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人間天:為什麼說學佛有幾難?

人間天:為什麼說學佛有幾難?

時間:2019-06-24 17:28:3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在學佛的幾難中,我們能遇到“善知識”這是非常難的,和得人身難、難生中土、佛世難值一樣,所以不是能和我們聊兩句佛法的都稱呼為“善知識”,這個絕對不可以的。就像現在大傢常常把“美女”、“帥哥”這樣的稱呼掛在嘴邊,那麼就沒有真正的“美女”,也就沒有真正的“帥哥”瞭。如果大傢遇到一個人聊兩句,就你是“善知識”,他是“善知識”的,這樣一來,“善知識”就滿地都是,於是就沒有真正的“善知識”瞭。

就像過去某個名傢,他被大傢推崇為名傢,然後叫他為大傢,有大傢之風。而現在呢?名傢太多,於是也就沒有真正的名傢瞭。就像梅蘭芳,那個時候他是真正的名傢,除此之外沒有一個人可以與他爭艷,他是名符其實的名傢。而現在明星太多瞭,但是和流星一樣,一閃就滅瞭,本來就是流星,非要叫他明星,於是也就沒有真正的明星瞭。

“善知識”也是一樣的。這個“善知識”也可以稱呼為“指導靈”,是指導眾生靈性生命的師者。古來大德能達到“善知識”標準的都很少,那個時候為什麼成為“善知識”很難呢?古時佛教經典太金貴瞭,是非常難得到的,這和我們現在的情況大不同。我們現在隨便上網一搜無量無邊的法寶、汗牛充棟的典籍,可以隨意地讀、隨意地看,而那個時候,得到一部經都是非常難的。

最早的時候是“貝葉經”,那麼多文字抄寫在貝殼或巨大的樹葉上,大傢想想這隨便的一卷經要多厚重?文字少些的佛經尚且還好流通,字數多的佛經流通起來就太難瞭。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華嚴經》很好、很殊勝,佛陀講法的第一會就是華嚴部,如同太陽升起的時候 一定是光芒先照到高山的頂端一樣,但是這部《華嚴經》,有八十卷,我這十多年都不曾得見一部《華嚴經》。後來有位同修給我傳瞭一卷《華嚴經》登地菩薩品,隻是說從登地菩薩一地到十地這幾個階段的不同,就說瞭非常非常多的內容,我看瞭好久也沒有看完,而且更遺憾的是,一地不知道二地事,所以這十地品讀起來,實在太艱難瞭,說的很多的境界,連意會都沒有辦法意會,所以實修實證的境界真的是言語道斷的。

因此“指導靈”不是時時都有,是要看大傢的根基、大傢的內心訴求,才能招感到高級別的“指導靈”。所以當我們的世界在不斷的向下發展的時候,我們能招感到的“指導靈”的級別也就越來越低。 如果不能及時從這輪回裡脫離的話,我們現在處在減劫,壽命在不斷地減少、身量也在不斷地降低、福德善根也是在不斷地縮水,能招感到的“指導靈”也隻能越來越低。於是,當佛法的正法、相法、末法三個階段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升起慚愧心、真的要懺悔自己罪業深重,沒有投生在那個時候、沒有在過去的時候好好地修持,出離輪回。

不造作兩舌的惡業,就不會招感到被破壞,能招感到不被破壞的“善知識”,這條利益就非常殊勝難得瞭。能遇到“善知識”本身就是千劫難遇的事情,而且還會得到堅固的不被破壞的“善知識” 這就更加難能可貴瞭。

不被破壞的“善知識”,不是說這個“善知識”很脆弱,而是說我們和“善知識”的緣分深淺。大傢學佛就一定會知道,佛教是講緣分的,但是這個緣分有長短、有深淺,世間兩個人結婚瞭,緣分尚且不一定有多長呢,更何況得遇“善知識”。蒙受“善知識”的指點教誨,能在“善知識”的指點中修持,修行一定如虎添翼,但是我們和“善知識”的緣分有多深厚,這就不一定瞭。於是這個世界常常有大德示現,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乃至他們都已經灰飛煙滅瞭,我們尚且沒有聽聞過他們的名號和作為,所以更應該慚愧自己的善根福德淺薄,不是世間沒有高人,而是我們和高人的緣分太薄,所以才不會蒙受點撥。

說到這,真的希望大傢好好地把握現在難得的機緣,好好地學佛、好好地修持。現在也沒有什麼大事,多是生活上的瑣事煩惱罷瞭,趕緊趁現在的大好局面快學早悟多度,早些回傢,不要等時局動蕩起來,大傢朝不保夕的時候,才想起我還有一個生死大事沒有瞭脫,等到那個時候,你想學佛,就已經太難瞭。就像中國有一個時期的感慨是:“偌大的中華,已經不能放下一張課桌瞭,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時代,我們真的經歷過,所以希望大傢思維,歷史有其驚人的相似性,所以我們才能在歷史的大鏡子中,照到時代的發展、朝代的更迭。我聽說時尚潮流是二十年一個輪回,不知道是否真是這樣,姑且存疑說說罷瞭,說這個隻是希望大傢知道,歷史的重復,這是不可避免的。《三國演義》開篇就是一句大實話 “夫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正是理解瞭這句精髓,作者才把諸葛亮三分天下的理想在小說中描繪的清晰瞭然。能處在難得的和平年代,這一段能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但是這一段的和平不正是在成就我們嗎?如果我們還處在戰爭中、還處在混亂中、還處在外族侵略霸占中,我們的活或死,就像我們面對一隻螞蟻蟑螂一樣。

能學佛已經很幸福瞭,如果能在這一生就往生極樂,那就太幸福瞭,無量生無量劫的辛苦流轉,六道中各種苦痛的承受,乃至三塗中的淒苦難挨,能幫助我們往生極樂,這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都是值得慶幸的。我們在承受這些痛苦,但是哪有真正的痛苦煩惱呢?都是清凈本然的菩提路啊!明白瞭這個道理,及時地覺醒這煩惱就是菩提、這痛苦就是菩提、這一切的障礙困難就是菩提,這一生或起或落的人生歷程也就是菩提覺悟之路瞭。

覺悟不在外求,從內在我們感受到的人事物開始,在一切的經歷中,你進步、你快樂、你清凈、你自在、你安穩,這就是覺;你痛苦、 你執著、你分別、你計較、你嗔恨、你抱怨、你咒罵、你爭鬥、你戰爭,這就是迷。因此“迷”和“覺”,隻是兩個破字罷瞭。但是卻代表瞭不同的心境,為什麼同樣的事情下,有的人能這樣的自在?而有的人卻無比的煩躁?真正地學佛,就是在學這個轉煩惱為菩提的方法,就是在學怎麼用佛法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看得開這些雜亂的事情。 當你看得開這些煩惱障礙,你就是覺悟;能發現自己迷惑,其實已經是覺瞭,隻是覺有深淺不同罷瞭。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十善業道經略說》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