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見人善 即思齊
我記得前不久,我到深圳去瞭一趟,遇到我們吳小蘭副市長,大傢認識嗎?是葉選平先生的夫人,是葉劍英元帥的兒媳婦。老人傢已經八十二歲瞭,站在臺上講瞭兩個多小時,臉不紅,氣不喘。這個是我學習的對象,我二十八歲的時候就辦不到瞭,她八十二歲還辦得到。那是有道理的,她自己學過中醫,很謹慎養生。所以她能這樣,都一定有她下的功夫在,不是偶然的。
而當下瞭課以後,我們跟吳市長坐下來,她有幾個動作讓我非常地佩服。我們給她端上瞭一盤水果,她說:“我不吃瞭。”“吃兩個,沒關系吧。”“吃兩個,其他的就浪費瞭。”大傢註意哦,吳市長在古代叫一品夫人,是吧。以前的官員分九品,她先生已經當到最高的這些行政職務,他是一品官員,這麼大的福分,可是我們在這些細節當中看到什麼?她節儉到連幾片水果她都不願意浪費。她福為什麼這麼大?我們那一天講到,人假如把自己福報花完瞭,本來可能是八十歲,六十歲就走人瞭。可是她本來命有八十歲,她很節儉,她可以活到一百歲。難,難在哪?我們今天沒有這麼高的福報,節儉,不難。這麼高的福報還能節儉,那個就是不容易瞭。
而當我們的同仁,把她的皮包放在旁邊的椅子上,吳市長順手就把自己的包又放在自己的屁股後面。大傢看懂沒有?她這麼大的福,她可以指揮很多的人,可是她居然一個皮包她都不願意去占一個位子。
師父講的,人在順境中最難修。順境,福報現前容易貪著。你福很大瞭,誰照顧我都是應該的,那就墮落瞭。這麼大的福,還時時會為身邊的每一個人著想,不要去占到人傢的位子,還勉強自己坐比較小的位子,把皮包放著。“人情練達即文章”,事事留心,都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所以《弟子規》才說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今天,我們讀瞭這句話把它記起來,沒有入心,這個還是知識。而且,很可能我們會拿這句去要求別人,那就不妥當瞭,這個學習還會越偏越遠瞭。但是我們這兩句是拿來改自己的心,那就有味道瞭。“見人善,即思齊”,一定把自己的嫉妒心去掉,看到別人好,高興,隨喜他的功德。這個嫉妒心會造很大的業。在團體裡嫉妒一個有德才的人,那對這個團體的損失就很大,甚至還會造成人與人失和,這個就罪孽深重瞭。
在歷史當中,因嫉妒心,最後被腰斬的人太多瞭。我們看秦國的李斯,他當到宰相,福已經很大瞭,但是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把師弟給害死瞭。最後,他的兒子跟他被判腰斬。所以一個人去掉嫉妒心,能不斷地推薦有德行的人,叫“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推薦賢德之人,這個受上天最多賞賜。在歷史當中鮑叔牙推薦管仲,讓齊國興盛,而且推薦管仲,是當他的上司,他完全不嫉妒,他隻想著讓國傢團體好。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名大夫。“積善之傢,必有餘慶”,因為他的父親、他的祖上念念為天下百姓著想,難得啊。“蔽賢”,甚至是害賢,會遭受到非常明顯、非常快速的報應。剛剛我們舉瞭這個李斯,他就斷子絕孫瞭,而且嫉妒的還是自己的師弟,那就更要不得瞭。所以修道,我們要心量拓寬,嫉妒心一定要放下。“見人之得,如己之得”,人傢獲得什麼瞭,我們替他高興,人傢有什麼能力瞭,我們贊嘆他、學習他。
大傢這幾天有沒有讀《大學》?有讀是吧。那這一段大傢再配一句經句來體會。
“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傢有很好的德能、才能,他就覺得,跟我有一樣高興。“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人傢很積極讀古聖先賢的這些經典,他在旁邊:“哎呀,讀這些書太好瞭,哎,我也好好來學習。”完全沒有嫉妒心,肚量非常大,然後去成就別人的心,這樣才是好的領導、好的幹部啊。
但另外一段又說瞭,“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他嫉妒瞭,厭惡瞭。“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他還去破壞人傢學習,這個就嫉妒心起作用。
所以諸位學長,你們以後要起用團體裡的重要幹部,首先他一定要“見人善,即思齊”,不能有嫉妒心,不然殺傷力太強。而我們今天真的能時時保持一個“見人善,即思齊”,每天見的人、事、物都從中效法學習,今天快不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快不快樂?快樂。好,那我們這一路上學習,有沒有每天越來越快樂?我很慚愧,我沒做到。所以你假如能保持時時“見人善,即思齊”,每天都有體會,每天都覺得很充實,一定快樂。提不起這個態度,見人過瞭,就不快樂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