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經》:(61)安寧太子 兩世極刑得佛救度
譯序(摘錄)
《百業經》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典。共有一百多個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瞭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曾有“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道”的教言,即沒有因果正見的人難免墮落惡趣,而有因果正見的人自然能往生善道。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也在六千餘名四眾弟子前強調:“凡聽聞、讀誦、受持此《百業經》的人,若能對因果不虛生起堅定的信心,謹慎遵循因果,並且精進修持、懺悔罪障,一定不會墮落。”故弟子們對此經生起瞭極大信心。.....。
在翻譯《百業經》的過程中有很多人給予瞭熱情的支持,在此謹表謝忱。以此功德,願我們及一切有情堅信因果,同生極樂!願增吉祥!
譯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傳講
堪佈索達吉譯導
一時,佛在舍衛城。時舍衛城由勝光國王掌管,鹿野苑由梵施國王執政。兩國因一些矛盾交兵作戰,雙方傷亡甚為慘重。兩國關系日趨惡化。
一次,梵施國王統領車、馬、象、步四大軍隊往舍衛城進兵,在康丹河邊安營紮寨。勝光國王聞訊,馬上率領精兵前往迎敵(康丹河是恒河的一個支流,亦屬恒河流域)。雙方勢力相當,難分勝負,一直僵持不下。與此同時,梵施國王的王妃生下瞭一個非常端莊的女孩,王宮上下鼓樂齊鳴慶賀王女的降生。勝光國王得知此事,暗想:與梵施國王交戰這麼久,前景不甚樂觀,敵我雙方皆進退兩難,倒不如借與此女和親來緩解兩國關系。如是決定後,他就派特使到梵施國王前去求婚,祈求梵施國王將剛生下的王女許配給勝光國王作王妃。梵施國王知道瞭勝光國王的心意後也非常高興。心想:兩國一直作戰至今,敵我皆損失慘重,今聯婚不戰而和,正合我意。便告訴來使,願與勝光國王和親。從此兩國化幹戈為玉帛,成為友好聯邦。梵施國王為王女舉行瞭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時,因她的降生平息瞭戰爭,舉國始得安寧,故取名為‘安寧母’,以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長大。因梵施國王欲壑難填,不久王妃又生下一個男孩,他的相貌也非常莊嚴,他們就為他取名為‘安寧’,也用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他,他如海中蓮花一般很快長大瞭。長大後,姐弟倆親密無間,好象一剎那也不願離開。
因安寧母已經長大,勝光國王準備將她迎娶回國。就專門派人請求梵施國王。梵施國王說:“既然勝光國王已有此心意,那就選吉日舉辦婚禮吧。”按照選定好的日子,勝光國王親去鹿野苑迎接安寧母。回到舍衛城後,依本國的習俗舉行瞭隆重的婚禮。安寧弟弟因為找不到姐姐,就問父母:“姐姐哪兒去瞭?”梵施國王說:“她去勝光國王那裡瞭。”安寧就鬧著要跟姐姐去。父母告訴他:“你姐姐已經成傢瞭,你去幹什麼?你是我的王子,以後要繼承王位料理國政,你是不能去的。”雖再三勸阻,但他仍天天吵鬧非要跟姐姐去。後來勝光國王告訴梵施國王:讓安寧來吧,我可以同等對待他姐弟倆的。梵施國王無奈,隻好將他送到舍衛城與姐姐團聚。
勝光國王教他一些騎馬射箭等世間的五明,他全部精通無礙。可後來,安寧變壞瞭。他作瞭去***院等一百多個不如法的行為。安寧母和勝光國王再三勸導他不要這麼作,但起不到任何作用。萬般無奈,他們隻好派人告訴梵施國王安寧的種種行為。梵施國王也三番五次地叫他回宮,告訴他:“你不要如此肆意放縱,你身為王子,以後要繼王位料理國政的。”但安寧既不願回宮,也不聽從父王的教誨,仍舊一意孤行。後來,梵施國王隻好宣佈與其脫離父子關系。而勝光國王因他行為極不如法,也把他趕出王宮。身無依處,他就在市井混生活。
一天,他回到王宮要進宮看姐姐,但無論怎樣,衛士就是不讓他進宮。他生瞭大嗔恨心,一言不語地向宮內看。看見姐姐正和勝光國王在涼臺上彈奏琵琶。這時,安寧頓起殺心,拿起弓箭,張弓向勝光國王射瞭一箭,但隻是射斷瞭琴弦,琵琶落在地上,國王驚慌失措轉身逃跑瞭。勝光國王憤怒已極,心想:這個安寧居然要殺我,真該馬上把他殺瞭,但他畢竟是梵施國王的王子,殺掉他恐梵施國王不悅,應該在法庭上判案定罪,給他處以死刑。勝光國有個規定:小辯論吹兩個海螺集眾,大辯論不但吹海螺,還要擊大鼓。當時,國王就命令手下人吹海螺擊大鼓,集中舍衛城的大臣和所有官員,再把安寧帶來與國王辯論。當然,安寧輸瞭,因他犯瞭一百多條法律。按本國的規矩給他的頸上帶上嘎Ra佈Ra德花環(表示已判極刑),再交給兇手們,讓兇手們帶著去遊街。這時,安寧才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如法,生起瞭極大的後悔心。他獨自哀嚎:“這個世界上有誰能來救救我呀!”
二天,我等大師釋迦如來具足無量功德和大悲心,時時刻刻觀照著一切眾生的苦樂因緣,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的。世尊觀知調化安寧的機緣已經成熟。便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正在遊街的安寧很遠看見瞭世尊,生起瞭極大的歡喜心,立即上前恭敬頂禮,祈求世尊:“慈悲的佛陀,能否再給我一次生命?請您救救我吧!”世尊遂對兇手們說:“你們不要殺他,放瞭他吧。”兇手們為難地對世尊說:“請佛陀您想一想,我們有沒有兩個頭,如果有兩個頭,我們可以放他,現在是不能放他的。”世尊就告訴兇手們:“我去見國王,再我未見到國王前,請你們不要殺他。”兇手們答應瞭。世尊找到勝光國王說:“大國王,放瞭那個罪犯,不要殺他吧。”具信心的勝光國王說:“世尊,他犯瞭很多罪,理應處死,但如果您能攝受他,他也願意出傢,就可以放瞭他。”世尊答應可以攝受他。
三天,之後,世尊將他帶回經堂,給他剃度,並授戒傳法,他自己也精進修持,很快滅盡瞭三界輪回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時諸比丘請問:“世尊,安寧太子作瞭種種不如法的行為,臨刑時是世尊救瞭他,度他出傢並使他獲證羅漢果,請為吾等宣說前後因緣。”世尊告諸比丘:“不但是今生我救護瞭他,度他出傢獲證羅漢果位,而且前生我也曾救過他,使他得到瞭四禪五通。在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倉祈國王,在他的國中有個惡人,作瞭很多不如法的行為。後來,準備把他處以死刑,兇手正準備殺他時,他心生恐懼,祈求呼喊救命。當時,鹿野苑附近有一位大仙人,具足五種神通,見到他非常可憐,很想救他。惡人見到大仙人就恭敬頂禮祈求救命。仙人讓兇手把他放瞭別殺他,兇手說:‘我們又沒有兩個頭,現在不殺他我們辦不到。’仙人想去找國王商量,就叮囑兇手:‘在我未找到倉祈國王前,你們不要殺他。’兇手們答應瞭。仙人找到國王求情,國王說:‘如果不殺他,您必須帶他出傢。’仙人答應瞭。就把惡人帶到森林中,對他傳授教言,他依教修行,得瞭四禪五通。(譯者:前世有神通,今世不一定也有,以胎障所蔽故。象安寧前世雖已得四禪五通,但今生綁起來遊街時,他還是顯不出神通。)世尊告諸比丘:當時的仙人就是現證菩提的我,惡人即今安寧太子,倉祈國王即今勝光國王。以前,是在他臨刑時,我救瞭他,使他修得四禪五通,現在也是在他臨刑時,我救瞭他,使他證得瞭究竟涅槃的羅漢果位。”
復次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安寧今轉生於富貴王傢,身相莊嚴,佛令得度,出傢獲證羅漢果位?願為演說前後因緣。”世尊復告曰:“此乃前世的願力。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僧眾的執事員,一生為僧眾事辛勤勞作。臨終時發願:我一生出傢,為僧眾作事,雖然沒得到什麼功德和境界,願以此善根將來在釋迦佛出世時,令佛歡喜,出傢滅盡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這位執事員比丘即現在的安寧王子,因其發願力成熟故,今生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傢滅盡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果。”