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一章)02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一章心中自有黃金屋02
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如響應聲,似影隨質。
儒傢、佛傢一樣都曉得唯心的道理,所以經常引用‘自求多福’這句話。‘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是永明壽禪師的好句子。‘福隨心至’,換個角度來講,就是‘福至心靈’,不過,就少瞭唯心因果觀念的味道瞭。患,就是毛病,就是罪惡。‘患逐心生’,其理亦同。好像影子隨身體走一樣。雙手一拍一定出聲,也一定有回響。又如陽光下面,由於身子一動,影子立刻跟著轉變,那麼快!我們一生的遭遇,乃至今天的遭遇,罪、福都是由心來的,而且是‘如響應聲,似影隨質。’
未到金人且入夢
下面是段佛經上的故事,一般學者都認為是神話,實在不能令人相信,姑且當神話看也好,當真的看也好,大傢想想其中是否有道理。
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盡還生。
佛有一個弟子叫阿那律出瞭傢。他的果報,佛後來在戒律部分說出來。這個人很有錢,佛的出傢弟子有好幾位都很有錢。他的一生有什麼果報呢?他在多生以前,供養一位僻支佛一餐飯,因此所得的果報是‘甘露而常盈空器’。一直到他每一次投生以來,他傢裡都很富有。誰傢生瞭這個孩子,都受菩薩保佑,米缸空瞭,自然會生出米來,大概連稻子都不要種。
他傢裡還有個金人。沒有錢,把金人手指砍瞭,換瞭錢用。結果回來,金指又長出來。砍瞭腿又長出來,就是這樣。
阿那律者,此翻無貧。《賢愚經》雲:弗沙佛末世時饑饉,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缽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變。
阿那律翻成中文的話,叫做永遠不窮。
永明壽禪師指出,故事典故出在《賢愚經》。很久以前,在弗沙佛的時代,到瞭末世。末世也就是地球、世界快要毀滅之時,發生瞭饑荒。當時也有位辟支佛,他的句字叫利吒,他在行乞,卻‘空缽無獲’,到處化緣化不到一口飯吃,因為大傢都窮苦,都沒有飯吃。當時有一位窮人,非常地困苦,看到這位出傢修道的人,端個碗,到處化不到食物,很難過。
世界上同情窮人的人往往是窮人,等到你有錢的時候不大會同情人。患難中的人,最會同情患難中的人;痛苦中的人容易同情痛苦的人。像我們現在沒有痛苦,看到痛苦的人,‘哎呀!好可憐’就一句話,是講瞭,但不痛不癢。‘好可憐’,就走瞭。人在窮苦中那一念發出來的動機,是至善的。有錢人如果施舍瞭一億的黃金,不及那個沒有錢的人佈施一毛錢的這個念頭。果報是這樣,唯心的,不是講外在形態。
在那時,這個窮人看到他,並不是尊重他有道,我來培養個功德,會得福報,那錯瞭,你放心,不會得福報,這是作生意心理。他當時沒有管這個人有道沒有道,他隻覺得這個修道人餓得這樣扁瞭,很可憐!他就向他講瞭:‘勝士(就是有道的高人),我窮得很,你能不能吃米糠啊?米都沒瞭,傢裡還些米糠。’這位修道的人說:‘我可以吃。’他馬上把自己剩下的米糠,‘奉之’拿給他吃。那位得道的辟支佛吃瞭以後,故意現瞭神通給他看,現出瞭十八種變化,這不是‘女大十八變’,可不要誤會!但也有其道理。十八是個奇妙的數字,佛經上有許多跟十八有關的,例如準提佛母十八手臂就代表十八空。
後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傢,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腳還出。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
後來這位窮人,自己餓得很,沒得吃,到外面去采那壞殼子的稻子。在撥草的時候,有隻兔子跳到他的背上,粘住瞭,變成瞭死人,‘無伴得脫’,自己推不開,也找不到人幫忙。等到晚上,回到瞭傢,死人才掉在地上,就變成瞭金人。
拔瞭根指頭,去換瞭錢用。‘隨生’,又生瞭個指頭。‘用腳還出’,砍瞭腳,又生出來瞭。因此他就發財瞭。
可是有個壞人曉得瞭這件事,到他傢裡搶,搶回來一看,是個死人的屍體嘛,又不是金人。因此,還給瞭他。到瞭他傢,又變成瞭金人。
而其金寶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傢業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盡空器皿往送,發看百味具足。
他為何有這樣的福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動機;這動機是什麼?
他是那麼窮困饑餓,但看到別人沒有飯吃,很痛苦的時候,卻很真誠地發心出來:‘我隻有這一點米糠,請你拿去吃。’他還先問:‘你肯不肯吃啊?這很不好吃的,很粗糙的。’他是這樣地誠心做瞭,所以‘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永遠富有。
又這一生,生下來以後,‘傢業豐溢’,傢裡自然就發財瞭,‘日夜增益’,鈔票滾滾而來。‘父母欲試之’,父母也覺得奇怪,自從有瞭這個孩子以後,從前沒有錢,錢也來瞭,這錢來得也奇怪,所以父母‘盡空器皿往送’,他在外面作事,故意拿個空的便當送給他。等拿到他手裡,便當打開一看,裡面什麼都有,‘百味具足’。
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
佛講他這一生,還沒有出傢以前,‘而其門下’,天天有一萬二千人賓客,靠他生活的有那麼多人。
由此看出,他這一生更是非常慷慨、好義。
‘六千取債。六千還直’,就算有六千人花瞭他的錢,就有六千人幫他賺瞭回來,就是那麼怪。
出傢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傢無異。
出傢以後,無論到哪裡,大傢見瞭他都很喜歡。這很難啊!這也是果報。有些長得很漂亮的人,看瞭卻讓人很討厭。所以這一生,要多跟人傢結歡喜緣。不要見瞭人,老是掛起那討債的面孔啊!
同時他這一生‘有所須,如己傢無異。’出瞭傢以後,他心裡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還是果報之故。
聽瞭這故事,是神話也好,是真實也好,上古的事無法考證。可是有一點,故事精神要知道。
佛經上也提到:‘富貴發心難,貧窮佈施難。’人在富貴得意時,要學佛、修道、做學問,太不容易。人在富貴時,要發心是很難的。但是也有啊!那就成瞭佛瞭。釋迦牟尼佛做到,富貴發心,達摩祖師——也是王子出傢的,富貴發心,這太難,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貧窮佈施難’,窮人自顧不暇,的確是很難,這是就客觀來說,然而就主觀來說,隻有窮人最瞭解人傢的苦處,而肯施援手。你說我口袋有一佰塊錢,佈施十塊,這不稀奇。所以窮人佈施難,故難能可貴。菩薩道講求‘己未度而度人’,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第一點要註意。
第二點要註意,是這種經文從‘阿那律者’起,佛說他前生種種的果報,固然不可查證,但這一生,在沒有出傢以前,他是如此慷慨、好義,就像中國孟嘗君養門下三千客一樣,廣結善緣。宿世因緣,這一世他是如此,將來也必然顯現這一世的果報。所以讀書要多出一個眼睛來,才能把這種經文的兩個要點看出來。我們平常人喜歡說:‘我看得開’。其實,一點也看不開,而是‘看進來’,隻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