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蔡禮旭: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態

蔡禮旭: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態

時間:2019-06-26 09:08:0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我們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態。傢庭裡面不可能說沒有一些狀況出現。比方說孩子不聽話瞭,我們為人父母者要想到,一棵樹果子酸、果子不甜瞭,吃起來酸溜溜的,問題出在哪?出在根壞瞭,根沒有吸收很好的養分。所以孩子是果子,父母是根。這個時候要回過頭來反省:孩子德行不好,是不是我的孝道做得不紮實,是不是我心性德行沒有掌握好?這是第一個要反省的。第二個,我心性也不錯,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得當?總要從自己的心態跟方法去反思。

其實我們那一天也跟大傢分享到瞭,人生就好像照鏡子一樣,我們笑,鏡子也笑,重要的是我們先笑。而鏡子就好像我們所面對的人事環境一樣,你笑瞭,響應回來的也是笑;我們哭,回應回來的也是哭;我們反省,回應回來的是反省;我們指責,回應回來的就是指責。

所以有兩對夫妻住對門,住在同一棟大樓上。但是有一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傢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吵三六九?因為發一次大的脾氣,都要調養兩天,元氣才會恢復過來。暴怒傷肝嘛,你要調養。但是另外一對夫妻非常地和睦、和樂,相親相敬。而人都有希求幸福的願望,所以那一對常吵架的夫妻,太太有一天就到對面去請教另外那個太太,說:你們夫妻到底是怎麼相處的,怎麼能這麼和善?結果,另外一個太太就跟她講:我們傢都是壞人,你們傢都是好人。這個太太聽完就想,我們傢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們傢都是壞人,互相疼惜。她越想越不對勁,是不是你在諷刺我啊?人傢有時候給我們講實話,我們還覺得人傢在挖苦我們。

她一看這一位太太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意思。諸位學長,當別人的表情不大瞭解你的意思的時候,怎麼辦?你講的道理人傢不好瞭解的時候怎麼辦?譬喻。講個故事,比較容易理解。尤其舉生活上的例子,她一聽就懂。

所以這個太太馬上說:比方說,我給先生倒一杯水,倒一杯茶,我先生走過去,不小心把它給撞倒瞭,我一看到,趕緊拿著抹佈過去:哎呀,先生對不起對不起,我茶沒有放好,害你給撞倒瞭。邊說邊趕緊把桌子擦幹凈。先生在旁邊一看:哎呀,太太,是我不對,我不小心撞倒瞭,把你的好意都糟蹋掉瞭,來,我來擦,我來擦才對。所以兩個夫妻在那裡搶抹佈搶著要擦。

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經驗,夫妻為瞭搶抹佈擦桌子,把抹佈給搶破瞭,有沒有?哦,破得好。保證旺旺來,是不?所以當下,請問大傢這一杯茶撞倒瞭,好事還是壞事?夫妻之間有德行,沒有一件事是壞事。

你說今天孩子出現瞭一些狀況,這個太太馬上:“先生,是我教得不好,我沒有用心。”我剛剛說先生還是太太?怎麼我講一句話,這邊聽到的是先生,這邊聽到的是太太。所以大傢開悟瞭沒有?這個世界是誰的世界?是自己的心變出來的世界。同樣一句話,這邊是先生,這邊是太太。所以不是世界出瞭問題,哪裡出瞭問題?這個心出瞭問題。心正瞭,世界都美好啊。心偏瞭,這個世界就是不好哦。所以,當孩子出狀況瞭,這個太太馬上講:“哎呀,先生,我沒有教育好,我失職。”這個先生馬上:“哎呀,我有責任啊,你已經那麼用心瞭,是我不夠付出。”當夫妻是,第一個反應都是“我做得不夠”的時候,彼此都會非常感動。然後一起攜手來協助孩子跨過這一個難關。而也從當中,相信孩子的心也會感覺到,父母對待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他也會生慚愧啊。

而當事情發生,這個先生馬上:“你搞什麼東西啊?孩子教成這樣!”那太太也說:“那你又有負瞭什麼責任瞭?”那不就杠起來瞭。所以好事、壞事,決定還在人的心態跟修養上。

所以這一對兒夫妻互相反省,就很和樂瞭。而且當下太太說,“今天很難得,我趕緊去泡一壺凍頂烏龍茶,我們今天好好聊一聊。”大傢想一想,當下那個氣氛有沒有比五星級飯店還要好?有啊。五星級飯店沒那種氣氛,而且又不花什麼錢。在傢裡氣氛最好。

這個是我們這一對夫妻的狀況。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各自責,天清地寧”。

可是在你們傢可能就不一樣瞭,同樣你先生走過去,把茶給撞倒瞭。你在旁邊一看到瞭,馬上很生氣說:“你走路不長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泡!”你先生聽你這麼一說,火氣也上來瞭:“你這個女人,放杯茶都不會放,你還能做什麼!”那大傢想一想,這一杯茶撞倒瞭,兩個人一吵會吵多久?“烽火連三月”,就一直吵下去瞭。甚至有可能吵到不可開交瞭,跑去離婚。

所以有一對年輕夫妻吵到要去離婚。到瞭那個辦事的地方,辦事人員一看,這麼年輕,怎麼吵著要離婚呢?就問他們:“那你們是為什麼要離婚?”兩個夫妻互相看一看,上個月我們為什麼事吵架的?為什麼小事吵架已經想不起來,就是在那個當下整個意氣用事,“反正我就是跟你拼到底。”就不理智瞭。這個時候就想不起彼此的承諾瞭,想不起雙方父母的擔憂,也想不起自己的下一代瞭。

所以說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未來。不隻掌握好自己的未來,也掌握自己下一代、自己傢庭的未來。掌握不瞭情緒可能就毀瞭自己,也毀瞭這個傢。所以聖賢人教我們修養要從“懲忿”,把這個憤怒要能夠調伏得好。所以這一對夫妻就變成“各相責”,小事變大,就“天翻地覆”。不過好像在大陸,“天翻地覆”是好的名詞是吧,那也得入境隨俗,我們把它改一下。不是啊?不是都是:“哎呀,這個城市發生瞭天翻地覆的改變”,是不?那意思是說,用都市叫好的,用人叫不好的,是這個邏輯是吧?都好,反正我改這個也沒關系,我改“天崩地裂”、“日月無光”可以吧。

因為很多詞語有時候會因時代有點不一樣。這個時候你還得隨順,但是義理不能變。所以我們這裡用“天崩地裂”好瞭。你比方說有一句成語叫“既來之,則安之”,還有“出爾反爾”。大傢知道它原來的意思嗎?《論語》裡面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是從這兒來的,是說遠方的民族不服氣我們,我們好好修養德行,敦親睦鄰,讓他感動。而且感動到,他要來歸順,他要來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們好好幫助他,安頓好他、照顧好他,“既來之,則安之”啊。會變啊,現在人傳成:“哎呀,算瞭,既來之,則安之瞭,到時候再說瞭。”

再來,“出爾反爾”。是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是我們今天罵人的話出去瞭,遲早它又會回到我們身上。《大學》裡面講:“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就是這個意思,“出爾反爾”,就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雖然這兩對夫妻的道理是在夫妻相處上,說實在的,孔夫子說,舉一要反三。這個“三”不是一二三意思。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習慣,三、六、九都是表多的意思、大的意思。所以就是人能從一個道理、一個事件當中去體悟,再把這個體悟用在所有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個就是善於學習。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