓瞭,是不是需要喝口水什麼的。這讓父母十分傷心失望。
所以,不孝順的孩子應該看看下面的這個故事,真正懂得什麼叫體諒父母:

有一個女孩子,名叫杜瑤瑤。在她8歲的時候,她爸爸突然得病去世瞭,緊接著她媽媽因為難過,風濕性心臟病發作瞭,一下子癱瘓在床上。過去是她媽媽操持傢務,現在媽媽隻能躺在床上,什麼也幹不瞭。這時候杜瑤瑤不僅要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媽媽,她要做飯、洗衣,幹一切的傢務,她母女倆一個月隻有不到200塊錢的生活費,生活得非常艱難。班裡頭的學生課間都買冰棍,杜瑤瑤從來不買,不但買不瞭,連學雜費十幾塊還交不上。可是,杜瑤瑤的成績卻一直是班裡前幾名。她媽媽經常住院,她就守在媽媽的床邊寫作業;媽媽的下身冰涼,她就把她媽媽的兩隻腳抱在懷裡給媽媽取暖;為瞭讓媽媽高興,她還給媽媽唱歌跳舞。後來她考上瞭本地的一所大學,別人問她,那麼好的成績,為什麼不考北京的更好的大學時,她說,就是為瞭能在媽媽的身邊,照顧好她的媽媽。

②隨意頂撞父母,常惹父母生氣
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這是不孝順最常見的表現。因為獨生子女的關系,也因為現在的父母也越來越想與孩子平等相處,所以在生活中並沒有刻意在孩子面前擺傢長的架子。可是,有些不懂事的孩子就會認為這樣的父母是不需要去尊重的。這種心理表現在行為上,就是頂撞父母。在言語上,對父母沒有起碼的尊敬與客氣,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著來,父母說東,他非要說西,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父母生氣。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要對父母百依百順。當我們發現瞭父母的錯誤之後,要明明白白地指出來,但是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找到一種讓父母和我們都能夠接受的心平氣和的方式來談話,而絕不是要隨意頂撞父母,讓他們生氣。

③獨占好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傢裡的小孩子,好吃的、好玩的當然應該全部歸自己才對。所以凡是傢裡出現的好吃的,好玩的,自己喜歡的,就一定要獨占。其實這也是不孝順的一種表現。
我們想想,父母是出於他們對我們無私的愛,才心甘情願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我們。反過來,如果我們像父母愛我們那樣愛他們,是不是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做呢?可是在大數情況下,我們不僅沒有主動把傢裡最好的東西讓給父母,而是我們毫無謙讓地接過那些東西,更有甚者,是毫不讓人地把這些東西全都納入自己口袋實行獨占。很多人隻要餐桌上出現瞭自己愛吃的菜,就不許任何人動一下筷子;有瞭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就不準任何人動一下遙控器;有瞭自己喜歡的東西,連父母碰一下也不允許。眼裡隻有自己,沒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這哪裡算得上是一個孝順的人呢?

2.克服要點
第一,內心有誠意。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雖然他們並不想要我們給什麼報償,但我們要有報償的心理準備。比如父母為我們做的事,我們要學著體諒他們的苦心。或者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傢務事,以減輕父母的辛勞。對於自己的生日,我們每個人都會很在意,可是,我們也應該為父母過一過生日,並不是說我們就要把父母的生日辦得如何熱鬧,其實哪怕在父母生日那天為他們做一件事情也好,關鍵在於表明父母在我們的內心也是很重要的。有這樣一個事例:

東北有一個農民傢庭,生活非常困難,但是這對農民夫婦把五個孩子都培養成瞭大學生。有一次,一個孩子帶上玉米餅子去上學,出瞭門發現忘瞭拿一樣東西,就往回走,回來的時候一推門,這個孩子一看到他媽媽正在做的事,眼淚就流下來瞭。他看到他媽媽正在舔他剛才喝過粥的碗。他突然意識到,他走瞭以後,今天傢裡沒有吃的瞭。他拿出一個餅給他媽媽,非要讓他媽媽吃完瞭他才上學去。這個孩子非常勤奮,上體育課,別人穿著名牌運動鞋跑,他光著腳跑,照樣跑出好成績。後來,這個男孩子讀到瞭研究生,再後來在長春當瞭工程師,把他的爸媽從山裡接到長春安度晚年。

第二,學會體貼人和關心人。
我們會生病,父母也會身體不舒服,而且他們經常會在一天的工作之後感到疲倦。也許父母生病的時候,總是讓我們不要接近他們,怕被傳染或是耽誤瞭學習時間。可是我們要知道,父母無論是病瞭還是累瞭,總是需要傢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如果這份關懷來自於我們,他們會倍感欣慰:

有三個婦人去井邊打水。
一個婦人說:“我的兒子很機靈,力氣又大,誰也比不上他。”
另一個婦人說:“可我的兒子會唱歌,唱得像夜鶯一樣悅耳,誰也沒有他這樣好聽的歌喉。”
第三個婦人默不作聲,另外兩個人奇怪地問:“你為什麼不談自己的兒子呢?”
她回答說:“我的兒子什麼特長也沒有,沒什麼好說的。”
談話間,她們的水桶裝滿瞭水,三個人提著水桶往回走。水桶很重,她們走走停停,手臂伸得越來越痛,背也越來越酸。
突然迎面跑來三個男孩,一個孩子邊跑邊翻跟鬥,他母親露出瞭欣賞的神色。另一個孩子像夜鶯一般唱著歌,大傢都凝神傾聽。第三個孩子跑到母親跟前,從她手裡接過兩隻沉重的水桶,提著走瞭。

第三,對父母也要講禮貌。
我們很多人在學校或是在外邊與人交往的時候,會比較註意自己的語言。可是在傢裡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瞭。有的人對父母的話不理不睬的,不耐煩的時候就粗聲大嚷。有的人早晨出去不跟父母打招呼,晚上回傢也是悶不吭聲。其實,並不一定是說父母年老力衰之後我們對他們的照顧才叫孝順,更多的時候,對父母的孝順,就是表現在日常瑣事上的。比如早上對父母說聲“早上好”,晚上向父母道聲“晚安”,父母為我們做瞭什麼事,也要說聲“謝謝”等。

第四,與父母一起面對生活的挑戰,一傢人風雨同舟。
在生活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無法預料的事。當不幸發生之後,我們不能隻是讓父母來面對生活的挑戰,而自己卻置身事外。一傢人要一起來面對生活,風雨同舟,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在青島有一個女孩子名叫甘琦,這個女孩子外語學得特別好,她那個英語老師是個英國人,勸她說,你呀,有學習天分,你能不能到英國留學?我可以給你擔保。這個女孩子當然很願意,回傢跟媽媽商量,她媽媽說:“咱傢沒錢,你要去就全靠你自己的獎學金。”她媽媽下崗瞭,爸爸身體又不好,哪裡有錢去呢?結果這孩子就考試,一考就考上瞭,獎學金也有瞭,後來就到瞭英國去留學。念高三時,問題也來瞭,她的獎學金不夠瞭。這時,她爸爸也已經去世瞭,她媽媽生活得很困難,她不能向傢裡要一分錢,怎麼辦呢?就去打工,打瞭好幾份工,每日裡東奔西走的,一下課就去打工,掙瞭錢來上學。結果她的校長知道瞭這事,就把她找來,說:“甘琦小姐,我知道你非常勤奮,你這麼出去打三份工,太辛苦瞭,我有一份工作給你,你如果願意做,打這一份工就夠你上學用瞭,但是我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幹。”甘琦說:“校長,我願意幹!您說吧,什麼活?”校長說:“刷廁所,我們這個學校有好幾個廁所,需要一個人打掃,你願不願意?”甘琦說:“我願意,我一定打掃得非常幹凈!”於是,她每次放學就打掃廁所。她的同學好多來自貴族傢庭,一看這個中國學生居然打掃廁所,瞧不起她,但是她自己非常自信。她說:“我靠的是我的勞動掙錢,我是幹凈的,我是有尊嚴的。”結果,最讓她那些同學驚訝和不得不佩服的是,高中畢業的時候,甘琦考上瞭英國的劍橋大學。

還有一個叫亨利的男孩,他的父親去世瞭,他還有一個兩歲的妹妹。母親整日操勞,但是賺的錢還是不能填飽全傢人的肚子。看著母親日漸憔悴的樣子,亨利決定幫她賺錢養傢,因為他已經長大瞭,應該為這個傢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瞭。
一天,他幫助一位先生找到瞭丟失的筆記本,那位先生為瞭答謝他,給瞭他一美元。
亨利用這1美元買瞭3把鞋刷和1盒鞋油,還自己動手做瞭個木頭箱子。帶著這些工具,他來到瞭街上,每當他看見路人的皮鞋上全是灰塵的時候,就對那位先生說:“先生,我想您的鞋需要擦油瞭,我給您擦擦吧。”
他對所有的人都那麼有禮貌,語氣都那麼真誠,以至於每個人都願意讓這樣一個懂禮貌的孩子為自己擦鞋油。
就這樣,第一天他就帶回傢50美分,他用這些錢買瞭一些吃的。他想,照這樣下去的話,傢裡每個人都不用再挨餓瞭,母親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操勞瞭。
當母親看到他背著擦鞋箱,帶回來這些食物的時候,她流下瞭高興的淚水。說“你真的長大瞭,亨利。我能賺的錢雖然不夠多,不能讓你們過得更好,但是我相信我們將來可以過得更好。”
就這樣,亨利白天工作,晚上去學校上課。他賺的錢不僅為自己交瞭學費,還能幫助維持傢裡的日常生活。

春秋時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時候,由於父母體弱多病,傢裡很窮。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可傢裡一粒米也沒有,怎麼辦?小小的子路,於是,翻山越嶺,走瞭十幾裡的山路,從親戚傢裡背回瞭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瞭疲勞,鄰居們都誇他是個孝順的孩子。
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在傢裡是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得孝敬父母,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孝敬父母長輩。等你長大成傢,你就有瞭兩方的父母,就要用同等的心去孝敬雙方的長輩。天下的人都會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視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愛的心對待天下所有的人。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主要講:有一個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聾,膝蓋不停地哆嗦著,他兒子和兒媳婦把他趕下飯桌,讓他用木板吃飯,老人的孫子看見瞭,也想用木板給他父母做碗,讓父母老瞭以後用。父母知道後,明白自己錯瞭,把老人接上瞭飯桌和他們一起吃飯。

還有我在《今日說法》的電視節目中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87歲的老母被子女趕出門,子女隻為瞭得到房子,對待老人殘酷,不給吃,不給喝,有時還打老人,老人全靠鄰居的幫助才得以生存。我看瞭以後很生氣,長輩們都應該被尊重,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呢?現在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法律維護老人的合法權利,不過,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親情。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父母在做各種事情時都請考慮一下:“我這麼做會不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我們還可看出,父母是必須受到尊重的。
現在的社會潮流變化得越來越快,有的人受社會潮流的影響,因為各種理由不孝敬老人,許多老人被子女拋棄、虐待。但是這些不孝順老人的人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不僅生瞭你,還辛辛苦苦地把你養大,他們用無盡的愛來包容你,指引你,幫助你,而現在他們老瞭,你們連基本的關心和撫養都做不到嗎?
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所以我們不但要認真承擔父母的物質生活,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因為是父母養育瞭我們;是父母教會瞭我們做人的道理;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他們在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關愛你的父母吧,因為他們為你付出太多太多!
孝順父母是自古至今的先賢們倡導的為子之道、做人之本,也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文明要求。一個人從小能做到孝順父母,推廣應用,便能懂得愛人、關心人、尊重人,具有社會責任感。《弟子規》裡面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培養好的習慣,一定會帶給父母歡欣快樂。所以我們大傢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孝順,尊老愛幼的模范;積極、勇敢地接過先輩們孝順的接力棒,把祖祖輩輩這一光榮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

(文:轉載)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